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借鞋     
我家里很穷,热天我是没有鞋穿的, 总是打着赤脚上学。和我同桌的阿香家 里有钱,热天她穿一双漂亮的凉鞋,凉鞋 上还有美丽的图案。我做梦都想要一双 凉鞋,就叫母亲帮我买。母亲说:"我们 穷,有书读就不错了,不要跟别人比。"母 亲不帮我买凉鞋,我就准备借阿香的凉 鞋穿。 我问阿香:"借你的凉鞋给我穿一下 好吗?"阿香说:"你让我考试得第~,我 就借凉鞋给你穿。"我说:"好,考试时我  相似文献   

2.
《教育科学研究》杂志2004年第2期刊载的李镇西老师题为《老师,用我的笔吧》的文章,颇耐人寻味。这篇文章从一件寻常不过的事情谈起。说的是:有个女生到办公室借杯子喝水服药。李老师说:“杯子第二格抽屉里有,自己拿吧。”后来老师上课时,圆珠笔没油了,便向学生借笔。学生们都说“用我的”,而那个借杯子的女生却抢先把笔递到老师手中。事情就这么简单。难得的是李老师由此而想得很多:为什么学生向我借杯子时,我连想也没有想过亲自把杯子递给她,而在我向学生借笔时,学生为什么没有对我说“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进而依此类推,“推”出以往师…  相似文献   

3.
一次课间操后,一位女学生怯生生地对我说:“老师,向您借本书可以吗?”“借什么书?”“《班主任之友》!”她的回答令我吃惊不小。“你借这书干什么?这本书不适合你们读,你们也看不懂,看这干吗?”没想到她说:“我看得懂,这本杂志很好,我们都喜欢看。”“好?怎么个好法?”“我们都喜欢里面的班主任,喜欢里面的做法,如果都是这样的班主任,那多好!”她马上意识到说漏了嘴,便不好意思地补充说,“其实,你也是很好的班主任。”我当时无语。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事后,我问学生为什么都喜欢《班主任之友》。他们说,我们喜爱《班主任之友》,是喜欢里面的…  相似文献   

4.
我一直在安静地走着,心如止水波澜不惊。身边的朋友们,一个一个地恋爱了,逐渐离我远去。我成了一个人,其实,我没有必要这么做作地形影相吊,只是心里隐约有那么个念头:我应该这么守候,等着她。四年前,她坐到我旁边两个月了,我们连借块像皮都要说谢谢。是怎样才亲密起来的呢?源于,我做了一次“流氓”,那时,我们都喜欢把脚放到桌腿的横木上,有一次我准备搔自己的腿,却摸到了她的腿上。事后,我红着脸写满一张A3纸来解释,她却一口否认有此事。我们很要好了以后,她敲着我的头说,你傻呀,哪儿有人占了便宜还张扬出去的?我打量自己的手,想到摸过她的…  相似文献   

5.
《小学时代》2015,(4):3-3
第一次拿到《奥妙》超级百科,我便被杂志的名字吸引了。“《奥妙》,肯定很神奇!”我迫不急待地翻开杂志,一篇篇百科知识、一幅幅精彩图片冲击着我的眼球,让我爱不释手。我被其中三个栏目深深吸一引:“大开眼界”总是钱让我关注到最新的科技产品;“神奇动物乐园”让我对动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谣言粉碎机”让我明白民间传言是真是假……  相似文献   

6.
使命     
使命范长斗一天,传达室赵师傅递给我一张汇款单和一个厚厚的信封,我先瞄了一眼汇款单,上写“30元”,留言处记有“稿费”。我情不自禁、迫不急待地撕开信封,从中掉出一本《教育与职业》杂志。翻开目录,我的大名赫然印在其中。此刻,我几乎要手舞足蹈了,这是我的文...  相似文献   

7.
平时作文课,我们常常碰到如《我的××》一类的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有一篇习作《我的妹妹》,其中有一个小节是写妹妹很吝啬,她有一本小人书,邻居亮亮想看,但妹妹不肯借。小作者是这么写的:“敏敏,借我看一看好吗?”亮亮问。  相似文献   

8.
一封信     
伊织姐姐: 杂志收到了.很感谢您对我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帮助! 每期的杂志一寄到.妹妹都会带到学校去看,同学们都抢着找她借。上学期期末考试.她的作文分数是年级第二,与第一名只有一分之差。她还被评为年级的“学习标兵”,我相信,这样的进步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另外.我还惊喜地发现。她的语文寒假作业上有许多阅读材料都是出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杂志。  相似文献   

9.
向孩子讨教     
每天户外活动前的排队成为我最头疼的一个环节。我发出的“站队”口令就像是混乱的导火索,有的孩子会连椅子都顾不上插好,就拥到我身边来,你推我,我挤你,经常会听到“他挤我”、“老师他是站我后边的”。我只能用更大的声音盖过他们,把队整好。我琢磨老这么乱可不是事儿,于是开始着手调查乱的原因。 游戏时,我分别和排队时最爱制造混乱的小淘气们聊天:“你们为什么排队时总爱挤?”“我想排第一个!”孩子们的回答很一致。这第一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我忍不住问:“站在第一个与站在最后一个有什么不同吗?”孩子们想了想,说:“没有什么不同。”“那为什么小朋友都争着站第一个呢?”没想到,我刚一问完,孩子们就迫不急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站在第一  相似文献   

10.
朋友向我借阅《教育杂志通讯录》,阅后问:“为什么在《小学教学研究》上标一个红五星呢?”我说:“她是我心目中的红星!”你看!《小学教学研究》的目录,作者的省、市(县)一目了然。从而可以看出她胸怀全国,没有省份地域界限。像淘金者一样沙里淘金,认稿不认人,充分地体现  相似文献   

11.
一个前辈这么告诉我:“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园,是开满着各式各样花朵的花园。”一本优秀的杂志应该有容纳各种风格作品的胸襟,不过对于作者呢?她的花园是什么样子的?  相似文献   

12.
人家问我为什么有那么多同班同学,初中三年总共六学期,我留了五次级,一百五十个老同学总是有的。几十年后,回到厦门,集美的老同学聚在一起,有时也开玩笑地帮我列举老同学的名字,现在在哪里,当什么大医师、院长、教授、将领……各类专家。“书读成这副样子!留这么多级!你每回还有脸借这么多书,不觉得羞耻?”这是管图书出纳的婶娘骂我的话。有时她干脆就说:“不准借!”那些数、理、化、英文课本让我烦!不借书给我也让我烦!“有没有脸借书”这句话我至今仍觉得好笑,借书还要脸吗?我的第一篇文学“著作”是七十年前四五岁时写在故乡老家新房子的窗板上的,全文是:“我们在家里,大家都有事做。”  相似文献   

13.
丁涵是新来我班的小朋友。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这个四岁多的孩子说话吐字清楚,思维能力较强,各方面都不错。一天,我问她:“丁涵,你长大了干什么?”她说:“挣钱呗!”我说:“你当老师吧,好不好?”她连忙说:“我不当老师,我长得这么黑能当老师吗?小朋友也不会喜欢我的呀!”说到这里,她脸上的表情一下子由刚才的喜悦变得不高兴起来。我觉察到这是触到她的“痛处”了。这么小的孩子就为长得黑而背上包袱,心灵上承受压力,实在令人痛心。我亲切地对她说:“谁说你长得黑?”她说:“我老姨他们都说。”我说:“你跟他们说,黑有什么不好,你爸爸妈妈喜欢,老师喜欢,小朋  相似文献   

14.
王萌(化名)——我的同桌兼朋友。说起她来,可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都是孙楠惹的祸因为王萌喜欢孙楠的歌,所以经常找我和她一起唱。有一次,我没接上歌词,她就使劲地打了我的脑袋道:“头这么大,记性这么差,大酱块儿的脑袋呀!”“你有没有搞错,大小姐,是我陪你练歌呀,你能不能温柔点儿?”我脸  相似文献   

15.
“老师——我想向你借点钱。”刚走出教室,一个女生随后跟来,怯生生地开了口。“借钱?”耳边随即响起有些老师的忠告,何况她是刚入校的新生,我对她并不了解。“只借10块钱,我身边一分钱也没有了,真的!”也许是看出了我的一点疑虑,她补充道。“好的,中午我拿给你。”我不忍心拒绝,随口答应了她,心里想,所幸借的钱不多,即便她不还损失也不大。身为人师,你是否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面对学生的请求,借,还是不借? 一、珍惜情感,维护学生自尊如果学生向你借钱,那至少可以看出学生从心理上对你的认可,他相信  相似文献   

16.
有一次,邻居的小妹妹问我:“为什么苏轼还叫苏东坡?”“也许他有两个名字吧。”我自作聪明地回答道。“那他为什么要取两个名字?”她这么一问,我也傻眼了。  相似文献   

17.
橡皮哲学     
谁说橡皮是小学生的专属品,它也是中学生的专借品。中学生热爱橡皮,因为就有那么一些顽固不化的人仍在使用自动铅笔——方便涂改嘛!于是,我也随波逐流买了一块橡皮,谁知竟因它了解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同窗。温柔善良型:此种人借橡皮时往往细声细语地问一声:“可不可以?”“可以。”“啊?”“可以。”“啊?你说什么?”“我说可——以——”“哦,谢谢。”然后她会小心翼翼地捏紧橡皮,用橡皮尖儿擦字,一点点地蹭,那速度会让蜗牛都无颜活在这世上,光是看着都能急死人。借这种人橡皮,不等到你白头才怪。强取豪夺型:“喂,橡皮借我行吧?”一同胞问。“…  相似文献   

18.
被诅咒的手     
好友蒙蒙最近迷上了相掌算命。算命书上说,手掌上的纹路可以预知一个人的生命长短、事业成就以及爱情信息。生命,事业,爱情,这大概是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情,缺一不可。所以蒙蒙在知道手掌有这么大的魔力后,便沉溺其中,一发不可收拾。身为挚友的我自然是免不了要给她拿来开刀。虽说不怎么相信这玩意儿,但我还是毕恭毕敬地递上左手,却被她一把扫开,十分慎重地对我说道:“男左女右,你是女孩子,应该看右手。”“你的意思是另外一只手是多余的?”“可以这么说吧……”于是我只得无奈地伸出右手。她如饥似渴地抓住我的手,小心翼翼地将其展平,然后用…  相似文献   

19.
日前,在幼儿园遇到这么一件事:一个小女孩独自在做游戏、忽然,她抱起板凳上的小娃娃,嘴里学着大人骂小孩的语言,右手拿着小竹鞭在抽打着小娃娃。我问她:“你为何打小娃娃呢?”她说:“她打破了杯子就要狠狠地打,这样才能记住。”我又问她:“你过去打破杯子,你的爸爸妈妈有没有打你?”她说:“他们就是这样打我、骂我的。”听了孩子的话,引起了我的深思:这样粗暴的“教育”所引起的不良效果是不能等闲视之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一次语文学科预考中,一个男生得了59分。他找到教语文的张老师:“老师,您就再给我的作文加1分吧,就1分。求您了!”张老师说:“作文绝对不给加分,但是,我可以给你把总分改成60分,我借给你1分。不过这1分不能白借,要还利息,借1分还10分,下次考试我要扣掉你10分,怎么样?要是觉得不划算可以不借。”男生咬了咬牙说:“我借。”结果,在第二次语文考试中,他得了91分,扣掉10分,净剩81分。张老师是一个教育的“高利贷者”,她通过大胆的“借贷”,使学生收获了巨大的成功。我还听说过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杰非常聪明,但学习不用功,上课爱做小动作,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