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画外之话     
黄发科 《教育文汇》2014,(14):27-28
这节课,同学们都在画画,但有个女生却一直坐着不动。我问她为什么,她苦着脸说:“不会画。”我鼓励她说:“你肯定能画好,大胆画吧!”没想到我这么一说,她眼泪似乎要流下来了。  相似文献   

2.
曹宏霞 《新疆教育》2013,(3):147-147
常常听到有的学生抱怨:“上语文课真无聊,我们挨着时间盼下课”;常常听到有的老师下课回到办公室说:“这节课学生死气沉沉”;常常听到有的老师说:“学生上课都没精神,对语文课不重视,睡觉的人特别多”。但也常常听到有的老师说:“这节课学生听得很认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师生共建和谐课堂?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以后,我开设了一节夏习课。内容之一是让学生按规定的数值分别画出所学过的基本平面图形。当我口述画出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时,因口误错说成“画一个面积是2厘米的正方形”,出现了本节课的第一误。反应敏捷的学生立即纠正说:“老师,你这句话说错了,应改为‘画一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另一个学生补充说:“老师,这句话还可以改成‘画一个面积是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相似文献   

4.
1998年12月湖北省第四届小学自然优质课评选决赛在宜昌举行,共16节参赛课,展示了全省小学自然教学改革的成果。但从某些课的一些教学环节看,也留下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研讨前,让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时,不让学生说,而让学生“画”成了这次赛课的“热门”,16节课有8节均采用了这种方法。有不少听课教师如获至宝,认为这是可仿效的一种好方法。但我认为这8节课至少有4节课  相似文献   

5.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流动的画》第二节课文:我忽然看见—“哦,妈妈,我知道啦!窗外是祖国的画,千万不能破坏它!妈妈听了点头,微笑浮上脸颊:“祖国的画中,还有个懂事的娃娃!”)【案例】一位青年教师执教《流动的画》一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文中第二节时,对“我忽然看见—”这一句话是这样处理的—  相似文献   

6.
课例点击 前一阵子,我上了一节三年级作文公开课,内容是"我为_____画张像",这节课的难点是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点写具体、写生动. 学习例文时,我抓住其中一个描写人物眼睛小的句子——"眼睛不大,一笑起来几乎看不见眼珠"展开教学.我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个句子,然后让他们说说好在哪里.学生说这句话太夸张了,把人物眼睛小的特点写得非常生动.  相似文献   

7.
秦梅 《四川教育》2003,(12):42-43
一天,有两个学生到办公室来交本子,看见我正在备“飞行表演”(即“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于是好奇地问我:“我们要学习这课吗?”我笑了笑说:“是啊,你看飞机正在进行飞行表演呢。”“老师,飞机也能表演节目吗?”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没等我回答,另一个学生抢着说:“当然能,我在电视里见过。但如果飞得像书上画的这么近,恐怕早就撞到一起了!”我一愣,不由得停下了我正在创设的教学情景。是啊,一个学生没见过书上的情景,另一个学生认为书上的情景是假的,这样的素材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吗?再看看这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我陷入了沉思……我重新考虑了这节…  相似文献   

8.
课例点击前一阵子,我上了一节三年级作文公开课,内容是"我为画张像",这节课的难点是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点写具体、写生动。学习例文时,我抓住其中一个描写人物眼睛小的句子——"眼睛不大,一笑起来几乎看不见眼珠"展开教学。我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个句子,然后让他们说说好在哪里。学生说这句话太夸张了,把人物眼睛小的特点写得非常生动。我适时引导说:"瞧,作者用上夸张的手法,把好朋友的小眼睛写得活灵活现。你们能不能也用上这  相似文献   

9.
王红 《新疆教育》2012,(12):136-136
常常听到有的学生抱怨:“上语文课真无聊,我们挨着时间盼下课。”常常听到有的老师下课回到办公室说:“这节课学生死气沉沉。”常常听到有的老师说:“学生上课都没精神,对语文课不重视,睡觉的人特别多。”但也常常听到有的老师说:“这节课学生听得很认真。”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呢?  相似文献   

10.
教学开始时,我利用投影机映出两张灯片.然后问:“你们喜欢哪一幅画?”小朋友立刻回答:“我们喜欢第一幅。”我紧接着问:“你们为什么都喜欢第一幅呢?”他们抢着说:“因为第一幅画教室里的桌椅摆得整整齐齐,地上、墙上干干净净。”我进一步启发他们:“怎样才能有一个干净舒服的环境呢?也就是说,怎样才能保持环境卫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保持环境卫生》这一课。学了这一课后,我们就会找到答案的。”这样导人新课,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增强了教学信息的可接受性。《保持环境卫生》这一课,光凭教师讲授,小学一年级…  相似文献   

11.
临近期末,这是一节信息技术复习课。我宣布:"这节课大家用画图软件进行电脑绘画,要求完成一幅像样的作品。"只听见学生小声地说"真是没意思"、"真无聊"。我提高嗓门说:"赶快开始画。"并走下讲台巡视。过了五分钟,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画得有内容,有三分之一的学  相似文献   

12.
在校语教学研究课中,我展示了一年级上册《小熊住山洞》一课。下课了,我们班小朋友纷纷围住我,说:“王老师,这节课我上得真高兴!”“我喜欢上这样的课。”……望着孩子们一张张笑脸,我深感欣慰,同时我又陷入沉思:这节课学生为什么喜欢上?我找到了答案:因为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转化为促进;由课堂的管理转化为引导;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课堂中心发生了转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课学生能不喜欢上吗?  相似文献   

13.
覃丽君 《广西教育》2012,(30):65+67-65,67
一次,我去观课,觉得课堂上学生很积极,跟老师配合也很好。课后,我跟两个学生聊,我问她们老师上的课好吗,她们说好。我再问好在哪,她们沉默了。在我鼓励下,有个学生鼓起勇气说:“那节课,其实我们班很多同学不是很懂,但那么多老师在看着我们,我们不能表现不好,给我们班抹黑。还有,有一些问题我现在还弄不明白,可我听到一些老师说这节课好,我真不懂好在哪。”学生的话,让我震惊,也让我深思。看来,评价一节课好不好,长期以来,我们都只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评,而太忽视学生的感受了。  相似文献   

14.
前段时间,听了一节外校教师执教的品德与生活课“生活中的困难”。在课上,有一句话反复响起:“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教师一直在重复这一句话,这似乎是他心中的“标准”答案。教师问道:“遇到困难了,我们应该怎么做?”“你有什么体会?”学生都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老师也不忘满意地表扬学生一句:“你说得很好!”我在思索,学生在这样的课上究竟能收获多少?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可能仅仅是教师常挂在嘴边的那几个“高尚”口号似的词语。当我们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真能做到这些吗?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有克服困难的决心?  相似文献   

15.
上学期,我的一节思品课《正确面对理想和现实》获得了区优课评比一等奖,这一课是人教版九年级思品教材最后一单元的第一课,着重让学生知道理想的含义、理想的重要作用以及实现理想的途径,上得不好容易变成一节乏味的说教课。我的这节课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有位老师情不自禁地说:“真美。”  相似文献   

16.
下课后,许多教师总爱这样问自己:“这节课中,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这节课我上得成功吗?”却鲜有教师这样自省:“这节课上,我的学生快乐吗?他们在课中享受到了什么?我自己得到了享受吗?”两种不同的反思角度.折射出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学生观。赞可夫说过:“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才能和禀赋。”然而,当我们走进小学音乐课堂,却分明看到了以下令人深思的镜头。  相似文献   

17.
好美的数学     
林雯 《教育文汇》2007,(2):41-41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准备教学“十进制计数法”一课。刚开始研究时,觉得它是一节枯燥、乏味的课,后来仔细分析,却发现这节课里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文化:有数的起源.有文明古国数字的奇异形态,有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历史等。于是我就以传递数学文化作为这节课的切人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找来了丰富的素材,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于是课堂上就有了“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数字诗;有了我们的祖先结绳孩0痕、摆石子记数的情景;有了阿拉伯数字演变、发展的漫漫历程。在这节课上,学生的眼神里都透出惊喜。满脸都荡漾着激情。课后学生在数学日记中写道:“我觉得数学真是太神奇了!”“我突然发现,数学是这么有趣!好像把我带到了神秘的古国!”“原来我一直认为数学就是写写算算,这节课改变了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一位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手拿两本年历画,开门见山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年、月、日,并板书年、月、日。然后问学生:你们想从这节课上学到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给打开了,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每月又有多少天,还有的说,我想学到季度是怎么回  相似文献   

19.
答:我曾布置了一节想象画创作课,课上先拿以前一些画得好的作品让孩子们观赏,这些作品线条处理得当,疏密搭配或块面配合恰到好处。讲解之后,其他孩子们略想一下就开始动笔了。但有一位孩子迟迟未动,一直望着我说:“老师,我不会画。”  相似文献   

20.
〔说明〕这是高一的第一节作文讲评课。写作之前,我没有做过多的指导,只是让学生读了教材上“如何写出人物个性”的短文,目的是想了解一下学生写作的真实水平。应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还是很不错的,但“异口同声”现象却很明显,模式化、套路化、神圣化是其通病,所以,这节课对学生的写作情况没有做泛泛的“评析”,而是通过对两篇习作的点评,告诉学生怎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我的“讲”多了些,学生的“说”少了些,因为有些问题是需要教师来廓清的。课后有学生说,原来作文课这么有意思,老师居然也写作文。我想,这就是最好的效果。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