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认为,德行是人生之真理,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其德育观注重道德真知的学习,肯定理性在道德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等经典教育命题。针对当前我国德育实际,学生"伪道德""反道德"的行为随处可见,德育范式转换呼声高涨。在此大背景下,苏格拉底的知德观能够为德育范式的转换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苏格拉底开启了探讨德性与知识关系的先河。他认为“美德即知识”。柏拉图之后的亚里士多德从两个方面对“美德即知识”进行了扬弃:一方面是从德性的分类角度出发,亚里士多德继承苏格拉底理性主叉的同时,指出灵魂的欲望部分也有相应的德性即道德德性;另一方面是从知识和行为的转化关系角度出发,他指出知识或无知不是行为善恶的根源。德性或恶都是出于人的意愿的。  相似文献   

3.
追求幸福是人类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斯宾诺莎劝诫人们放弃那些扰乱人心的外物,认为真正的幸福是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是人的心灵获得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是理性的完善和理智对情感的克服;是个体幸福与整体幸福的和谐统一。正是在理性的指导下,斯宾诺莎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保障人生幸福的关键,追求在整体幸福中实现个人幸福的伦理宗旨。  相似文献   

4.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中西方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智者。孔子作为儒家思想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从未著书立说,但是他影响着整个西方的哲学思想。孔子的"启发"艺术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虽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两个教学方法的背后又蕴含着巨大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5.
西方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主客对立、感性与理性相分裂,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开始,思想家们就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认为自由就在于征服自然,与此同时,人们也陷入了困境.而中国古代哲人的思维方式则是主客不分,感性理性混杂,他们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对解决因科学主义的泛滥而导致的人类困境,无疑提供了某些思想素材.故二者在天人观上的观点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述而不作”的教育大师 ,都关注道德问题 ,主张贤人治国。孔子之德即品德修养 ,通过教育使行为模范化 ,标准化 ,偏重于个人教养和社会伦理的吻合。导致中国传统的尊师重教 ,以教兴国 ,以德治国。苏格拉底之德则是爱智慧求真理 ,教学倾向于讨论式 ,以逻辑力量服人 ,偏重于科学理性和社会哲学的统一。导致西方教育和为学传统中重视逻辑推理 ,以及教育中的个性化和师生关系的平等。  相似文献   

7.
情感是孔子仁学的第一原则。理性和情感的关系是孔子仁学的主要课题。孔子以“仁是理性的普遍情感”这一论断解决了理性和情感的统一。宋明新儒学以“生生”为核心,重新肯定了被佛学消解的理性和情感,在自然目的论中理性和情感完成了统一。  相似文献   

8.
余维武 《中国德育》2006,1(5):78-79
美德是否可教,自苏格拉底起,在西方始终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苏格拉底从知识论出发,认为美德就是具有确定性、普遍性的知识,而人的理性灵魂为人认识这种知识提供了可能性。正因为如此,苏格拉底认为,如果说美德是知识,知识可教,故美德可教。但同时,他又否定了专门的美德教师的存  相似文献   

9.
基于解决社会问题而提出的政治主张是孔子与苏格拉底德育思想的重要来源,但不同的政治主张产生了不同的德育思想,在德育内容上体现为道德规范与道德理性的差异、在德育知识教学的取向上表现为内生性与外生性、在德育目的上表现为权威下追求民主与民主下追求权威、在德育体系构建上表现为重“立”轻“破”与重“破”轻“立”。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德育思想仍有其现代意义,其基本精神引领我们有必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规范德育行为,并实现“宏大价值”到“生活价值”的转向,以整体德育促进个体道德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地回顾了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生平.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分别作了介绍.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之间的异同作了多角度的比较,指出了"启发式教学原则"比"产婆术"更科学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与自然科学产生于对物质世界的观察不同,社会科学产生于对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自身问题的关注,从孔子和苏格拉底开创的教育学传统,一开始就注重对自然秩序的尊重和对人类自身有限性的承认.孔子的"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之说,无非是在强调对秩序的珍重和对均衡状态的追求,强调有效率的教育过程并不是人为设计出来的,必须顺从人类的自然本性.但这种对人类理性有限性的认识和对自然秩序保持敬意的直觉表达在现代教育学中并没有完全得到理性的继承和解说.教育学在一百年的发展中过度地夸张了人类理性的作用,试图依靠新的研究技术和采用自然科学的数学计量方法,为教与学提供可靠的指导.有些人认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取决于我们能否提出一整套类似于自然科学的各种综合性范式,这些范式应该能为整理人类各种知识提供连贯的和确定的理论框架.从而把教育研究引向了唯科学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孔子,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比较,认为二者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同时指出,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理论的提倡和运用,比苏格拉底早80余年,而且在某些方面确更比苏格拉底技高一筹。本文对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比较,可使人们对启发式教学发展史有所了解。对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大有禅益。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对孔子哲学抱有偏见,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孔子不是一位哲学家。事实上,孔子的哲学范畴“仁’与苏格拉底的哲学范畴“善”互有同异。如果说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极其重要人物的话,那么,孔子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是任何历史人物都无法相比的。黑格尔对孔子哲学的偏见主要缘于他对中国汉语文及孔子哲学的不了解。  相似文献   

14.
周霖  王澍 《外国教育研究》2006,33(12):12-16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分别是中西方教育思想的源头所在。在他们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有着“因材施教”的共同旨趣,也有着明显的前提性分歧——苏格拉底对学生之“材”作了单一的假定,即“心灵的回忆”;孔子则没有进行单一的假定,并认为由于个人的差异,教师的指导也是多样的。由此,苏格拉底开启的路径产生了严格意义上的“教育理论”,而孔子开启的路径则只产生了“教育思想”。这直接导致了中西方教育传统的不同,也决定了它们直面教育实践时的境遇分殊。  相似文献   

15.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和苏格拉底几乎在同一历史时期先后创立了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并把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广泛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世界教育的发展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是,西方教育史学界(包括原苏联教育史学界),只重视对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整理研究,认为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唯一渊源,但对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却没有应有的认识和评价。我国教育史学界普遍认为,启发式教学有两个渊源,即东方渊源和西方渊源。东方渊源指的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西方渊源指的是古希腊时期雅典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本文试图通过对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比较研究,阐明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异同,特别是孔子启发式教学理论和实践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陈军 《上海教育》2013,(25):70-72
当我们在历史坐标中研究孔子时,孔子的伟大创举显得更加鲜明夺目。从世界文明史上看,孔子时代的东西方文化启蒙有着惊人的相似。西方哲学史告诉我们:公元前6世纪,希腊奴隶社会比较发达,代表人的宇宙追问水平的哲学,聚焦于对宇宙本原的探讨,诞生了自然哲学。到了前五世纪,古希腊哲学由研究自然转到研究人,诞生了“智者”代表。智者是当时的一批有共同思想倾向的职业教师,教育公民并索取报酬。虽然柏拉图讥骂智者是贩买知识的商人,但毋庸置疑的是,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生,便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突出了人本身的自我成长。到了苏格拉底时期,更加探寻于客观真理世界。苏格拉底更加明确地认为,认识事物是可能的,而认识可能性的依据就是掌握知识,寻求定义。苏格拉底的认识辩论法,就是探寻知识的工具。无疑,在西方文明推进过程中,苏格拉底是知识的灯塔。  相似文献   

17.
●苏格拉底将一生绝大部分精力投入于教育青年的实践,坚信通过教育能够训练出大批具有聪颖智慧、美好道德的人才去治理国家,倡导"认识你自己"的理性命题。●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美德,使人达到至善,因而提出了"知德合一"的道德教育模式,力图通过教育使雅典的每一个人都拥有知识和美德。●苏格拉底所提出的"精神助产术"倡导问答式谈话教学法,至今对世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苏格拉底终生倡导"精神助产术".比他早约80年,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思想.之后,孟子、朱熹、王夫之都对此作了重要发挥.助产式与启发式教学思想历经数千年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原因在于它们符合教学规律,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辩证法,即既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处理了"渔和鱼"的辩证关系,侧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恰到好处地把握"引与发"的辩证关系,主张教师应在"引"字上下功夫.近几年,有学者提出的"过程启发式教学模式"就是对苏格拉底、孔子教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9.
儒家伦理的现代化不能回避而要尊重现代学理中的理性精神。儒家经典中,作为恻隐之心发展成熟的"仁"和作为是非之心发展成熟的"知(智)"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只因儒家伦理更关注道德实践或行为,导致其更重人格和情感,而非知识理性的进路。然只有涵养和理性,才能使主体真正到达天人之际的真际;主体之间,在内与外、主与客乃至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都是相对的可以转换的情况下,儒家伦理的实践乃至研究方法都应注重理性精神。涵养和客观的理性研究都是保证实现研究的真切性与学术性不可或缺的方式。理性自识和理性原则对于学术研究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苏格拉底首次提出关于人的问题的探讨,被认为是西方哲学上的“分水岭”。苏格拉底由人的品质、品接束探讨人的本质问题,提出“美接即知识。的现点。包含三层意思:追求智慈和理性是人必须的美德;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是道路的;只有具有道接的智慧,随道德情景来采取相应的道路行为才是真正具有美德。苏格拉底的寻求和训练道德的智慧的观点对我国现有的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