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李荣华 《教书育人》2007,(11):62-62
在学校,只要存在末位淘汰,就必然存在着教师之间的评比。比什么?按行业术语来说,就是比“德”、“能”、“勤”、“绩”。“德”和“勤”这两项在教师中不会有太大差别。所以重点在于比“能”和“绩”。但“能”和“绩”又是与学生的成绩分不开的。因为你有能力,所以学生的成绩就应该好;学生的成绩好,你的成绩也就好;你的成绩好,就不能说你没能力。  相似文献   

2.
从术语逻辑与术语使用规范等角度,重新审视了形态语义研究中的三个重要术语“morpheme”“morph”“allomorph”的语义内涵及关联性。研究表明,“morpheme”在指称上应区分三种情况,形位(morpheme)与形素(morph)之间并非简单的“实现-被实现”关系,而是表现出由一对一到多对一的动态结构。严格来说,“morph”(而非“morpheme”)是语言中最小的形义单位,基于此可以进一步区分词根/缀等形式。对“allomorph”与“morpheme”关系的准确理解,应注意从语音、形义配对等方面适切地深入讨论,但笼统地把“allomorph”视为形位变体有失妥当。  相似文献   

3.
祁中伟 《今日教育》2007,(9S):40-40
稍稍留心.我们会发现媒体上常常出现“蝴蝶效应”“鲶鱼效应”“木桶效应”“羊群效应”“马太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多米诺效应”等术语。这些“效应”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作为班主任,有三种效应我们应该关注。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生活的产物,生活中有配对的事物,语言中也有相应的名称,如“天”与“地”、“本”与“末”、“爸爸”与“妈妈”、“开端”与“结局”等等;但语言事实有时并不完全如此,比如语言中有“老板娘”,却没有“老板爹”。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的句子类型可以从多个角度归纳和概括。结构、语气、功能、语序、语义、语用等都能成为句子的分类标准,以此所得到的“句型”、“句类”、“句式”、“句模”等分类术语往往缺乏明确界定,使用中相至交错,使句子系统认识模糊。句子分类术语的能指和所指需要进一步规范,以便构建合理的汉语句子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6.
从政治时事术语的翻译看"中国英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由于中国国情的因素,在政治时事术语的翻译中,存在“中国英语”的现象.并通过具体实例探讨了“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差异,指出政治时事术语的英译必须要做到规范化。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注重语法—逻辑的语言哲学思想,是与“在”(“有”或“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语言观要求“在”为意义的根本条件,因此它在考察语言“说什么”之时,已经丧失了语言表达的可能性;而《老子》注重“意象”的语言哲学思想则是与“道”联系在一起,“道”的核心是“无”,这种语言观以“无”为意蕴,因此它考察的是语言“何以能说”,由此彰显出语言的张力。两种不同的语言现引发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思想进路。  相似文献   

8.
羡余性(或称冗余性)是课堂教学语言的一个突出特点,正如语言学家陈建民所言:“说话要是像文章那样干净,这种话听下去容易疲劳,效果差。”因此,从提高信息传递效果出发探讨课堂教学中的羡余现象,对于深化教师对课堂教学语言特点的认识,提高教学效果有积极帮助。自然语言之所以能够完善地为人类的交际服务,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中含有许多多余成分。语言的多余机制使得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即使遇到外界的某些干扰,也不会影响理解。“羡余”(Redundancy)是从信息论引入语言学的术语,翻译到汉语中有人称“多余信息”、“冗余信息…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章的第一要素,语言与章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犹如“皮”与“毛”的关系,若语言不过关,其他要素的追求也就失去了依托和意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纵观近年来高考作满分卷,多是在语言上颇富采,首先受到评卷老师的青睐。高考作“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中就有语言“有采”这项要求。那如何使作语言富有采呢?  相似文献   

10.
“内圣外王”一词出自《庄子·天下篇》,虽然不是儒家首创,但儒家学说讲的正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该词后来被儒家所采用。而且儒家也有许多术语与“内圣外王”意义相近。“内圣外王”在儒家思想中不仅具有人格意义,还具有政治意义、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分别用儒家的“成己成物”、“修己治人”、“明体达用”和“中体西用”等术语来表达。  相似文献   

11.
基于语文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语文教学应从“语言“和“人文”相统一的特点出发,站在“人本”的立场上,最终完成“人格”的完美塑造,实现语文教育中“文”与“人”的真正高度统一,“教”与“育”的真正有机结合。语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要求,应抓住文本及其语言的主要载体,不断优化教育情境与过程,实现学生“人”的一步步跨越。  相似文献   

12.
以比喻的功能为标准,将比喻分为“象喻”“情喻”和“理喻”,是一条不同于传统修辞学的“喻学”研究新路,为“喻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好的“理喻”可以化繁为简,将抽象的道理变为有形可感的体验,其中“化理入喻,以喻说理”,是“理喻”运用的关键。在我们的心智都为现代语言——抽象的技术术语所麻痹的今天,对“理喻”的发现和运用,将会对提升思维、开启智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借鉴训诂学、汉字化学的思路,以汉字证化的角度,尝试解读“学习”“教育”这两则教育术语中四个汉字在构形中所携带的化信息,探知先民的教育观念,思考教育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酸汤话”是湘黔边陲之地一支自称为“酸汤苗”族群使用的语言。“酸汤话”除声母系统、声调系统、同音字汇有其自身特点外,古入声字的分派情况、变调、声韵母配合关系也有自G的规律,尤其是常见词和词组有独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儿童中心”(child-centredness)是一个为教育界人士所熟知的术语,然而在对该术语的涵义的理解上,却是见仁见智。据笔者查阅文献,对该术语的理解至少有40多种。为弄清其所代表的真正内涵,本文将以历史的眼光考察这个术语的来龙去脉,并以寻求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作为本文的基本任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儿童中心”一词的原始含义是什么?内涵在哪些方面得以丰富?那些意义被丢失,或是被变革?在当时,儿童是什么事物的中心?儿童的哪些方面是中心?如何在教育中体现儿童中心?今天,我们究竟该如何正确地理解该术语的含义?追溯…  相似文献   

16.
文涛 《教学月刊》2000,(7):72-72
最近,继“你吃了没有”、“上网了没有”之后,又一个相同句式的问候语“你O了没有”时髦而流行。尤其在媒介圈子里,熟悉网络的人们似乎在一夜之间跳槽到了网络界,都有了这“O”那“O”的头衔。常用的几个“O”的术语有: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的术语中有一个“大我”、“小我”的说法,意思是:社会是“大我”,集体是“大我”,个人是“小我”。集体是大的,社会是大的,个人是小的。  相似文献   

18.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任务型语言教学”这一术语是从英语中的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翻译过来的,从此英文术语就可以看出,所谓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一种基于任务或以任务为基础的语言  相似文献   

19.
英汉双语术语库的建立是翻译实践的重要资源,相关理论思考还有待深入。本文借鉴社会认知术语学理论,基于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库,以术语库中“君子”和“小人”及其英译为例,从核心含义、范畴内信息、范畴间信息以及历史信息四个维度出发,系统考察与评价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模型,旨在为术语翻译和术语库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吴楠 《考试周刊》2010,(24):136-137
学习外语跟学习母语在形式上、效率上和效果上都有着巨大区别。母语从听说开始,基本上是不知不觉地“自然”学会。语言认知和教学理论还使用了一个专门的术语来指称这种获得言语能力的过程:“习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