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现代的许多目录学著作,对于“目录”一词的解释,大体都认为:“目”,是指篇目,“录”是指叙录,篇目和叙录合起来组成“目录”一词,如: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何谓目录?目指篇目.录而合篇目及叙言之也”(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6页). 王重民《普通目录学》:“目是篇目,指书的篇或卷的名称.录是叙录,即书的内容和  相似文献   

2.
清人姚振宗《七略别录佚文》虽以“佚文”为名,但并不从辑佚学的角度“以搜辑佚文为事”;而是从目录学的角度“推寻端绪”,努力复原《别录》的体制,其《七略别录佚文》也成为最接近《别录》本来面目的文本。具体而言,他将《七略》《别录》作为“二书”分别写录,揭示了两者一为校雠学、一为目录学的学科分殊;分析《别录》成书始末,显示《别录》存在两个版本,一是“随竟奏上,皆载在本书”的单篇叙录,二是“时又别集众录”而成的第二个版本。以此为据,可知第一个版本只有基于校雠分工的简单分类,第二个版本则完整地承绪了《七略》的分类体系。此外,姚振宗收录《战国策》等八篇相对完整的叙录,也反映他的灼见。然而,姚振宗也存在以荀悦《汉纪》“为《辑略》之文”、因没有认识到《汉志》班固注兼取《别录》《七略》而将班注全部移录为《七略》佚文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刘向校书“随竟奏上”的叙录是以官文书“表”的文体形式出现的。叙录首先是“群臣上书于天子”的上行文书,然后才是书目提要。从上行文书的角度审度叙录,既可以为“表”提供较为集中的史料,从而深化对汉代官文书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提供对叙录研究的独特视角,从而深化对叙录乃至对刘向校书工作的认识。文章认为,叙录的内容具有资于治用的外围指向以及引经据典的论述方式,这是与单纯书目提要的重要差异之处。最后,还对刘向校书同僚中的“杜参”和“富参”,以及样书分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荀勖<中经新簿>"但录题",是指其仅详载每部书的篇目,而没有介绍作者、评价图书的叙录.<皇览簿>一书因为篇目众多,而在<中经新簿>中单独分为一卷."荀勖<中经新簿>是有叙录的"这一说法,出于对史料的多种误解,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5.
吴圣波 《图书馆论坛》1995,(4):13-15,72
提要又称解题、叙录等,是对文献内容特点所作的说明,是揭示文献内容的一种基本方法。解题在我国渊源较早,它伴随着目录的产生而产生。早在西汉时期,我国目录学家刘向等在整理图书和编制书目工作中,就开创了我国目录学上叙录体的提要先例,给所校每部书都写有叙录,“叙录之体,源于书叙,刘向所作书录,体制略如列传,与司马迁、杨雄自叙大抵相同。”[1]我国古代将目录是否具有解题及解题水平高低作为衡量一部目录质量的标志之一,正如余嘉锡所言:“凡目录不著解题但记书名者,固薄其浑漫,视为无足重轻。”[2]书目提要已成为我…  相似文献   

6.
荀勖《中经新簿》是有叙录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勖校理群书,撰成《中经新簿》,既仿刘向,也有突破。改变六分法,将典籍总别为四大类,更符合文献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图书分类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可惜这部目录学史上的创新之作久已散佚,从而留下一些疑问有待考察,如《中经新簿》是否有叙录,即成历史谜案。本文就此问题,勾稽有关资料,考得荀勖校书活动长达十馀年,且循刘向旧例而为校定之本撰写叙录,并非像一些论者所说的《中经新簿》只是简单地著录书名、卷数、作者而已。  相似文献   

7.
在目录学的研究中,易混淆目录和目录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从而导致言目录学之作用,实际却充之以目录之功能。为了弄清目录和目录学的作用,本文就此问题试作四点论述,请同行专家和师友们斧正。一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指篇名,即书的篇或卷的名称。录指叙录,即书的内容,作者事迹,书的评价,校勘经过等之简要文字说明。目录一词,最早见于《七略》:“《尚书》有青丝编目录。”这里指《尚书》一书的目录而言;两汉刘向校书时的“条其篇目”、“录而奏之”  相似文献   

8.
李佳宇 《兰台世界》2017,(7):115-117
西汉刘向受诏主持中央藏书的整理工作,为各书写定叙录,而这些叙录被另编一书成为《别录》,时间应该在郑玄之前的东汉时期,原因有三:一者,距刘向时代最近的《汉书》并未提到《别录》一书;二者,阮孝绪《七录序》关于《别录》的叙述存在疑点;三者,《别录》一书在郑玄时才见录于文献典籍。  相似文献   

9.
祝尚书先生所著<宋人总集叙录>一书正文部分共考证了约八十部现存宋人的总集,附录一<散佚宋人总集考>中又考证了多部宋代已经散佚的总集.本文在<叙录>之外,又补充考证了十多部<叙录>未收的宋人总集.  相似文献   

10.
论述我国古代目录学家王俭及其代表作《七志》在目录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认为其开创了用传录体编写叙录的先河。通过分析《七志》的类目设置及王俭所出生的琅琊王氏家族和其本人的经历,揭示《七志》产生的时代特征,即“以孝为先”、“以孝掩忠”,用抽象的“德”取代具体的“忠”是其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1.
曾洁 《新闻世界》2014,(4):307-308
《梦粱录》的成书年代至今仍是一个疑案,其书自序中提到“甲戌岁中秋日,钱塘吴自牧书”,此为断定其成书年代的一个关键证据,但对此“甲戌”究竟对应哪一年,自古以来就存在争议。本文对目前存在的“咸淳十年”说,“元统二年”说等观点一一加以剖析和梳理,力图为《梦粱录》成书年代的断定提供更多佐证。  相似文献   

12.
时红明 《兰台世界》2007,(11S):62-63
鲁迅对明清两朝的类书评价不高.但《永乐大典》却是他使甩较多的一种类书。《鲁迅日记》1913年11月4日记有“得二弟所寄书一本,内《急就篇》一册,写本《岭表录异》及校勘各一册。”1932年鲁迅手订《译著书目》时,在“译著之外,又有所校勘”栏下录有“唐刘恂《岭表录异》三卷(以唐、宋类书所分校《永乐大典》本,并补遗,未印)。”《岭表录异》是部记述广东地区风土物产、天文地理、花草虫鱼的地方志书.为唐刘恂撰,早已失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我国殷周时期已经有了书目的萌芽,但正式的校书编目工作则始于西汉。刘歆继承其父刘向遗志。编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具有开创之功。它在校勘整理文化古籍的基础上创立了撰写叙录、总序、大序、小序等方法,对后世目录学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宪章录》是明季史家薛应旃所纂的一部载录本朝历史的编年体史著,史料价值甚高。是书之史料价值体现于“载录史实,翔实得宜”、“点睛之按语”、“开‘宪章’史著之先河”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15.
《藏园群书经眼录》是北平藏书大家傅增湘的目录代表作,经“前后三十余年积累而成”,“录书五千种,近代流传的重要善本基本包括在内。”“是了解近代所存善本概貌和流传、存佚情况的重要史料。”(傅熹年《〈藏园群书经眼录〉整理说明》)笔者亦治目录版本之学,此书遂成案头之宝,每遇疑难,必求助于此书,受益颇丰。偶尔发现一二疏误,则敬识简端。今迷录七则于此,以期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文章考证了有关《卧游录》的文献著录和成书过程,指出《卧游录》为南宋理学家吕祖谦晚年所编,四库馆臣的“明人依托”说没有根据。  相似文献   

17.
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第一次对我国图书进行大规模校理,"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汉书艺文志》),这就是刘向所作的叙录。这些叙录存于今者虽仅见于《战国策》、《孙卿新书》等数篇,但这是我们研究校勘史、目录史乃至书籍制度史的宝贵资料。刘氏这些叙录是按一定格式写成的,在交待  相似文献   

18.
日本尊经阁文库所藏宋本《世说新语》,首尾钤有“睢阳王氏”藏印,本文考证其为宋代商丘藏书家王洙之后裔,借此考察了该本在中日两国的流传情况.论文复从避讳及刻工入手,钩稽相关文献史料,并对尊本《世说新语》及所附汪藻《叙录》的刊印地区和时间,作出了最新探考.最后,论文还梳理了董弅与汪藻之间的交游关系,指出汪氏《叙录》对于董弅校刻《世说新语》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今人理解的"目录",是指对图书或篇章进行著录,而后依次加以编排,便人查检的书目.这是"目录"演化到今天给人们留下的概念.初始的所谓"目录","目"与"录"则各有所指.所谓"目",系指篇目;所谓"录",系指叙录.两者相叠当合称为"篇目叙录",但古人也单称为"录",因此"录"可以涵盖"目".<汉书·艺文志·总序>谓:"刘向校书,每一书已,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  相似文献   

20.
关于古代目录的提要体例,王重民先生曾明确指出,我国古代提要目录有叙录体、传录体和辑录体三种类型。"刘向校书的叙录能够全面的评价一书的内容(包括著者事迹),是我国编写提要、解题的正宗"。"王俭《七志》对撰人‘每立一传’以代替提要,僧佑的《出三藏记集》述列传以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不过,目录学史上,关于传录体的界定还是有着一定的分歧,即被著录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