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视听表演者权利保护制度在中国现行法中没有明确规定.视听表演者权在影视演出合同蜕变为署名权和劳务报酬请求权.在表演者权侵权判决书中一部分体现为对录像制品的表演者权,一部分体现为对影视作品的署名权和劳务报酬请求权.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取消了录像制品,规定了对视听作品的后续使用获酬权,取消了“约定”规定,但非主要表演者权利的剥夺,似有不公平之嫌.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国一些主流教科书和相关部门的规范文件将"录音制品"理解为某种物质载体,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送审稿)》也存在着在物质载体意义上使用"录音制品"这一词汇的情形。将录音制品理解为某种物质载体,存在着与知识产权基本理论相冲突、用语矛盾等等问题。与我国著作权法立法密切关联的WPPT、TRIPs等国际条约有多处细节表明"录音制品"并非物质载体。实际上,邻接权制度保护录音制作者的投入,但其关注的仅是录音制作者的首次录制活动,而非后续大量制作物质载体的活动,录音制品就是作为首次录制活动成果的以某种形式表现的特定声音。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权是数字版权保护法律环境中版权人和邻接权的享有的一种专有权,电子出版物制作中对版权作品的利用受到该权利的制约,对此可以依据拟使用作品的不同版权状态采用不同的数字化权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创业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法律活动,其不仅需要国家政策上的扶持,也要求保障公民创业权的实现。在权利属性上,通过分析就业权、工作权和劳动权等与创业权相似的权利类型,可知其具有积极权利和消极权利的双重属性。在权利构成上,借鉴阿列克西的三要素权利构成理论,对创业权的主体、客体和义务对象等进行规范建构。在保障路径上,根据创业权的双重属性和义务对象,运用国家义务理论,理清保障其实现的国家尊重、保护和给付义务。在实现形式上,制定《创业促进法》,以突破创业权保障在法律形式上的瓶颈。  相似文献   

5.
随着土地立体化利用,在空间的利用上形成了密切的立体相邻关系,由相邻近各方通过设定空间役权以最大限度地调整相邻不动产利用关系之必要凸显,而空间役权制度的设立以空间能成为权利客体为前提,本文通过地役权客体发展过程的分析、空间成为权利客体的理论探讨和作为空间役权客体的"空间"范围的确定,以期对空间役权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财产权的权利形式,无形财产权在当代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无形财产权以权利客体划分为创造性智力成果权、经营性标记权、经营性资信权;无形财产权具有非物质性、开放包容性以及权利客体不稳定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从知识产权保护看反不正当竞争法完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第2条第8款规定,知识产权包括版权、邻接权、与发明有关的权利、科学发现权、标记权、反不正当竞争权、商业秘密权等等。虽然反不正当竞争权是知识产权人的一项重要权利,然而遗憾的是,我国1993年匆匆出台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却因种种原因并未能充分保护知识产权人的这一权利,致使许多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往往发生法律适用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被遗忘权是欧盟通过立法与判决确立的网络时代的新型权利,为大数据时代自然人自主决定个人信息提供了法律保护。然而欧盟被遗忘权存在权利客体指向不明确、义务主体过于广泛的缺陷。作为网络大国,我国在被遗忘权的本土化过程中,应借鉴个人信息权的成功经验,重新定义被遗忘权的客体,明确被遗忘权义务主体的范围,以期避免对言论自由与网络发展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侵害商誉权及其法律救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誉权是商誉主体依法对其创造的商誉享有的专有权和享有商誉不受侵害的权利。侵害商誉权是一种独特的侵权类型,表现在:侵害商誉权的客体是法律保护的商誉;侵害行为表现形式多样;侵权人大多是被侵权人的竞争对手;侵害后果有其特殊性。针对这一特别的侵权类型,笔者建议通过两个途径来救济其损害:确立商誉权的法律地位,用直接保护方式保护商誉权;全方位地依法确认、追究侵害人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0.
表演者发行权是表演者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权,是权利人的一项专有权。立法保护领域从有形发行发展到网络环境,国内外立法及国际公约采用三种体例。多数国家不明确规定表演者发行权,而用作者权利方式加以涵盖。三大网络国际公约等主要国际公约都规定了表演者的发行权,但内容各有侧重。我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法律各有规定。文化产业要求法律赋予表演者享有网络发行权,是完善立法的国际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知识产权质权,即以知识产权为标的物而设定的质权。明确知识产权质权的客体是保护交易安全,保障知识产权质押担保功能的正确发挥的前提和基础。然而我国《担保法》仅从狭义上规定了知识产权质权担保,即规定专利权、商标权和作权中的财产权可以设定知识产权质权。实际上,商号权、商业秘密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邻接权等广义上的知识产权亦具有财产性质,可以之设定质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广播组织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各自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就广义广播组织权而言,播放非作品的节目时广播组织应受到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而非邻接权保护;播放自己的作品时享有著作权,不存在著作权和邻接权的竞合问题。就狭义广播组织权而言,存在对邻接权的质疑、广播组织付费及法定许可中的特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网络期刊这一新的作品表现形式的出现,对如何适用著作权法提出了新的问题,其中关键性的问题是网络期刊的著作权主体和网络期刊出版者的权利,网络期刊的著作权主体包括网络期刊中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人和网络期刊的著作权人,其中数字化作品的作者是作者,而出版者则是网络期刊的著作权人.并且作者的著作权优先于出版者的著作权.作为作品的传播者,出版者除了享有著作权外,还享有版式设计权、转载、摘编权以及一稿多投禁止权等邻接权.  相似文献   

14.
论商业秘密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知识产权的定义考察,商业秘密权是一种非物质性的财产权利,其客体具有无形性特征,这种权利也是法定权利,因此,商业秘密权属于知识产权,商业秘密权具有期限的不确定性及风险性两大特征,从所有权角度考察,商业秘密与有形的物质财产有着迥然不同的自然属性,商业秘密 权与有形财产所有权在具体内容上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邻接权著作权法确认了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的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原则。该法吸收了国际立法的先进成果,冲破了传统著作权法不保护邻接权的旧框框,把作者权和作品传播者权统一起来,这是著作权法的一大特色。从国际上看,处理好著作权与作品传播者权之间的关系一直是...  相似文献   

16.
形象权是指自然人控制其形象进行商业利用的专有性权利。美国学者尼莫通过对现实经济发展需求和隐私权制度失衡的分析,阐述了构建形象权产生的必然性。同时,其对形象权客体范围和限制理论的阐释,也为以后的研究活动构建了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7.
数据可携带权是由欧盟创设的新兴数据权利,《个人信息保护法》引入数据可携带权有助于完善我国个人数据保护体系和消除数据“锁定效应”,促进竞争。遗憾的是,我国现有数据可携带权的适用仍存在法权属性不明、权利结构不清晰、行权冲突以及责任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厘清。数据可携带权的建构不能照搬欧盟模式,而应当基于我国数据主体的现实需求与数据产业发展现状,对数据可携带权进行本土化改造。基于此,首先应明确数据可携带权的“人格权+财产权”的复合属性;其次,在权利主体、义务主体、权利客体、义务内容等方面明确数据可携带权的权利结构;最后,要通过场景区分界定责任主体,并明确过错证明标准,以实现数据用户的权益保障。  相似文献   

18.
形成权的发现揭示了法律关系得作为权利指向的对象,扩展了法律上之力的外延。作为私权类型的形成权被发现,提出了一个关于私权类型之体系建构是否科学的问题。考察当前关于私权划分的论述,可发现权利类型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尚未得到充分阐明。文中认为,分类必须相称、分类根据必须同一以及权利类型必须互相排斥乃是权利类型体系建构的三项基本原则。据此分析现有的权利类型划分,则可发现其明显的逻辑缺陷,故须重新对既有的权利类型体系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9.
网络版权保护问题,尤其是网络版权侵权问题,已经引起包括法学理论界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所见述及网络版权侵权行为表现的文章往往只包含了几种基本的侵权行为: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侵犯权利管理信息,侵犯技术保护措施,以及侵犯数据库权利等。实际上,版权权利人及邻接权人享有的网络版权不仅包括经济权利,还包括精神权利。网络环境下侵犯版权精神权利的情形,应披纳入到法律的调控范围之内。基于此,重新梳理分析网络版权侵权行为之十种表现,提出例外情况。  相似文献   

20.
司法实践中近年来频频出现祭奠权纠纷案,对于祭奠权不能简单以“权利泛化”来进行否定,中国当代具有祭奠权成立的现实基础,祭奠权具有特殊的性质、主体、内容和客体,祭奠权的独立符合法理逻辑,应该作为一项具体人格权来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