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达夫是个带有忧郁气质的作家,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散文,到处充斥着这种令人窒息的忧郁情绪。本文重点探讨了郁达夫小说忧郁风格的成因,分别从他的出生、身体和经济三个方面论述的。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的小说注重情欲表达,忧郁又是其抒情基调之一,也是他小说引起争议的一个热点。在对于忧郁的表现和利用上,郁达夫都有其别出心裁的设置。通过对忧郁在小说中的表现及其分类、忧郁的形成原因、忧郁的治疗、忧郁的书写力度等一系列问题加以剖析,以此对郁达夫小说中的忧郁进行整体观照,体味其人性中处于弱势的一面的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忧郁、感伤情怀几乎贯穿在他的整个小说创作过程中,其具体体现在生活中真"我"的忧郁、感伤和人生的自我忧郁、感伤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与波德莱尔在他们的诗歌中均表现出忧郁这一重要特征。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死亡”来表现他们的忧郁情结。李金发写死亡,可以清晰感到他的忧郁,他是站在个人的立场来表现个人的忧郁情感;波德莱尔是自然地诉说着死亡,与人们交流着死亡的经验,他诗歌中的忧郁充满思辨和哲理,是一种时代的批判。他们诗歌中的忧郁情结都是他们身世经历的一种显示。  相似文献   

5.
忧郁是一种情感体验,纵观中国古代诗人作品,很多充盈着悲苦的忧郁情结和忧患意识。特别是在晚唐时期,诗人的这种悲苦忧郁情结更是发展到了极致,显现出多重意蕴,这与社会、时代的变化、士人心态的衰老、审美思潮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鴜鹭湖”和科尔沁旗大草原哺育了端木蕻良,影响了他性格的形成,也为他提供了灵感养料,端木成年后背负着国恨家化四处流落的种种经历,使他的心灵被忧郁占据了.本文分析了端木早期作品所体现的“湖”和“土地”情结成为忧郁的两大主题意象.  相似文献   

7.
李金发作为新文学史上传承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到中国的第一人,其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即是忧郁情结的表达。通过分析忧郁情结在象征艺术中的意义及李金发忧郁性格的成因,来说明李金发诗歌创作中忧郁表达的美学意义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8.
“鸳鹭湖”和科尔沁旗大草原哺育了端木蕻良,影响了他性格的形成,也为他提供了灵感养料,端木成年后背负着国恨家仇四处流落的种种经历,使他的心灵被忧郁占据了。本文分析了端木早期作品所体现的“湖”和“土地”情结成为忧郁的两大主题意象。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以忧郁、感伤的士子姿态登上中国文坛,为中国感伤文学构筑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文章主要从作家人生经历,小说创作,情感取向等方面深入阐释郁达夫复杂的个性气质:忧郁的感伤,孤冷的哀怨,从而进一步探索作家深层心理中斑驳而迷人、凄切而悲苦的生命本真意识。  相似文献   

10.
<正> 读郁达夫的小说,我们常常会被作品中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那种忧郁之美所深深吸引和震撼。“忧郁是上帝的快乐”,对郁达夫的小说虽然有伤感主义,颓废主义等等毁誉不一的评价,但小说忧郁之美却是审美认识上不可忽视的,这也许正是他的小说一直为读者接受的重要原因。 忧郁,是贯穿郁达夫整个文学创作的独特审美取向。《沉沦》中主人公变态的压抑和对祖国贫弱的忧患,《零余者》中“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的绝望,《茫茫夜》中主人公不甘堕落又不能自拔的无奈……都从不同角度折射着忧郁之光。即使是写来较为明朗轻松的散文,也是“感伤的旅行”的记录。《沉沦》是郁达夫的成名作,通过其中表现出来的忧郁之美可见其一斑。《沉沦》的主人公身处异国,在民族歧视的时代氛围中敏感、脆弱、自卑,甚至有些神经质,经常“他的眼睛里就涌出了两行清泪来,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在他眼中连他唯一的避难所,被他视为朋友,慈母和情人的大自然,也充满了忧郁的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显示出独特的美学风格,其特征就是忧郁哀怨的感伤情调,具体表现在悲剧形象的塑造、自然流畅的抒情结构、内心纷争苦闷的抒写和自然景物的描绘上。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接受外国文学影响的结果。其中,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不仅深得他的偏爱,而且对他影响最深。他们在人生经历、个性气质和时代、社会环境方面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比较鲁迅和契诃夫小说中的“忧郁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和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在环境、人物、终极指向等方面都表现出较浓烈的“忧郁情结”。由于外在与内在的差别,他们的“忧郁情结”的程度有强有弱。“忧郁情结”与作家主体同客体的反差有关,优秀作家大多具有“忧郁情结”,它是世界学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曾被人称为“中国的佐滕春夫”。郁达夫最崇拜的日本作家佐滕春夫在创作上对郁达夫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他的“私小说”《田园的忧郁》,然而由于生活环境等的不同,郁达夫的作品与佐藤春夫的作品有本质的区别,透过一样的自我暴露和抒情式的表现手法表面,我们看到的是郁达夫作品中严峻的现实感和深刻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4.
《沉沦》是郁达夫的重要代表作,文中忧郁感伤的情调和病态性欲描写至今仍是一个争议的焦点。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深受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重视"丑的"美学价值,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事件、性格,塑造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清初词人纳兰性德是一个具有强烈的生命悲剧感的满族词人。他的词具有浓厚的忧郁色彩。这种“凄婉感伤”的忧郁词风,与其性格气质、生活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在唐代诗人中,李商隐是独特的。晚唐的衰败、家族的遗传、仕途的坎坷、生活的不幸,形成了他浓浓的"忧郁"情结,而这"情结"则化为了诗歌中的"含蓄"与"朦胧"。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的文坛,生机蓬勃,它就象一幕以反帝反封建为主题的大型舞台剧,震撼着当时无数沉睡的人们,文人们各自以不同的角色和个性走上这个舞台。有愤怒谴责社会的悲愤者,也有热情向往光明与幸福的幻想者;有在田园山径漫步的"隐者",也有充满革命激情的战斗者……。在这个舞台上,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瘦弱的身影,他忧郁、苦闷,与世抗争,却又时常感到孤独自卑,他脆弱善良,多愁善感,带着特有的诗人的气质,他就是郁达夫。作为五四时期重要作家的郁达夫,以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走上五四文坛,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都带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尤其是他的小说,与我国传统小说有很大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好散文。其实,郁达夫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固然跟当时的背景有关,也跟作家一生的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有关,还跟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有关。一、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作家描绘自然风物,抒发情感,其格调多是热烈高亢、平和淡远和忧郁低沉三者之中各有选择侧重而已。而郁达夫偏偏持最后一种心态来描绘故都秋色,这和他的身世命运以及性格情趣是分不开的。作为一篇以"真实"为内核的散文,《故都的秋》所反映的这种清静悲凉心境和郁达夫一生的身世命运以及由此形成的性格情趣是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创作整体上呈现出忧郁审美的特色.早期(1924-1932)普遍书写形而下的个人忧郁,并以直白和谈谐的方式呈现,叙事中融入议论和抒情;中期(1933-1938)侧重借助小说、散文等形式表达对社会、人事、文化、历史凝重抑郁的主体性思考.忧郁审美成全了他也限制了他,其四十年代的某些创作已经流露出这种迹象.某种程度上说,1949年后,沈从文被迫放弃创作其实并不是一件可惜的事.  相似文献   

20.
刘庆厚 《文教资料》2011,(11):22-24
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小说《鴜鹭湖的忧郁》,整篇弥漫着一种浓浓的忧郁氛围。这种忧郁烘托了环境,映照了人物,使整个作品烙上深深的忧郁"气质"。作者构建作品忧郁氛围运用了多种方法、多重意象,包括"忧郁的月亮""忧郁的雾气""忧郁的人们",他们的忧郁共同构建了鴜鹭湖的忧郁,让读者深深地沉浸在鴜鹭湖的忧郁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