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我的认识中,洪秀全的“学历”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他在村塾中读了将近十年的书,之后四次到广州去考秀才,结果都先后失败。很多学者也认为,这样的科场失败是洪秀全走上反抗道路的重要原因。笔者在讲课时也向学生介绍,在科举时代,农家子弟一般是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如果此路不通,少数有抱负的士子就很可能走上造反改变命运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洪秀全作为中国封建社会走正统科举仕途的读书人,由于科场的接连失意,受到基督教影响,创立拜上帝教,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佛、道及封建迷信等许多因素融入其中,这些因素反过来又影响着其宗教的发展方向,甚至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小说家大多为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由于科举是他们步入仕途,改善自身窘迫的唯一途径,因而他们的一生与科举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官场科场的腐败,使得绝大多数小说家难以步入仕途,盖世才华与生活窘况的巨大反差,以及传统士人的社会心态,使他们及易产生孤愤心理。  相似文献   

4.
晚清科举与士人心态:以王锡彤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锡彤在第二次乡试失败后,以"摧烧"时文读本的方式发誓与科举绝缘,但他最终未经得住戚友的规劝而重返科场,并将这一考试坚持到科举废除.王锡彤的科考经历,既呈现了晚清科举的弊端,也反映出普通士人对科举制度的复杂心理世界.  相似文献   

5.
才子佳人小说虽以婚恋为题材,但其内容与科举考试密不可分,解读小说作家的科举心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作品的真实内涵。小说对女性才情的激赏,对八股科举的讥讽,对才子们回归“金榜题名”之路的结局安排,实际表现的都是作家们对科举制爱恨交加的心理,是中国封建士子不满科场失志又难解科举情结的普遍心理反映。  相似文献   

6.
洪秀全成为太平天国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之前,曾是热衷科举功名的乡村塾师.他由倾心仕途到决意武装倒清,其间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变化过程.本文拟就洪秀全早期思想演变的原因和基本性质、内容作一论述.不当之处,尚祈教正.一、救世意识是洪秀全拜上帝的思想基础研读《劝世良言》之后开始拜上帝,是洪秀全早期思想中最令人注目的一次转变.一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为什么会仰拜陌生的西方上帝?对此,学者们有过多种解释.我认为,其原因是洪秀全这时(1843年左右)具有了救世意识的思想基础,拜上帝不过是他救世意识的升华和宗教化.洪秀全的救世意识主要是在科举功名理想逐渐破灭的过程中产生的.在一段长时间里,洪秀全作为一个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的读书人,与中国农村中一般封建士子所走的道路没有什么显著的不同.从十六岁起的十五年中,他先后四次赴广州应试,表现出强烈的功名事业心.他学业成绩优异,乡人皆知,在县城考试也是名列前茅,但赴广州府试却每次都失败了.这不能不使他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起初,还只是因“道试不售,多有抱恨”.接着,就由这种怨恨中引发出强烈的愤世情绪.在1837年落第后的大病中,他几度神智紊乱,做幻梦,见“异象”,自言当皇帝,严词斥妖魔,对个人的科场厄运和封  相似文献   

7.
蒲松龄一生对应试科举获取功名不遗余力,但科场屡屡失意让他经历了由期盼到失落、由失望到愤恨再到反思求变的情感交错与渐变历程.<聊斋志异>中的一些代表篇目如<考城隍>、<叶生>、<司文郎>、<贾奉雉>、<于去恶>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蒲松龄对科举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8.
刘绍宽自幼接受旧式教育,青年时代即奋力科场,以求功名。囿于屡战屡败和世风变易的现实,刘绍宽转而对科举制度持一种批判态度,然而这种批判态度并未影响其对科举功名的追求。科举被废后,刘绍宽即便已在地方文教场域有一定成就,但其对于功名的执念依旧不减,科举对其心态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弭。这种看似矛盾的心态,一定程度上映照出晚清士人对待科举的复杂心理世界。  相似文献   

9.
杜荀鹤是晚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是一个关心人民的儒者,有远大的志向。他唯愿有朝一日通过“蟾宫折桂”而有所作为。在二十几年的科举生涯中,他尝尽了辛酸,写下了众多的干谒诗。在晚唐科举腐败的大背景下,要想中得一第尤为不易,杜荀鹤在科场中蹭蹬之久,求功名之心切也是晚唐诗人中少有的,他是晚唐少有的一位醉心于科场,与科举结下了不解之缘的诗人。  相似文献   

10.
李汝珍在其《镜花缘》一书中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弱点,世风的弊端都有独到的针贬,其中对科举制度所衍生出的种种现象也有诸多论述.也许李汝珍也是科场的失意者,但他并未像有些小说家那样对科场的腐败进行猛烈的抨击,而是用调侃的笔调对科举中的一些弊端进行委婉的讽刺,并在书中描绘了他理想中的科举.第一、李汝珍用科举串联全书.第二、李汝珍用诙谐的笔调描绘了科举制度中的种种弊端,如贿赂、谎报年龄和籍贯、作弊、冒名应考、随意调换名次、对生命的禁锢等.第三、李汝珍在书中透露了他的科举观及其对理想科举的构想,提倡社会各个阶层和不同性别的人都应该读书.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场影响深远的农民革命,而其支撑性的思想理论则是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作为一个带有很浓厚宗教色彩的革命组织形式,"拜上帝教"在洪秀全的本土化改造中,呈现出似是而非、相互矛盾和抵牾的一面:"反孔"又"崇儒"、拜"上帝"又渎"基督"。由此可以深入探究洪秀全在中西文化问题上的悖谬,进而推进到对洪秀全及其整个太平天国运动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探求客观真理的精神回顾发生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期的“天京内讧“历史事件,就此提出洪秀全确有“密诏“诛杀杨秀清,深刻揭露洪秀全为掩盖其是“内讧“的主谋,采用欺骗阴谋的手段屠杀杨秀清部全体太平军将士的真相,告诫人们要永远记取“天京内讧“的教训.  相似文献   

13.
对天京变乱责任问题的辩证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856年9月的天京变乱,谁应负其主要责任,目前史学界说法不一。文学界普遍认为杨秀清逼封万岁,首先激化与洪秀全的矛盾,应承担天京变乱的主要责任,论文对此提出质疑。杨秀清的逼封虽然成为天京变乱的导火线,但在此之后的变乱过程中,他处于被动地位,成为受害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不应对变乱承担主要责任。洪秀全自始至终控制着变乱事态的发展,使变乱按其计划进行,成为变乱的获胜者和最大受益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洪秀全应承担天京变乱的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14.
《天父下凡诏书》(第二部)详细地记载了杨秀清以“天父下凡”的名义训诫洪秀全并以劝慰之名向洪秀全进谏的经过。这部资料反映了洪、杨之间争夺最高权力的斗争,是太平天国内争的一个缩影。在这次斗争中,杨秀清扩大了自己的权力,但在形式上仍维持着君臣之道,尚未突破维系洪杨关系的底线。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洪秀全所创立的精神崇拜物——"皇上帝"的考察,来探析洪秀全宗教思想的渊源、特点及影响,进而从宗教角度认识洪秀全的伟大和可悲,太平天国运动的辉煌和黯淡。  相似文献   

16.
洪秀全与杨秀清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两位杰出领袖,大部分的太平天国官方文书都记载着洪秀全与杨秀清在金田起义时期以兄弟关系为主线,同心协力,共秉朝政;在定都天京后以君臣关系为主线,后来矛盾萌发,最终激化,终于演出了骨肉相残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150年前,在天京(南京),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了一场内讧。内讧真相是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密令北王韦昌辉搞突然袭击,惨杀了东王杨秀清及其部下二万余众,导致太平天国人心离散,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卒至失败。现就发生内讧的深层次历史原因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150年前,在天京(南京),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了一场内讧。内讧真相是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密令北王韦昌辉搞突然袭击,惨杀了东王杨秀清及其部下二万余众,导致太平天国人心离散,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卒至失败。现就发生内讧的深层次历史原因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1851-1864年,中国历史上爆发了一场农民革命战争,力量发展到十八个省,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洪秀全作为这场革命的发起者、组织者与领导者,功不可没。但在定都天京后,洪秀全的思想却发生了变化,使他对太平天国革命的领导发生了一系列失误,从而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的领导者洪秀全在宗教神学世界观的指导下带领贫苦民众,进行了反封建、反名教的革命性运动。宗教在组织、发动群众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本质为唯心主义最终起了分裂革命的作用。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洪秀全无法走出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圈子,建立的政权仍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政权。在内讧和外压下,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