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教士与晚清法制现代化的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过程,也是近代西方法律观念和制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传播的西方政法知识还是零碎的、肤浅的。19世纪四五十年代传教士对中国法文化加紧渗透,中国封建法律思想营垒开始分化,导致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观念启蒙。19世纪60至90年代传教士对中国法文化的扩张,进一步推进了中国法制现代化启蒙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鲁迅不仅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现代童话艺术的开拓者。鲁迅译介的大量外国童话,也已经成为研究鲁迅思想的重要文本。在鲁迅的精神世界里,童话译介是作为一种"立人"之道出现的,其中的核心就在于早期形成的启蒙思想。而童话译介的过程中,鲁迅经历了从"直译"到"意译"的话语转换,这是其寻求启蒙方式的自觉表现。同时,童话译介还对鲁迅的文学创作和国民性批判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从启蒙的角度理解鲁迅的童话译介及其意义,对更深入地了解鲁迅的思想及其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新启蒙运动时期,在启蒙现代性语境中,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被启蒙知识分子视为新启蒙主义的思想资源,从而得到了广泛传播。文章对这一时期萨特在中国的译介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对译介者或编者的言论加以考察,以期管窥他们传播萨特存在主义学说的动机和目的。它不仅为国内学者研究萨特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比较详尽的参考资料,也对“西学东渐”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围绕中国启蒙思想的递嬗轨迹,从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启蒙孕育期,到维新派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启蒙正式奠基时期,然后又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思想文化观念上学习西方达到启蒙高潮,将启蒙思想提升为价值的层面.启蒙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经历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并最终转向革命的启蒙.深入分析启蒙在中国的特殊内涵,以此重新审视启蒙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现实意义,凸显中国启蒙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严复(1854-1921年),福建侯官人,字又陵又字几道,是晚清社会一位学贯中西的启蒙先驱,是思想敏锐的学者,是向西方国家寻找救国真理的中国人。严复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提倡资产阶级思想的文化挽救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为此,他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名著。严复在译介西学名著同时,引进了与文化同姻的西方现代版权制度,并对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版权理论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版权思想。  相似文献   

6.
严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全面了解西方思想文化的思想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面系统宣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启蒙思想家。他在引介西学过程中,通过翻译西学著作和撰写书评,对西方古典时期的思想文化进行了介绍,从而将古希腊罗马历史文化知识引入了中国。严复引介传播西方古典文化的工作,为维新变法和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文化武器,开阔了国人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人了解外国历史的需求,也激发了青年人探寻世界知识和外国文化的热情。  相似文献   

7.
在巴金文学生命中,译介与传播俄罗斯文学有着很显赫的位置。巴金对俄罗斯文学进行译介和传播的贡献是中国文学翻译史中的重要一章。巴金译介俄罗斯文学有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巴金往往不是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译介这些作品,而是从思想、精神和情感的角度来接受、喜欢它们,并把它们介绍给中国读者。翻译能成为巴金表达自己内心“隐衷”的渠道。俄罗斯文学作为巴金借来的武器,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发挥着启蒙民众、唤醒青年人独立意识的作用。同时,俄罗斯的文学精神随同巴金的文字在中国读者中形成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在巴金对出版工作的主持下,及巴金热爱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下,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俄罗斯文学译本。  相似文献   

8.
东北解放区的新启蒙运动是五四启蒙运动的隔代传承,是对延安启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延安启蒙思想的东北文化实践。东北新启蒙运动通过文艺团体、报刊杂志和文学作品三方面进行实践和传播,对光复后的东北解放区人民群众进行的革命思想启蒙和文化启蒙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产生了广泛的政治影响,极大地支援了土改斗争和解放战争。新启蒙运动在东北所做的工作不仅符合当时东北的文化状况,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在解放后的很多年里都是中国文艺所需要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从文学、文化方面进行思想启蒙事业,是周作人作为一个现代文人为自己择定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依据自己多方吸取的知识、思想、文化资源,不断调适启蒙思想与自己的文学趣味之间的关系,以使其启蒙思想更为有效地传播和实现,从而达到改革现状的目的。本文探询新文化运动之前,周作人从事这一工作的历程,借用“原鲁迅”的说法.可以说是试图回到“原周作人”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10.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启蒙"观念对于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哲学史的书写过程中,侯外庐、萧萐父二人继承梁启超、胡适的明清思想研究成果,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范式,将晚明至清道光年间的三百多年的历史称之为"明清之际",并认定这一历史时期内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与资本主义萌芽相适应,在思想界也出现了"中国早期启蒙思想"。萧萐父还进一步论定,与欧洲启蒙思想反对"宗教异化"的历史任务不同,"中国早期启蒙思想"主要是反对"伦理异化"。现代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对现代西方"启蒙"观念的理解、运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启蒙"观念在现代世界历史中的多义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救亡是近代中国的主旋律,严复为救亡而启蒙的活动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严复在维新变法运动中举起思想启蒙的旗帜,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抨击封建专制及其思想体系,赋予救亡运动以明确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内涵,这在当时的历史进程中是有重要意义的。严复的思想启蒙活动及蕴含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是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它对于我们今天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特别是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西学东渐"的演变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剑峰 《湘南学院学报》2003,24(3):68-70,88
传教士在第一次"西学东渐"过程中促进了西方文化、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与中国文化的融汇,也给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影响.清政府为阻遏非正统思想的传播,切断教会势力在精神领域的影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论述西方启蒙思想在西方各国的发展,以及启蒙思想在思想文化上,文学和哲学中的重大影响和重要意义,强调理性精神作为启蒙思想的中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14.
传教士在第一次“西学东渐”过程中促进了西方文化、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与中国文化的融汇,也给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影响。清政府为阻遏非正统思想的传播,切断教会势力在精神领域的影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5.
与西方不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是中国被迫走上近代化道路之后才开始的.直到甲午战前,启蒙思想虽有所发展,却始终没有摆脱"中体西用"的窠臼.十九世纪末,戊戌维新运动中新的变法维新理论的构建,新的思想文化体系的形成,宣传新理论新文化的新的途径、方法、手段的出现,以及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产生使十九世纪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近代思想启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代,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则是启蒙与救亡两大主题。书刊杂志作为重要的传播手段,在这一变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民国时期,西方大量的思想学说被介绍到中国来,科学与民主开始深入人心,封建主义遭到无情批判,显示了知识分子寻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不懈追求。中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宣传抗日救亡的书刊杂志大量涌现,救亡取代启蒙成为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17.
申松梅  张宁 《现代语文》2007,(11):44-45
中国近现代的启蒙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下,有着不同于西方的含义。身负东西之学,由深受传统家国观念影响的旧文人脱胎而来的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中,在民族的危机下,无论是中心化抑或边缘化的启蒙先驱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启蒙的主题放在了国家和民族复兴的主旋律上,从而在现代文学主题上出现了由启蒙到革命的流变。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文学思想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思想启蒙运动中建立起来的。其文学思想带有鲜明的思想启蒙现代性和政治革命先锋性的特点。他的启蒙现代性主要是重视文学传播革命思想,唤起国民思想觉悟;吸收西方进步文化思想,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文学的彻底革命精神;他的政治“先锋性”主要以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政治革命为意图而发动文学革命,重视文学的政治功能,提倡文学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原则,用全新的观念确立小说的文学正宗地位。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是西方现代思想语境的产物。西方现代思想语境中的(启蒙)现代性构成了海德格尔的基本反思立场,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张力结构则是海德格尔的基本批判向度。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批判意义则在于它代表了20世纪欧陆人文主义哲学对于审美现代性问题探讨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20.
中国“启蒙”概念自近代以来增添了西方文化内涵,而问题在于,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不自觉地将西方“启蒙”作了实用解读。通过对中西“启蒙”概念的语义分析,在比较视域下呈现中西“启蒙”概念的差异及其在中国近代以来历史运用过程中走入的误区,强调当代中国应对传统文化中启蒙资源的向善内涵、当代启蒙主体的把握以及启蒙思维方式的转换问题上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