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
在和学生一起研究讨论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这句话,我有了这样的理解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留心观察。现实世界到处都有数学。我们要设法在现实世界的许多方面寻找到数学概念的“影子”,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伴随着丰富的生活情境走进数学世界。于是,就有了“旅游中的数学”这节课。  相似文献   

2.
邓光显 《山东教育》2005,(31):46-46
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一年级数学“统计”课。在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同学生:“学了这节课,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一时间,学生的回答可谓各式各样。有回答贴动物、贴水果、贴纸工的.有回答贴的本领的.更有回答大象过生日的。显然教师的用意是通过提问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可是学生却答不到点子上。于是教师又问:“那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啊?”有的学生立刻回答:“学会了贴的知识。”无奈之下,教师只好放弃了让学生自我小结的本意.自己指着小黑板,小结本课的知识点:“今天我们学了排一排、分一分、数一数,这些都是统计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课本上“比”这部分内容中一般都有这样一类题,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25:100,21:18。每次教学时,我都要提醒学生注意审题,突出“改写”二字,然而总是事与愿违。同学们在写成分数形式之后,总不忘“约分”。这让我有些苦恼:学生为什么要“画蛇添足”?他们难道不知道这里只是借用分数形式,但还是比?既然是比,又怎能“约分”呢?于是,我决定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让我吃惊:不少学生认为,既然比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分数可以约分,那比也应该可以化简呀!这是多么难得的课程资源呀!不能失去这个很好的资源。于是第二节课上,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时,我适时利用了这一资源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积极的数学文化实践者,自2008年初,我开始尝试在自己班级的家常课中开辟“每月一课”.即在每个月里上一节“数学文化阅读课”。教学内容是依据教材内容自主开发的,新颖的学习内容首先就能吸引学生。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以数学学科性质为起点,以数学文化为背景.以多样阅读(文本阅读、影音阅读等)为表征,展现数学外在的趣味性和内在的文化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以下为课例之一“角谷猜想”,写出来与广大同仁交流。  相似文献   

5.
段安阳 《河北教育》2004,(12):17-17
我们都有一个这样的体会:数学概念课和复习课不容易上出高潮和特色来,在贯彻新课标、实践新理念中总觉得这样的课更难把握。可笔者最近听了一节教学研讨课,上的是概念复习,听后顿觉耳目一新,大家都说:“原来复习课还可以这样上啊!”  相似文献   

6.
“为伊消得人憔悴”——课堂回眸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6、7的加减法”后有一节“用数学”的课,在批改本课作业时,同组的老师纷纷抱怨:“这几天的作业做得太差了!”“课堂上强调好几遍了,还是错!真是没辙!”……一时间,大家都似乎成了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都争着抢着“倒苦水”。听了大家的牢骚,我也是感慨万千。是啊,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小学数学十年改革获奖课例展示会上。衢州市名师蓝雪敏老师展示了经典课例“百分数的认识”,获得一致好评。一般来说,数学概念课都比较难上,比较难以出彩!然而数学概念教学对学生而言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听了蓝老师的课,感觉似曾相识却又更加意韵深长!我们说一节好的数学课,必定会有内涵、有深度,会显示出数学的无穷魅力!会激发...  相似文献   

8.
秦梅 《四川教育》2003,(12):42-43
一天,有两个学生到办公室来交本子,看见我正在备“飞行表演”(即“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于是好奇地问我:“我们要学习这课吗?”我笑了笑说:“是啊,你看飞机正在进行飞行表演呢。”“老师,飞机也能表演节目吗?”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没等我回答,另一个学生抢着说:“当然能,我在电视里见过。但如果飞得像书上画的这么近,恐怕早就撞到一起了!”我一愣,不由得停下了我正在创设的教学情景。是啊,一个学生没见过书上的情景,另一个学生认为书上的情景是假的,这样的素材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吗?再看看这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我陷入了沉思……我重新考虑了这节…  相似文献   

9.
王庆明 《湖北教育》2005,(12):57-57
前不久,笔者作为区级教师赛课的评委,听了十余节课改展示课。回昧其中一节挺成功的数学课后,心头却总有一个细节的印象挥之不去:整整一节课里,讲课教师的一根食指频频指向教室的各个角落:“你说!”“请你说!”学生应“指”而起。虽然老师满脸笑容,但那似“指挥棒”的食指如刺在喉,使人的感觉很不舒服。  相似文献   

10.
倒推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隋境下的解题策略。不仅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经常用到。就是在生活中也有很广泛的应用。这节课我上过、也听过好多次,大大小小的公开课、家常课都有,但我觉得要想上好这节课,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①为什么要用倒推的策略?也就是倒推策略有什么优势?  相似文献   

11.
兰带娣 《成才之路》2011,(14):56-56
情境一:这是一节小学五年级的美术课。课间时,我早早进了教室,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几位学生见到我,高兴地围上来问:“老师,这节课我们画什么呀?”我说:“这节课我们接着画人物。”随后,有位学生说:“哎!又是画人。”一脸的无奈。看来前两节课的人物临摹已经让学生对这个内容有了厌倦感。  相似文献   

12.
享受复习     
欧阳永红 《教师》2013,(25):109-109
复习课难:新瓶装老酒,缺乏悬念,难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复习课烦:繁杂的练习无法绕过,耗时费神.学生疲惫、老师倦怠……教师教得难,学生学得烦,难+烦=效率低。这已是湖南省桂阳县城南完小(简称为“我校”)数学复习课不争的事实。作为分管教学的我,总想为我们的数学复习课做点什么。于是我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主要内容,设计了一节复习整理课,并利用湖南省桂阳县的毕业复习研讨活动进行了“实战演练”。“实战演练”中,孩子们快乐并思考着;“实战演练”后,我细致盘点,静心梳理,收获有三:  相似文献   

13.
王媛 《甘肃教育》2002,(10):32-32
新生刚入学,在上第一节课时,我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什么是数学吗?”学生回答道:“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是数学。”“中午爸爸买了10个包子,我吃了3个,还剩下7个,这是数学。”……对于“什么是数学”这个问题,大部分孩子都认为“数学就是计算”。我还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能不能没有数字,没有数学?”学生讨论后说:“生活中买东西,做游戏,逛商店等都离不开数字,  相似文献   

14.
记得第一次上《可能性》这课,有个孩子天真地说了一句“:老师!我觉得今天的课不像数学课!”令我哭笑不得,但更让我深思:数学课要“生活味”,更要“数学味”《。可能性》是《数学课程标准》新增加领域“概率与统计”中的内容。课前,我对三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对区分“可  相似文献   

15.
案例: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课前教室里显得特别的热闹,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哎!你这计算器和我的不一样,这个究竟有什么用?”“来来来,我们比比谁算得最快。”“今天老师让我们带计算器,到底要干什么呀?”……看着学生那股兴奋劲儿,我突然萌生一个想法:学生当中究竟有多少人知道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或者说多少学生会使用计算器)?于是我随机做了一个调查:  相似文献   

16.
课前思考: 听说我准备上一节一年级复习课的研讨课,几个对数学教学颇有研究的朋友都劝我说:“一年级的复习课有什么好上的?你看到有几个名师上低年级复习课的?一年级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复习的意识,换句话说,一年级整个第一学期都是在复习幼儿园里学到的知识,孩子们对‘复习’早就腻了。你的复习课就等着零零碎碎地摆破烂吧。”  相似文献   

17.
王燕 《四川教育》2008,(2):68-68
【案例1】在“毫米、分米的认识”这节课下课前,我提出问题:“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来计量成都到北京的路程有多远,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不好计量,数字太大了。”此时,我设置悬念:“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合适的计量单位呢?下一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8.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现在,我们在数学课堂上看到的几乎都是小组学习形式,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的教学中。笔者清楚地记得,1993年参加全国首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时,26节课学生全都是坐成“秧田”式的;而2001年笔者观摩全国第五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时,发现32节课中有23节课是采用小组学习形式;最近笔者参加了某市小学数学观摩活动,14节课竟然全部采用小组学习形式。  相似文献   

19.
“数学乐园”是今年秋季使用的小学数学第一册中的第一个数学活动。其中安排了五个活动:数字迷宫探秘,找朋友,我当邮递员,比一比谁的耳朵灵。你投球我评说。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相似文献   

20.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公式的探究这一教学目标,为学生搭建“做数学”的平台,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下面是笔者对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主要的几个方面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