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人肉搜索”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网络现象。但是由于未能区分事实层面的“人肉搜索”与规范意义上的“人肉搜索”,导致当前人们对“人肉搜索”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作为法律规制对象的应当是“人肉搜索”中的具体行为特别是搜索后行为而不是“人肉搜索”本身,将“人肉搜索”在立法上予以规定是一个伪命题。“人肉搜索”是否法律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司法问题,而不是立法问题。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完全可以解决“人肉搜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热点综述】 “人肉搜索”的出现,把网络上传统的不见人、不闻声的信息搜索,转变成了人找人、人问人、人盯人、人挖人、人查人的互动查询和寻找拷问,人肉搜索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将现实世界上费尽气力也找不到的答案和真相公布于众,并将其“道德定位”。2008年3月29日,郑州媒体报道,两名14岁女生在“保罗国际”店里剪发后,被要价1.2万元,两人借了十几个同学的生活费才交上这笔钱。新闻在网络上发布后:网友启动“人肉搜索”,公布出保罗国际的注册信息、固定电话和手机号码,以及汽车牌照等,进而发展为到店门口聚集并打出标语等。如果人们一味地期待用互联网上“人肉搜索”的道德力量,来干预、维护并实现对社会不公的“正义讨伐”,  相似文献   

3.
析网络“人肉搜索”的监管和引导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肉搜索”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共享方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涉及互联网、焦点社会问题和网民等多种社会因素。“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具有维护社会正义良知和异化为“网络暴政”的双重社会功能。从法治、德治、加强监管队伍建设以及实现网络与传统媒体互动等途径对“人肉搜索”进行监管和引导,对于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肉搜索”相关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时下引发社会担忧的网络“人肉搜索”进行界定,分析其负面影响,并从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支配权保护的角度,对“人肉搜索”中的维权实践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人肉搜索是一种人工搜索引擎,作为一种工具,其本身不能进行道德评价。但是,很多人肉搜索是网民在就某一事件或当事人进行道德评价。也就是说,人肉搜索已经成为人们道德评价的平台。网民可以用理性的道德评价对人肉搜索的事件进行判断.以避免人肉搜索走向网络暴力的极端。本文将用道德评价这一伦理学基本概念来探讨人肉搜索.  相似文献   

6.
“人肉搜索”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大量网络“人肉搜索”案例入手,分析了“人肉搜索”的利弊,从而得出对于“人肉搜索”的态度:少一分鲁莽,多一份冷静。  相似文献   

7.
在网络时代,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符号为中介的“人肉搜索”实现了交往史上的伟大变革。在现代价值体系中评估“人肉搜索”的伦理得失,探索“人肉搜索”主体道德自律的途径,对于倡导一种积极的公民自由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肉搜索”是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兴起的一种主要以搜索人为主要目的的搜索引擎方式,它体现了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和道德的追求,但伴随着这种搜索的盛行出现了愈演愈烈的“网络暴力”以及对个人信息和隐私权的侵犯,产生了极大的消极负面影响。我们应当从伦理道德的视域去考察它、分析它产生的原因、探究其健康发展的路径,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让游走在法律和道德的夹缝之间的“人肉搜索”在社会道德和公共事务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肉搜索作为一个新生关键词,深度影响了全球15亿网民的现实生活,美国《洛杉矶时报》称中国的人肉搜索“让国际刑警黯然失色”……在E时代它已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强大的搜索引擎。如今,由一位新闻工作者带来的小说《人肉搜索》,成为第一部探讨这一热点现象的文学作品,也代表着这个关键词正式踏入书市。作者孙浩元将演绎一个被“人肉搜索”者的创痛故事。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人肉搜索频频出现在各类媒体的报道之中,几乎每天都有新的人肉搜索事件涌现。欢欣鼓舞者有之,忧心忡忡者有之,双方爆发了激烈的论争。因为人肉搜索不仅不能承担救赎的重任,反而不可挽回地走上了娱乐化的道路,并且因其娱乐化,人肉搜索的道德假象更加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客观、冷静地看待人肉搜索是我们作出评价的唯一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情况下,主流媒体独占信息渠道、引导社会舆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当代社会,受众的信赖与支持,不仅是媒体赢得公信力和话语权的基石,还是其生存发展的有效保障。因此,主流媒体若想在新语境下坚守“意见领袖”的地位,必须积极弥补固有缺陷,并利用已有优势,主动迎接并抢占网络话语权,成为新旧媒体空间的双向舆论引领者。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生活热点纷呈,社会新闻不断涌现的情况下,作为新闻传媒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要真正做出受众欢迎,并符合党的方针政策要求的社会新闻,就必须把握其本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报道社会新闻的“度”上把好关,达到宏扬社会主旋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文章用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谭恩美作品《喜福会》中四位中国移民母亲与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由于文化差异、民族身份等因素引起的充满冲突的、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探讨具有模糊身份的美籍华裔母女们在西方主流话语下寻求身份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美籍华裔女性生活在男权社会和白人社会的双重边缘,她们不清楚自己到底该归属何方,身份重建的必要性就得以凸显。谭恩美在《正骨师的女儿》中颠覆主流话语中华裔女性的刻板形象,赋予这些边缘无根女性以新的身份,使她们最终在主流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综观目前我国的广告市场,网络广告还只是整个广告行业的冰山一角,但伴随着互联网受众数量的飞速攀升和广告主在新环境下对网络广告价值认知度的迅速提高,网络媒体的影响力逐渐体现出主流强势媒体的风姿。本文拟从网络广告在信息社会中区别于传统广告的新功能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入手,对网络广告的一些新形式、新现象进行研究,以清醒而独特的视角来探讨信息社会中网络广告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相似文献   

16.
"样板戏"作为"文革"特殊历史环境下的文艺产物,产生距今已四十余年。"样板戏"的突出特征是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女性英雄形象。从历史角度看",样板戏"女性形象数量众多出于江青的政治野心;从政治角度看,女性群象的出现成为了响应政府"男女平等"号召的工具;从社会角度看,主流媒介"炮轰式"的报道是导致"样板戏"女性群像形成的重要原因;从文化角度看,"样板戏"中女性众多是文艺创作受官方文学话语"钳制"的后果。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社会分层的现实情况下.新闻媒介所发布的各类信息更多地关注有消费能力的群体,人数众多但消费能力弱小的各阶层话语空间更加狭窄。民意表达不畅是群体性事件的频发的一个背帚因素。发挥媒介的社会公器的作用,主流新闻媒体应扩大新闻的报道面、提供更多元化的信息、关注更广泛的阶层以反映他们的生存状态。使他们得以进入公共视野,从而有效地进行舆情疏导。  相似文献   

18.
与新媒体事件中官民对立的抗争性事件不同的是,“最美人物”的建构体现了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协商.网民建构“最美人物”的立场多来自于社会关怀,而传统媒体则将“最美人物”纳入典型人物报道的框架.新媒体事件的参与性促使典型人物报道发生了变化,在宣传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也注重对人物本身和公共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专业主义话语是新闻生产与改革实践中不可避免的议题。在公民社会场域中,中国新闻专业主义迷思来自于知识分子文人论政传统、国家宣传模式和市场经济的商业诱惑。掣肘于三者张力的制衡与渗透,当代新闻从业者出现了身份与角色认同的焦虑,新闻"记录论"和"影响论"的论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角色失衡。在社会转型场域中,对社会主导意识的建构是专业主义新的历史使命。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赋权"为"公共性"提供了"混杂式"的传播路径,新闻专业主义的新媒体转型蕴藏着某种希望。  相似文献   

20.
《京报》是我国报业巨子邵飘萍创办的大型日报,也是民国初年北京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其副刊《妇女周刊》为新崛起的知识女性提供了在综合性主流媒体中传播启蒙思想、发挥创作才能的话语空间,更在宣传妇女解放、反对封建思想的斗争中起到了“鼓”与“呼”的“喉舌”作用。文章对《妇女周刊》的创刊背景、目的及其反映妇女运动、主张废娼、提倡女子教育等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