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染是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对孤独给予真诚关注的少数女性作家之一。这主要源于她的生活经验,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对人生的看法和对生命的体验。陈染的个性化写作,突出表现在抛弃宏大叙事,转而关注女性主体构建上。她的作品传递着对人类孤独存在的独特体悟,蕴含着深刻的存在主义的哲思。  相似文献   

2.
从上一世纪80年代以来,陈染小说就以鲜明的经验化、个人化女性特征独步文坛,亦或是她独特的写作方式所标榜的卓异性别姿态,令她始终成为女性文学批评与研究的热点。对陈染的评论开始于1988年,90年代对她的研究达到高潮,1993年和1996年先后有两次大型的陈染创作研讨会,使之获得来自学院派评论家的充分嘉许与肯定。但进入21世纪,当女性文学从绚烂归于平淡,陈染个人的创作量也跟着锐减,相关评论与研究有所降温,虽时有亮点总体上却缺乏创见,难见力作。在陈染创作上正蕴育新的爆发点的可能性下,陈染研究也在蓄势待发寻找新的突围方向。  相似文献   

3.
与其说孤独是陈染的写作方式、写作内容,不如说是她有意选择的生活方式,而文本中所透露出的女性意识则是陈染逃避公众话语的手段。本文试图以陈染小说为解读对象.展示她所选择的孤独历程及这种选择的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4.
陈染作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的一个突出个案,曾引起文学界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尝试运用社会心理学的认同理论,并结合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陈染的作品分析,来揭示陈染创作中的身份认同轨迹。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陈染在20世纪80年代写作之初,还没有明确的性别意识和性别立场。这一时期她的创作经历了身份认同感的缺失与寻找的焦虑这两个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陈染的创作风格趋于成熟,她的作品开始具有了明确的女性意识,然而同时期陈染的作品还没有能力构建出理想的女性人格,她的身份认同之路依然充满了曲折。  相似文献   

5.
作为六十年代出生的女作家,陈染自踏上文坛,就以自身独特的文学造诣而标新立异.她以一己的生命体验去创作文本,从而打印上了鲜明的孤独色彩和个人生命的烙印.陈染的生命是孤独的,而她在坚守着生活的单调和乏味的同时,也让自己的一部部作品散发出精神之源的光彩,从而璀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宝库.  相似文献   

6.
陈染在自我的主体性空间里,体验着人类的存在状态,书写着女性的生存困境。她孤独,她去探寻。她一边探寻一边逃离,又一边解构,解构男权中心文化,也解构着自我;然而她拒绝外界,封闭自我的创作姿态,不仅使她无法在探寻中超越自我,反而逃向了无奈的认同。可见,女性独立人格的建构过程是相当复杂和艰巨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探讨了荣格和艾森克关于性格类型的研究,明确了内倾型和外倾型人格特征的行为反应方式;其次探讨了内倾型和外倾型的人格类型对学习活动的影响,其目的是为加强教育和教学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心理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萧红被称为“内观和自传型的作家”,短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几乎每一部散、小说集中都有自己的“身世之作”,而且无论是自传散集《商市街》还是追忆型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都代表了她的最高成就。她这种一以贯之的追忆型创作,来自于她的独特气质。通过萧红在抗战中的追忆型小说创作,可以看到作家对童年生活如何回忆与重建,如何遗忘和省略,从而表达个人对战争的一种独特的体验方式。  相似文献   

9.
女性对自我的书写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个人化写作潮流中的一个突出的现象,作为"女性私人化写作的代表"的陈染,她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带有作者自身经历的某些印痕,可以说,陈染是用其笔下的人物来代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文章以陈染的小说创作为例,探讨其小说中,作家创作与个人经验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总结女性小说创作中的特色和局限。  相似文献   

10.
陈染进入90年代后的小说创作,从个体经验出发,摹写女性撕心痛楚的生命体验与生存境遇,寻求女性主义语境下的角色定位,追问自身的存在焦虑,表达了对人类存在困境的形而上思考,是女性主义小说创作具有超越意识的典型本。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早期的人生经验和文学创作,明显呈现出精神分析学说的基调。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张爱玲的影响原因主要是:张爱玲所处时代的背景;张爱玲早年的生活体验;张爱玲与精神分析学说理论的契合。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张爱玲是个奇特的现象 ,人们对她可以从多种角度产生不同的理解。张爱玲早年的身世及特殊生活经历影响了她的人格心理的发展 ,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 ,“失落感”是她基本的心理状态 ,并进而影响到她的创作。从作家心理 ,即从创作主体心态的角度去理解、分析张爱玲 ,较之以往社会学及历史学的单纯外部分析 ,这也许是评价张爱玲的另一种途径和起点  相似文献   

13.
从后殖民视角看《庭院中的女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赛珍珠虽然出生在美国,但自小就随父母来到中国。作为一个在中国前后度过了40年时光的作家,以其在中国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作品必定能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中国的境况,在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中为中国打开了一扇窗。但同时,由于赛珍珠对其所属的美国及西方文化矢志不移,她以中国为题材的小说难免打上后殖民的烙印。试从后殖民的角度分析、解读她的作品:《庭院中的女人》。  相似文献   

14.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一名双性恋作家,她勇敢地充当了开路先锋和破除禁忌者,以双性气质活跃于英国文坛。在个人双性恋体验的基础上,曼斯菲尔德在创作中真实而细腻地记录了女性间的爱恋关系以及父权制婚姻对女性造成的伤害,为女性主义文学开辟了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语言的异化是诗歌创造力和美感的源泉。狄金森诗歌的语言异化可以分为形式变异和逻辑变异两大类。她的看似怪诞的语言实际上是她语言创新的来源,有助于把信息前景化、揭示深刻的道理、刷新读者对事物的惯常思考以及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使审美过程得以纵深。  相似文献   

16.
在新文学发展中 ,女作家竞相出现。丁玲不仅以其创作的当代性 ,笔致的从容和风格的深厚突破了女性文学的狭小格局 ,而且以其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现生活的出色才华 ,塑造出从前期的孤独感伤的女性形象到后期的坚毅执著的女性形象 ,这种变化镌刻着时代变迁的印记 ,从而使丁玲成为左翼文学发展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相似文献   

17.
欧茨早期悲剧性艺术观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伊斯.卡洛尔.欧茨的创作具有阐释生活的目的,她在早期作品中展现美国社会真实阴暗面的艺术目的在于唤醒当代社会对自身毁灭性命运的认识,提高普通人的思想意识,同时她还探索了20世纪现代悲剧文学可行的模式,这些源于其创作初期的悲剧性艺术观。  相似文献   

18.
叶尔克西是为数不多的使用汉文进行文学创作的哈萨克族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的意蕴都比较深邃,关心妇女的命运和青少年的成长,关注残疾人的生存状态,展现哈萨克人的生命观,反映新观念对旧生活的冲击等等,是她的小说的基本主题。她的散文在比较萧条的哈萨克散文园地中一枝独秀,她在最平凡的家常细节中舒展开作家深沉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9.
清代平民词人熊琏红颜薄命,婚姻不幸,一生贫寒。她的词作抒写身世凄楚,渗透着才人命蹇之悲。与此同时,她又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不凡的精神期许,其感怀、咏物、题画、悼亡等词作,展现出独立不羁的人格追求和个性魅力。  相似文献   

20.
:萧红作品的抒情品质,源自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它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自传性色彩和浓郁的寂寞情调。萧红通过情绪结构将文本整合成具有统一抒情品质的有机体。回忆是情绪结构得以生成的内在动因,也是作者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从文化意味审视,萧红的抒情姿态还来源于外在的文化语境的渗透。这表明她对生命中一种根源性的回归和坚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