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一方 《上海教育》2005,(8A):80-80
最近,笔从媒体上看到了大教育家陶行知的一个小故事,感触很深。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个姓王的学生用泥块砸同学,他当即制止后,令王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去。放学时,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看到那名王姓学生已站在门口。那个犯错的学生正等着挨训,却听到陶行知说:“你很守时,值得表扬。”接着,陶行知又诡“我不让你再打人,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学生,  相似文献   

2.
四块糖果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个“四块糖果”的故事,早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当时陶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一天,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他当即喝止了王友,并命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早已等着挨批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块糖果放在他的手里,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  相似文献   

3.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我将继续以陶行知先生的理念严格要求自己,提醒自己,用爱和智慧启迪学生的心灵,让陶行知思想伴随我的教学成长。  相似文献   

4.
1.陶行知受业于杜威,但与杜威见解不同。杜说“教育即生活”,陶说“生活即教育”;杜说“学校即即社会”,陶说“社会即学校”。因此杜威说,陶行知是我学生,但比我高过千倍。 2.马寅初讲课很少翻课文、读讲义,讲得激动时,往往走下讲台,挥动胳膊,言词密集。一些坐在前排的学生说:“听马先生上课,要撑雨伞。” 3.刘半农作《教我如何不想他》,经赵元任制谱,传唱甚广。十年后,刘与观众见面。一女青年说:“原来是这样一个老头儿。”由此刘回来写了一首诗:“教我如何不想他,可能相共吃杯茶?原来这样一老朽,教我如何再想他?”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和四颗糖的故事: 某天,在育才学校校长室门口,一名学生王某正低头等候陶校长训话,因为在下午的课间王某用泥块砸同班其他男生,恰被陶行知遇到,陶行知制止了他,并让他下午放学后来校长室一趟。正当王某战战兢兢地准备挨训时,陶行知却掏出了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王某惊疑地接过。陶行知随之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叫你别打时,你立即停止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  相似文献   

6.
近来读了陶行知的一些小故事,始终感觉,这些故事中蕴含了陶行知很平凡也很深入人心的教育思想。使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四颗糖果”的故事。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  相似文献   

7.
王海平 《教师》2011,(31):58-59
孔子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美国心理学家罗斯也说过:“每一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老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新教学体系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五大原则之一,就是说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8.
爱满天下     
有一天,陶行知先生看见一个男生要用砖头砸同学,就叫他到办公室。陶行知先生简单了解了一下情况,就来到办公室。一见面,他先掏出一块糖给这位同学,然后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这个男生,说:“这也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你就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陶行知又说:“你要打人,是因为他欺侮女同学,说明你有正义感。”说完,又给了他第三块糖。这时,男生哭了,他说:“校长,我错了,我不应该打他。”于是,陶行知又拿出第四块糖给他,说:“你承认了错误,应当奖励。我们的谈话也就可以结束了。”  相似文献   

9.
大家都知道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教育故事。他在担任小学的校长时,看到一名男生打班上的学生,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去校长室。放学后男孩子已经等候在校长室准备挨训,陶行知先生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孩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了块糖果放在他手上,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刻就停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相似文献   

10.
“四颗糖”的教育故事大家肯定不会陌生吧?一次,陶行知先生看到学生王友正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  相似文献   

11.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爱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的情至真,爱至深,是我们做人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故事一:陶行知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在校园里巡视,看到一个男学生在用泥块扔另一个学生.陶行知看到马上制止了这个学生的行为,并叫他在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去等他.当天放学后,陶行知迟到了几分钟去办公室,看到这个学生已经在办公室门口等他.  相似文献   

13.
潘清河 《生活教育》2008,(12):36-37
陶行知是一个教育家.这是众所周知的。可假如说陶行知是一位诗人.恐怕有些人就会持不同的看法。当然,我并不是说陶行知的诗歌超过了他的文章.因为陶行知毕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必须通过他的文章和演讲来体现。虽然他不是诗人,但据我所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给中国教育给我们的老师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遗产,其中影响我们教师最深的我觉得就是他的“爱满天下”的思想。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我们应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学习陶行知先生,学习他的睿智,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像他一样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爱每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15.
一次,教育家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当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给他,并说:“这是给你的,因为你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的手上:“这第二块糖也是给你  相似文献   

16.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他的高尚的师德,尤为感人.他堪称教师的楷模,无愧于“万世师表”的美称.学习陶行知,千学万学,先学师德.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规定了教师在从事自己的工作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每个人民教师,都必须具备师德.教师不仅是社会的一个成员,更重要的是一个“教育者”.因而,教师的职业具有人格示范的职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陶行知先生不仅非常重视师德教育,而且身体力行,他有师德教育上的高标准,又有道德行为上的示范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和杜威(John Dewey,1859—1952)都是二十世纪世界上的著名人物,两人均多建树.陶行知是改革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旧教育的先锋和猛士,当他逝世的时候,毛泽东同志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杜威则是“二十世纪上半期美国教育改革中所谓进步运动的卓越思想家”,是现代世界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本文拟就作为教育改革家的陶行知与社威进行比较.1915年秋,正当杜威继芝加哥教育实验和《我的教育信条》等著作发表之后,教育思想日趋成熟,潜心撰写他的教育代表作《民主与教育》(1916年发表)时,陶行知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成为杜威的得意门生,并“在这时,奠定了献身教育事业的志愿”.作为杜威的学生,陶行知深受其影响.1917年秋学成归国之后,他曾经大力宣传杜威的教改主张并付诸实验.但是,中国有自己的国情,照搬杜威的学说难免碰壁.陶行知从失败中不断总结经  相似文献   

18.
在推行民众教育时,陶行知先生提出:民众教育的根本主义就是把知识扩散给大众.要把教育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荡涤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都得呼吸.把知识变成空气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小先生制”.他还说:“小孩子是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可见,学生也可以做老师,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知识信息的交流.“小先生制”是陶行知普及教育方法的一个重大发展.推行“小先生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团结互助、“即知即传人”的思想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在“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不正需要“小先生”吗?可是又该如何具体实施呢?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可以概括为“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 “生活教育”是符合旧中国国情的一个伟大创举。是陶行知不断实践、屡遭碰壁、苦苦探索,倾注了毕生精力所取得的丰硕成果。1917年回国后、宣传、推广杜威教育的碰壁,开展平民教育运动的失败,使他进一步认识到“沿袭陈法,”“仪型他国”不可能给中华民族开辟生路。他在回忆这一段的经历时说:“我从美国回来用杜威的一套到处碰了壁,到了山穷水尽,不得不另找出路。”陶行知决心要为中国乡村开创一个新生命。1925年至1926年间,陶行知接连调查了当时一些师范学校和小学。这些学校不抄袭外国,从中国农村实际  相似文献   

20.
恋爱的标准     
有青年向陶行知请教,恋爱的标准是什么?陶行知不假思索地回答:“志同道合,互相爱悦。”青年说:“这不够,德行才是恋爱的惟一标准。”陶行知忍住笑说:“你才20多岁吧?好,现在有个70岁的老太婆,品德高超,你会爱她吗?我看你还是要年轻貌美的女郎吧?”大家都笑了。有学生来告状,说有些人恋爱当饭吃。陶先生说:“你每天吃一顿饭,大概半小时吧?一天如用一个半小时,像吃饭一样谈恋爱,我看没有什么不好!何况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人不吃饭不行,青年不谈恋爱也不行。”他话题一转又说,“但有些人本末倒置就不行了。”他顺口念了一首诗:“做事读书不起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