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研究道德学习问题一定要回到儿童,儿童不但是道德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道德学习的主体.那么,儿童的道德学习又是怎样的呢?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认为不能从理论到理论,或想当然地主观臆断,必须回到儿童的实际生活中,透过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来发现.为此,我们组成了8人研究组,分为四个小组,选择了沈阳市城郊4所小学,集中三个月的时间,分别对1~2年级、3~4年级、5~6年级的儿童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
品读     
<正>儿童研究是教师的"第一专业"。——教育是关于人的学问,确切地说是关于儿童的学问。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指出:关于儿童的学问是大学问、真学问、深学问、难做的学问,儿童研究应当是教师的大专业、高专业、难度很大的专业。可是,长期以来,对这一专业我们重视不够,思考不深,落实不到位,因而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此,他提倡认识儿童要坚持"四个回到",即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中去,回到儿童的最伟大之处去,回到儿童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上去。  相似文献   

3.
道德学习是我国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时代新命题。儿童的道德学习应以乐为原动力,以生活为依托,以活动为途径一这种在儿童真实的道德成长过程中引导儿童自主学习道德的路径,赋予了儿童道德生命发展的主动权,有效地唤醒了儿童道德学习的潜能。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把4~8岁儿童单独列出来谈他们的外语学习呢?原因有二:一是4岁的儿童,母语已基本掌握,大多城市孩子都进了幼儿园等正规教育机构,可能会遇到要不要学习外语的问题;二是我国政府实施了从小学一年级或三年级开始的外语教学,儿童大多到8岁时会在学校开始接受正规的外语教育。而4~8岁这一阶段是儿童学习语言最容易的时期,我们有必要对此做一研究。说到儿童学习外语,我们需要与成人怎样学习外语做一对比。这样,儿童怎样学习外语的问题就解决了。  相似文献   

5.
科尔伯格沿着皮亚杰道德认知判断的路线,主要以儿童和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进行了30多年的科学研究,创立了当代德育界最具影响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学习和研究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将会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有助于我们道德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课程提出了四大新理念: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这些理念既是建构本课程的理论基石,同时又是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思想。怎样理解这些新理念呢?现分述如下:一、德育观:强调“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这一理念旨在阐明生活与道德的内在联系,其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三个观点:即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品德教育必须走进儿童的生活;实施品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儿童更好地生活,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体验是个体对自身情感状态的主观感受,分享是个体在体验压力下产生的情感沟通和人际传播现象.本研究采用现象学方法,通过对645名4-8年级儿童情感体验作文的内容分析和道德情绪分享现象调查,以了解当前该年龄阶段儿童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情感分享的发展特征.结果表明,4-8年级学生在道德情感体验上表现出角色的低卷入性、诱因的高道德强度性、体验的负性偏向等现象学特征,在道德情感分享上则表现出分享情感的负性偏向、分享方式的直接性、分享要求的共感性、分享态度的真诚性和分享过程的控制性等现象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研究教学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两个倾向:一是研究教师如何教.二是研究学生如何学。然而.我们却忘记了儿童本身。习惯于按照成人的学习、思维和生活方式去理解儿童.是当前教育的一个最大问题。因此.解读儿童是我们研究教学的前提.解读儿童的角度是多维的。如校园流传的童谣、儿童的日常话语、儿童的作文等。而儿童绘画作品无疑是儿童对自我世界的一种真实写照.本文拟从一年级儿童的几幅绘画作品入手.试图对当代儿童进行解读.以期抛砖引玉.旨在希望广大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能走进儿童世界去认识儿童.并基于对当代儿童的解读去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9.
劳伦斯·柯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创立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美国当代的学校道德教育起着奠基性作用。柯尔伯格的道德学习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下面拟详细分析柯尔伯格的道德学习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教学的启迪。一、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并通过知识学习促进道德教育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表明,学生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道德知识提高与认知水平提高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一理论提示我们:-,学生道德水平提高与知识水平提高有关系…  相似文献   

10.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调查及家庭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早期问题行为发现量表对470名小学四、五、六年级和初一、初二、初三的留守儿童进行测量。结果发现:留守儿童存在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较为严重,其次为学业适应不良及人际关系不适应;男生容易出现学习不适应问题,女生较易出现情绪不稳定问题;年级差异上,四年级、六年级和初三留守儿童学习和情绪问题较其他年级更严重;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父母外出时间、外出距离、回家频率、代养人类别及教养方式、留守儿童性剐及年级是影响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生活化德育通过道德生活来学习道德,即从生活现实出发,在生活中进行真实有效的德育并回到生活,它可以弥补传统德育理论的缺失,并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介绍日本荒木纪幸教授的道德测评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重点研究了道德如何测评的问题。道德测评离不开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行为选择,道德测评不是离开生活的个人主观裁判。  相似文献   

13.
一.《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点 传统思品课最大的弊病就是以道德知识的学习代替整个德育过程。现代品德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学习,品德建构是在现实的人际互动中通过道德的体悟学习实现的。《品德与生活》作为小学低段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整体塑造儿童健康人格,为儿童的发展和幸福生活服务。它以儿童的生活原型为视角,整合科学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教育、劳动教育等学科目标,构建主题单元,使儿童的现实生活与学习情景融为一体,随机进入道德情境,在活动中实现儿童的体悟式学习。  相似文献   

14.
有问有答     
电话咨询家教热线:(010)68455875咨询时间:每周六(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上午9:00-12:00下午13:00-16:00儿童好动就是多动症吗?我们孩子是个男孩,今年上一年级了。老师说他上课总是乱动,很难安静下来。孩子回到家里,学习也不专心,就是看电视时候能安静下来。孩子简直像是得了多动症,我们该怎么办?马志国:您可别随便把孩子的好动和儿童多动症画了等号。尽管有些孩子的确好动,很像多动症,但是并非都是多动症。  相似文献   

15.
赵彩娜 《辅导员》2014,(15):66-67
正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孩子们会面对诸多的不适应,因为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这一阶段的学生道德意志薄弱,坚持性差;道德行为往往是通过不自觉的模仿形成的,在每个班级至少有2-3名这样的学生尤为突出,他们无拘无束、个性张扬,呈现散漫、无序状态。孩子们从幼儿园毕业到进入小学,幼小衔接是这一过渡期的焦点问题,因为入学后儿童在校的学习生活成为其生活的主体任务和心理生活的轴心,小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适应与否,不仅决定了其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影响着他  相似文献   

16.
德育课程的改革促使我们对人本身以及人生存的环境的关注,使道德回归原有的样子,回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本文在道德学习机制涵义基础上,阐述了小学生在德育课堂这一情境中,道德学习的内外部因素,并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提出了道德学习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德育课程的改革促使我们对人本身以及人生存的环境的关注,使道德回归原有的样子,回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本文在道德学习机制涵义基础上,阐述了小学生在德育课堂这一情境中,道德学习的内外部因素,并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提出了道德学习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品读     
<正>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关注学生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国家督学、中国德育杂志社社长朱小蔓认为,儿童、青少年不仅具有道德学习的潜能,而且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以及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承担责任的主体。但是,道德学习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学习,它更强调"回到自身"的反思与体悟,强调学习道德的过程也是学会承担自我发展责任的过程。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顾及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  相似文献   

19.
随着学习障碍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学习障碍儿童的人数不断增长,其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采用个案研究法,以社会支持理论作为研究的指导依据,探析学习障碍儿童学业落后的心理、生活和学习特点;并对一名学习障碍儿童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相关教育干预研究。研究发现,在学校、家庭和同伴的支持下,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和生活状态得以改善,学业成绩得到提高,认知水平有所提升,注意力更加专注。  相似文献   

20.
蔡懿 《文教资料》2007,(18):167-168
我们音乐课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家,而是让学生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美。——题记音乐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新教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开发儿童智力、陶冶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养儿童良好气质修养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刚刚离开幼儿园的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新生活感到十分的新鲜和渴望。无论其生理、心理,还是生活、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成长过程中的第二个“断奶期”。他们就像一张白纸,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