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都成 《新闻世界》2012,(3):70-71
网络热词的大量涌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网络热词的高频率传播,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文化现象,由此也引出了一种以网络热词为传播内容的全新载体,即"词媒体"。网络造词的语言特性使"词媒体"有其相应的使用方式和传播领域,本文试从网络传播的视角,结合语域的相关概念,分析"词媒体"产生的原因以及它的传播方式和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2.
周玫 《传媒》2019,(6):91-93
"词媒体"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它包含着各种网络热词、网络新词、网络流行语及网络文体,便于记忆,具有口口相传的特性,能够加快传播的速度,在目前的媒介文化中逐渐占据了优势地位。对于"词媒体"的研究,有助于洞察中国当代社会的媒介文化现状,还能够准确地把握国民的文化心理和生存处境,从而为媒体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宋巍 《东南传播》2011,(6):99-101
网络热词的大量出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对网络热词的传播,产生了一种专门以网络热词为传播内容的载体即"词媒体",尽管"词媒体"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受到了来自专家、学者等的质疑,但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存在即是合理,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数据论证了词媒体概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热词在诸如新浪微博等自媒体平台迅速占据流量比重,互联网语境下的语言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取向。以“马保国”“丁真”等人物衍生的网络新词为例,基于信息传播路径中网络新词的媒体表现、互联网语境下网络新词话语权力的建构、社交议题赋能下网络新词传播的支点呈现这三个方向对网络新词进行探析,以期促进网络新词理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袁月 《青年记者》2017,(20):14-15
2016年10月,网络上流传的一段失恋视频中,主人公的“难受想哭”口音被大家听成了“蓝瘦香菇”,爆红网络,“蓝瘦香菇”成为网络热词.网络热词,是指由网民创造或发掘的、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盛行的词汇或句子,它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和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态度和评价,传达了民情民声,记录了社会进程,是网民公民意识勃兴的结果,也是网民积极融入社会、关注社会进程的体现.① 本文选取网络热词的传播效果中的“知沟扩大”角度来进行研究,分析网络热词传播中知沟的新发展、驱动知沟扩大的因素,得出应将网络热词的传播作为弥合知沟、沟通代际的策略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青年记者》2009,(16):112-112
在最近举办的“2009上海书展”上,一本汇集近千个新名词的“潮词语录”《这个词原来这样说》悄然现身。吸引了众多年轻人阅读。该书出版方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称它是一本工具书,又绝非传统意义上的语言类书籍可比,因为这些最新鲜的“潮词”背后,折射的是多姿多彩的时代。该书分为“我时代,个性在飞扬”、“完全生活指南”、“网络新词滚滚来”等部分,每部分都收罗了网络流行词语的中荚对比版,如“达人”、“捧车族”、“雷”、“面霸”等。  相似文献   

7.
网络热词是草根文化在网络平台上自我展示的产物。热词是由网络草根民众创造或发掘的、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且流行的词汇或句子,大多来源于官方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公开声明,其中关键性语句为网民关注,通过反讽、戏拟、谐音等手法,借助网络互动渠道形成有别于原意的新词,强调或暗含质疑、批判等含义,带有很强的娱乐大众和黑色幽默性质。热词集中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某种社会现象或者特定的思潮观念的看法、态度和评价,传达了最广泛的草根民意,真  相似文献   

8.
“内联网”、“外联网”、“网民”等在因特网中与大众密切相关的26条新词,成为1998年又一批发布试用的信息科技新词。这些新词是在信息科学领域应用频次较高,涉及面较宽的新词。intranet决定采用“内联网”为中文推荐名,这是一种使用因特网技术建立的可支持企、?..  相似文献   

9.
傅毅飞 《新闻通讯》2010,(10):49-50
近年来,像“躲猫猫”、“打酱油”、“俯卧撑”、“范跑跑”、“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很傻很天真”、“被幸福”、“犀利哥”……这样极富特色的网络热词不断涌现,影响并丰富我们的生活。所谓网络热词,又称网络流行语,指的是由网民创造或发掘的、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盛行的词汇或句子。它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和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近日,冯小刚发布微博炮轰媒体滥用"丝"一词,引起争议。年初,也有政协委员对媒体滥用"丝"等网络语言提出了质疑。那么",丝"一词适合在大众媒体上出现吗?对于类似"丝"的网络语言该如何看待?近年来,随着网络热词、外来词以及方言词的逐渐增多,许多新闻媒体工作者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也经常在新闻媒体运用一些所谓的网络热词、英文单词及外来词汇等,这就产生了新闻媒体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在传播学专家看来,媒体应该自律,应注重媒体伦理和媒体道德,使用网络词语时须有一定范围和条件。  相似文献   

11.
因网络的助推,网络流行词飞快的兴起,其个别词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迅速蹿红,进入大众的日常交流中。这种网络流行词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语言,另一方面也引起人们探究其迅速蹿红背后的原理及意义。本文从网络热词“锦鲤”入手,探究其起源和词义演变,并从模因论的视角分析“锦鲤”这一网络流行词的产生、构词方式、演变与扩散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新媒体环境下,随着网络媒介的流行,网络语言的传播也变得广泛而迅猛,尤其是网络热词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网络热词是与社会中的新闻事件或者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同时产生,它往往以曲线性的表达方式反映这些事件,并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表达网民的态度与看法。本文从网络热词的流行,分析网络热词流行的形式、流行的原因以及所带来的传播效果,从而展现网络热词的传播机制,使网络热词更为积极地为网民和社会所用。  相似文献   

13.
吴丹 《新闻世界》2011,(5):115-117
随着"给力"一词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网络热词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国各大媒体。"我爸是李刚"也成为继"躲猫猫"、"欺实马"之后又一个年度网络热词。作为一种兴起的文化现象,每一个网络热词的背后都有着庞大的网民基础,他们通过对抗性解码和创造性编码,将官方话语解构,形成自己的话语,并集结成强大的网络舆论,进而对社会公共事件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汇报》发表王磊的文章提到:从“打酱油”、“宅男宅女”到“圙”、“槑”,一份“2008年网络流行热词”这几天悄然流传。排名靠前的“热词”折射出市井文化的智慧和生活新变化,却也面临“危害”正统语言纯净度的争议。而相关学者却宽容地看待网络语言的另类,认为网络用语的“对垒”成为网民“自我成熟”的注脚。  相似文献   

15.
袁刚 《新闻通讯》2013,(12):56-57
随着互联网的兴盛和网民参政热情的高涨,“网络问政”逐渐成为政府和网民双重关注的热词。网络问政为网民与党委、政府提供了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也为网民提供诉求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便捷之路。但在问政过程中,题材的收集、受众的选择以及传播方式等互动路径的确定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柳力丽 《新闻世界》2013,(6):186-187
新媒体时代,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网络热词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网络传播现象,在反映社会问题的同时在网络迅速走红。本文将视点切入到“糕富帅”一词在网络的迅速走红,探讨网络热词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创造与传播路径,及其走红原因,辩证认知其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孔德轩 《视听界》2010,(2):113-113
互联网主持人的出现是网络人性化服务的一种体现,使网络向更加人性化的互动世界迈进。网络主持人为网民节省大量的时间并提供较为个性化的服务,传递给网民感兴趣的信息,成为网民遨游信息海洋的导游,让网络成为因人而异的个性化媒体。网络主持人担当的是“信息向导”和“话题操盘手”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目前我国网民人数剧增至1.11亿,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6.8%,而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31.9%。①网络的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网瘾”这一新名词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和不少家长的心病。关于如何帮助青少年健康上网,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新闻知识(2006.04)网络环境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江西今视网(www.jxgdw.com)关于“网络妈妈”的报道正是以网络为平台,用爱心打造以“网络妈妈”刘焕荣个人形象为代表的志愿者团队,在虚拟和现实社会中均产生极大反响:网络妈妈志愿者队伍的人数不断增…  相似文献   

19.
陈飞鲸 《东南传播》2010,(9):107-108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网络语言成为一大语言现象。每年都会产生一批网络流行词、流行语。考察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词,发现其中存在不少的叠音词,比如"范跑跑、躲猫猫、楼脆脆"。本文试以这三个词为例,从语音、语义、语用角度分析叠音词成为网络流行词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胡天娇 《大观周刊》2011,(39):10-10
近些年,随着中日文化的碰撞以及网络的普及,汉语中出现了一批以“控”为类词缀的“X控”族新词。本文主要分析“控”族词的意义由来和结构特点,并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其折射的语言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