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子哲学就其实践意义上说是治国思想,而就其根本关怀来说,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老子的道学文化要为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和平发展提供资源,自身也须在与其他异质文化充分交流、学习、沟通、合作的基础上寻求发展和创新。目前老子道学文化的研究、传播、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相对落后.需要海内外各界学者专家通力合作,改变这种局面,这就是我们创立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的初衷。“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是为学术界搭建的一个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向海外展示中国的道学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为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为落实党中央关于建构和谐社会的决定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举措!研究会应该努力把全国近七千万民间道学爱好者引向学术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为建构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做贡献;应该激发全国学术界专家学者的民族智慧,萌发出有时代精神的新思想,为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会,为实现中国先哲的世界大同之梦,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2008年3月28日,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胡孚琛研究员发表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宗教事务管理局、中国道教协会等部门的负责同志,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方克立教授,北京大学许抗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葛荣晋教授和总装备部钱学森教授秘书李明同志到会祝贺。  相似文献   

3.
当代科学的新趋势是科学结构的范式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学文化的精神与这种变化是完全吻合的。道学文化的综合直观的认识方法在当代科学的发展中必将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道德经预见性地提出了与量子论的认识新范式(因果的整体相关性与物质概念的泛化和动态化)相类似的论述,这表明21世纪的道家文化研究对现代科学研究将会具有无可估量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道学思想应是一个以老子"道"论为基础的学术文化理论系统,数千年来由道家道教文化传统积淀起来,具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和持久影响力。对道学思想在当代乃至未来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要有清醒的认识:既要反对现代西方中心主义式的全球化,也要反对传统东方主义式的自大;道学思想至多只能成为多元文化中的一元,而不可能成为主导世界文化的新文化模式。将道学思想参与到世界对话的格局中,可以将我们民族的价值理念贡献给世界,并展现其生生不息、经久不衰的思想魅力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有其伟大的渊源,可上溯为“儒学、道学、禅学”。而艺术同样受三种文化的影响,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与诸文化相系相生,延续千年。文化渊源的至上性在艺术体系中形成自我的美学价值——儒学、道学、禅学美学价值,同样,这三种美学价值和美学思想又建构和指导着艺术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与儒、佛相比,“道”对于道家、道教来说更有根本的、全面的、深刻的意义。道家、道教离不开“道”,名实相符,“道”也在道家、道教思想文化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而形成中国所特有的“道学”。道学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老庄学、黄老之学、道教经史等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上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也造成了环境破坏、价值迷惘和心灵污染三大危机。面对这些社会危机,西方人开始从东方道学中寻求哲学智慧,以解决现实问题。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在评述老子的《道德经》时指出:"这本书虽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荷兰莱顿大学教授施舟人肯定道学"对西方文化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能使西方文化得以更新的动  相似文献   

8.
"庆元党禁"时期的出版限禁是"绍熙内禅"后韩侂胄、赵汝愚因权力分配不均而导致矛盾激化的结果。反道学党为排斥异己,党同伐异,借"伪学逆党"之名,对道学人士和学说大肆禁止;道学人士遭到迫害,道学图书和学说遭到毁版查禁、焚烧和封杀,给文化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化”人之根,“法治”国之本。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道文化,诸子百家都根源于道家,儒家不过是官僚士大夫阶层体道训民的产物罢了。《道德经》第一章断句的错误偷换了道学的基本范畴,实际上,道学是“通无有”之学,推崇“实践”的“人文主义”;基本价值取向是:“同”或者“求同”;基本方法论是:肯定再肯定。这都与西方“辩证”的“物文主义”方法存在差别。历史必将证明:只有中华文明与“老子”的思想被世界广泛接受、推崇的时代,才是世界文明真正复兴的时代,才是世界真正走向文明的时代。而现在,就是世界公认的文明中心向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国文化回归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从话语的角度看,理学之所以为理学,在于它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和集中的话语体系。而这一套体系的形成,则经历了一个变化的历史过程。宋代理学的主流,在当时被称为“道学”。二程是宋代道学的创立者,前期道学的核心话语,如“仁说”、“中和说”等,提供了道学从北宋后期到南宋前期发展的重要动力。朱熹在对各派道学思想的批判和吸收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理论权威,带来了道学话语的更替,道学的关注课题从中和说、求仁说转变到理气说、心性说、格物说,朱熹哲学的话语开始主导道学思想的展开。  相似文献   

11.
老子<道德经>以自然和谐为中心,自然和谐是老子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自然和谐的本原是大道,<道德经>之"道"是确立道学文化和谐体系的内核.老子述"道"的本原和谐在<道德经>中主要有:生成和谐、品质和谐、构造和谐、内涵和谐、功能和谐等方面,是构成老子和谐理论的内在基础和宇宙生命存在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魏红梅 《文教资料》2006,(24):84-85
所谓“道学诗”是指宣扬迂腐封建道德观念的诗。杨维祯是以蔑视礼法、行为放荡而闻名的,但他确实写了一些道学诗。它们是伴随着程朱理学在中国历史上取得科举上的独尊地位后而出现的最早的道学诗,也应该是我们研究当时社会思想的有用资料。  相似文献   

13.
古文以“道”为灵魂,因而“道”的涵义的丰富,亦必对古文艺术风格之形成产生影响。从韩愈的作为文化价值之善的“道”,到欧阳修的合乎自然人情之真的“道”,再到苏轼的作为美之渊薮的“道”,是道学内涵在唐宋的逐步完善和发展过程。作为唐宋古文运动之主将,此三者的散文风格与其道学思想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舍的关系,并深深地打上了各自道学思想的烙印。  相似文献   

14.
《楚辞集注》历来存在理解上的两个误区:一是认同该书的编写表现了朱熹对当时现实斗争的积极态度,是对推行民族投降主义的主和派以及混杂在主战派阵营中的投机家的间接批判;二是认同朱熹定扬雄是屈原的罪人,将其《反离骚》作为反面教材对待。其实,《楚辞集注》是宗室与外戚斗争,道学与反道学斗争,宗室和道学遭到挫折的结果,而将扬雄作为趋奉外戚的投机家和变节者对待,是欠公允的。  相似文献   

15.
宋代学术研究,向来以道学特别是程朱一系的理学为中心,脉络化的研究范式,将丰富多元的宋代学术简化为单一线性的道学演变。南宋自是道学发达的时代,然道学之外,继承传统儒家学术的世儒,仍是这一时期的主体知识方式,坚持着各自的学术个性。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异质性的,是丈人的校勘考据活动、笔记的考据活动与史家的史地考证。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 ,道学研究 ,进路多方 ,自清代以来 ,大要莫外或经学的、或史学的、或哲学的三种法门。清代经学家视道学为“宋学”(宋代经学 ) ,忽略道学实乃宋儒从经学中分化出来的新哲学形态 ,并不等同于“宋学”。近世史学家与哲学家称道学为“新儒学”、“新儒家”,史学家认为“新儒学”的产生及传衍 ,如佛出现于世一样 ,是中华民族思想发展的“一大事因缘”;哲学家无论是自号“新理学”的冯友兰 ,还是诸多所谓“现代新儒家”,均不满足于“照着”道学讲的哲学史叙述方法 ,而是借助道学史料 ,运用西方传入的哲学方法 ,把道学研究推向了“中西会通”的中国哲学创作阶段。现代社会可以有多元的道学研究 ,而不可能形成一元的所谓“现代新儒家”  相似文献   

17.
马国照 《文教资料》2009,(27):90-92
世俗儒家伦理代表着正统道学能够自力解决社会危机和思想危机,只是在方法上有所改进,并不涉及道学的根本:而儒学世俗化则认为仅仅改变方法是无法应对的,必须对宋明道学的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加以根本性的颠覆,从尊重个体存在的角度出发,对正统道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命题提出了挑战.而这种挑战,有对原始儒学世俗化的回归倾向,但又不仅仅是回归,它表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应付当时的社会危机和思想危机,儒学世俗化代表着一种从原始儒学内部寻找资源进行的文化转型的一次创造性尝试.  相似文献   

18.
与世界上各种历史化比较,中华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很大的生命力。中华民族受此熏陶,表现出了勤劳、智慧、团结、勇敢的民族精神。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古老的哲学思想——道学。道学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明的发展进程。但是,在长期的君主独裁统治中,它逐渐含垢蒙尘,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导致了中国经济化的衰败和科技的落后。  相似文献   

19.
两宋学术尽管存在诸多不同,但同时也表现出极大的继承性。经历两宋之际的学派整合与文化重组,王安石的新学逐渐式微,而元祐学术则得到不同程度的承续。南宋中期以前,众多文士因家学、地方传统、个人学术选择等原因,受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等文史传统影响较大,形成与道学不尽相同的重视文献考据的"汉学"学术路向。二者相互论争、彼此影响,共同构成多元的南宋学术。南宋中期以后,逐渐进入主流的道学,体现出越来越强烈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但其发展也正是在周边考据汉学的影响下,走完了自身逻辑和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白鹿原》中朱先生的思想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他的思想是道学思想,即宋明新儒擘思想,通过朱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表现的是一种新儒学的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