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所作的著名讲话中,多次论及鲁迅。这些关于鲁迅的论述,涉及鲁迅的诸多重要方面,内容博大精深,笔者试作探讨。其一,肯定了鲁迅对梁实秋的批判。在与梁实秋的论战中,鲁迅先后著文《流氓的变迁》、《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驳斥了梁实秋超阶级的文艺观,阐述了文学的阶级性,揭露了“新月派”充当“维持治安”的“刽子手和皂隶”。抗战初期,梁实秋曾宣扬“与抗战无关论”,受到文艺界进步入土的批判。毛泽东在(讲话》中分析剥…  相似文献   

2.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观,以人性论为核心,显示出伦理批评的鲜明特质.其批评理论与实践注重文学的社会价值和道德效用,强调文学对人性的提升和完善.他倡导文人有行,但是在他与鲁迅的争论中,他的言行又呈现出对文人有行的僭越.他对古典主义极力推崇,反对除此以外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他所提倡的对理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和语言大师,但是他的一些杂文的逻辑严密性却是值得探讨的。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逻辑学教学实践,用概念、判断、推理的若干逻辑知识,冷静细致地分析了鲁迅杂文《文学与出汗》在批驳梁实秋文学人性论中的几个逻辑问题,指出该文的逻辑说服力是不强的。梁实秋的文学人性论其实没有被驳倒。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坛上,梁实秋与鲁迅发生了长达八年的论战,文学是否具有阶级性是两人争论的焦点之一。梁实秋认为文学不具有阶级性,文学反映的是人性;鲁迅则认为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本文立足于两人争论的具体文献资料,通过分析两人论战的具体论点与论据,探讨了文学具有阶级性这一论说产生的原因,并运用类比法、举例法与排除法分析了文学具有阶级性这一论说所存在的困境与理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史上对骈文的批判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汉魏六朝时期,这是文质之争;隋及初唐,从社会功用方面批判骈文;中唐玉清代,以“文以明道”为口号反对骈文。反骈历史的嬗变反映了人们对文学观念认识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为了文学上的意识形态革命,革命文学家们对国内文坛诸多大家展开了批评,他们选择鲁迅作为主要批判对象。革命文学家与鲁迅的分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革命文学家的身份问题。由于他们的非无产阶级身份,认为只要具备无产阶级的意识就能成为革命文学家;鲁迅则强调革命文学家自身的革命经验对于革命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二是革命文学与时代和革命的关系问题。革命文学家突出强调文学对政治的想象和表达,相信文学是阶级解放的武器;鲁迅则坚持文学自身的审美属性,反对文学被工具化,而且他认为时代是黑暗的,民众也是麻木的,文学暂时无从去表现革命的时代精神,文学也无法承担阶级解放的重任。此番论争为革命文学争取到了初步的生存权,而且革命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观念为现代文学开拓了新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7.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主张,重视人文精神,拒绝文学之外的因素对文学的干扰,特别是在反对科学主义对文学的粗暴入侵和庸俗的文化进化论方面,具有审美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最近接触了一些比我年轻的同志,在议论到鲁迅时,有人疑惑地提出,“如今已不再提文艺从属于政治了。鲁迅当年对‘民族主义文学’,对梁实秋以及‘自由人’‘第三种人,所作的那些批判,还有什么意义?”提出问题的虽是极少数人,但持这类模糊认识的恐怕并非个别同志,看来需要就有关情况阐述清楚。  相似文献   

9.
梁实秋是一个反对克罗齐的批评家 ,这导致他们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截然不同。但梁实秋与克罗齐之间 ,又在情与理的关系 ,文学工具说 ,如何理解文学批评等问题上有着相近的观点 ,这源自于他们二人本有相近的人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鲁迅文集中的题序秉承了其杂文的批判精神,深刻冷峻;对自我感情的宣泄深沉、痛切、典型、真实而撼人心魄;为青年作有文集所作序,表达了其独特的文学观念,绝无敷衍逢迎。  相似文献   

11.
“人性”是梁实秋谈文学的基点,他认为文学所表现的人性,应是在理性制约之下的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而这种人性是没有时代与阶级的分别的,具有永久性。他与鲁迅等左翼作家之间的论战,首先是立场和出发点的不同,论争的焦点并不在同一问题上,是一场错位的论战。他反对左翼文学,除了政治上的偏见和文学观念的原因外,还与他的自由主义立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鲁迅和他批评过的几位现代文化名人安永兴收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鲁迅作品《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记念刘和珍君)、《文学和出汗),涉及的现代文化名人有:林Ifr堂、章士宇IJ、杨荫榆、陈源、梁实秋等。他们中的最后一位作古者梁实秋先生,1987年11月3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鲁迅对近代改良主义文学的评价为线索,梳理鲁迅在文学观念和艺术创作方面对近代改良主义文学的继承和批判。我们发现,鲁迅在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揭露现实社会的弊端,以改造国民性为中心的文艺观念和借鉴外域文化方面,深受近代改良主义文学的影响。同时鲁迅对改良主义文学的崇儒复古非常失望,给予了中肯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很多人知道梁实秋,大概都从鲁迅先生的文章开始,在鲁迅的笔下,梁实秋似乎是一个人人喊打的“落水狗”,其实这里面有很大的误解,梁实秋先生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成就的作家和学者。梁实秋(1903-1987)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梁实秋一生的主要成就主要在文学和翻译上。在文学上,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孔孟并不轻视物质利益;孔孟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提倡为了大义而牺牲个人利益,甚至舍生而取义。对孔孟的义利观应当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从分析《死后》的创作背景和动机入手,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深入剖析。提出了一些与以往学者不同的观点,如“钉子”问题,由此反驳了鲁迅写勃古斋小伙计向死者推销《公羊传》,是为了批判商人从死尸身上赚钱的观点,而认为这是鲁迅反对读经、对青年读书问题的深刻思索。此外,文章还对蚂蚁、苍蝇的象征意义做了分析,并将本文的构思和写作风格与鲁迅的另一篇文章《智识即罪恶》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梁实秋散文创作刍议李复兴稍有文学史知识的人.对于梁实秋的名字是不会感到陌生的。那是因为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关于文学的阶级性的论争中,鲁迅曾称他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此后名声就一直不大好。1940年初,所谓“国民参政会华北慰问视察团”曾...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初期,中西文化思想在交汇撞击之时,梁实秋多次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论争。文章分析了梁实秋选择新人文主义的审美文学观的原因,新人文主义文学观的发展及内涵,梁实秋文学观和文学实践同新人文主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鲁迅著名的杂文《文学和出汗》作于1927年12月,是批评梁实秋的;后者的《文学批评辨》一文宣传文学应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其说似是而非,理所当然地要遭到鲁迅的批评。应当注意的是,梁实秋的《文学批评辨》1926年10月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其时鲁迅正在厦门,未必注意到这篇文章,事实上也未见他有什么反应。1927年秋鲁迅到达上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梁实秋论争的另一种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在于二者人性观的对立。而这又对其各自的文学观念及文学作品的审美风格产生深刻影响。二者人性观的对立,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