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庐山远公话》中“蒙”字句、“被”字句都是典型的被动句,将二者从作用、用法等方面子以比较,找出共性和区别,进而给“蒙”字句正名,立为积极被动句,而将“被”字句称为消极被动句。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搜集《庐山远公话》"将"字句的基础上,从种类、用法两个方面对其中的"将"字句进行了一定的考察和探讨。根据"将"字后的宾语与主要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庐山远公话》中的"将"字句可以分为四个大类。又通过分析研究,初步探得"将"字句在唐代的使用状况,窥见其对唐代口语实际面貌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王红 《现代语文》2009,(12):25-27
本文研究了《庐山远公话》一书中的34例AA式重言词的语义功能、语法特点,考证了词的意义,说明其中的引申、假借用法,诠释了重言词基本式与重叠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以唐代的五部敦煌话本:《庐山远公话》、《韩擒虎话本》、《叶静能诗》、《秋胡变文》、《唐太宗入冥记》为例,具体从创作流派、创作题材、创作艺术、创作思想内容等四个方面来探讨敦煌活本作为通俗小说之源的小说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麦田 《现代语文》2009,(10):151-153
“於是众僧闻知,心怀惊怖,各自东西回避,尽谋走计”是《庐山远公话》中的一句话,其中“东西”一词有两种理解:一是作状语,解释为“处处、到处”;二是为动词,意思是“奔走或流亡”。本文运用语法、语义学知识,分别就前一种理解的合理性和后一种分析的欠妥性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6.
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庐山远公话》话本,其主人公是准,其间的故事源流情况,其书的价值等等,本文作了极为认真的考察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庐山远公话》:“去寺百步以来,远公重启将军曰:‘放贫道却入寺内,脱此僧依(衣)在于寺中,却来至此,原随将军旌旗。’白庄曰:‘却即早来,勿令我怪。若也来迟,遣左右捉来,只向马前腰斩三截,莫言不道!’”黄征先生释“不道”为“不讲义理、邪恶”。这似有求之过深之嫌。“莫言不道”,就是不要说没有说。体会文意,白庄的意思是说快早回,回来得迟,把你杀了,到时不要怪没有说过。  相似文献   

8.
资丽君 《华章》2007,(4):118-118
现存最早四篇话本(S2073《庐山远公话》,S6836《叶净能诗》,S2630(《唐太宗入冥记》,S2144《韩擒虎话本》)是敦煌文献中的一部分.是宋元早期白话小说的源头书目之一.这些话本中保存了大量口语材料及其晚唐五代产生的新词.新义和新兴的语法现象,有较高的语言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卢金  于李丽 《现代语文》2010,(1):152-154
敦煌文献中存在大量的俗字和异体字,给读者的识读造成了诸多不便。《敦煌俗字典》首次以字典的形式收录了敦煌丈献中出现的俗字,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与使用价值。本文收录了敦煌写本《庐山远公话》中部分有代表性的俗字,通过对其类型进行分析,并与《碑别字新编》的俗字进行比较,以求在此基础上对《敦煌俗字典》做出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1899年在敦煌千佛洞出土了一批俗讲材料,俗称“敦煌变”。在这些变中保存了当时人们所使用的一的别字、异,这些别字、异对于考察唐五代时期的语音现象弥足珍贵。邵荣芬先生利用这些材料写了《敦煌俗学中的别字异和唐五代的西北方音》一,对于研究唐五代方音的人来说,是一篇颇具参和指导价值的章。本受此启发,乃对《庐山远公话》这一篇变中的别字、异作了详尽研讨,从语音角度加以分析,从而利用分析结果对唐五代时期的部分语音现象作了一个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1.
程超 《考试周刊》2009,(2):44-46
现代汉语中包含着数量丰富的量词,而现代汉语中如此丰富的量词是随着古代汉语经中古汉语、近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而逐步形成的。研究量词的历史发展,对了解汉语史是十分有意义的。为给这种研究提供一些资料,本文作者对《庐山远公话》中的量词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示例分析,主要针对名量词和动量词中的专有量词进行例证的搜集工作和说明。  相似文献   

12.
《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经过王庆菽、项楚、张涌泉等先生的整理 ,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笔者在项楚先生指导下也稍有涉猎 ,故补疏数条如下 :1 是人皆老 ,贵贱亦同 ,不谏贤愚 ,是共老苦。 (《敦煌变文集》第 1 79页 )谨按 :“共老苦”不辞 ,“共”当为“其”之误。白话文献中往往有句中用“其”作衬字之例 ,如上文 :“相公是也又为夫人说其老苦。”又 :“相公是也又为夫人说其爱别离苦者。”《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 :“唯有释家弟子 ,是其出家 ,堪受人天广大供养。”《经律异相》卷 5 :“佛曰 :昔五百贾人一怀恶心…  相似文献   

13.
在<庐山远公话>中,有一些无实义的词.本文选择了"阿"、"自"、"但"三个词作为代表,结合它们在文中出现的语境,着重阐述了这三个词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4.
东晋名僧慧远在佛教史上影响深远,话本小说《庐山远公话》即以他为主人公。做为寺院"俗讲"的底本,话本为哄动视听,增添了许多子虚乌有的情节,更有甚者,创作者还为这位名动凡俗的高僧设计了一个因果报应的故事框架。如果和慧远本人的真实经历及其果报观念联系起来,颇耐寻味,昭示了宗教与文学的纠结。  相似文献   

15.
古诗板书十例吴芳一、词语式:以古诗中关键的词语板书。如《望庐山瀑布》:(远)香炉紫烟↓(近)瀑布前川(低)飞流三千尺↓(高)银河落九天雄奇瑰丽这则板书紧扣“远”、“近”、“高”、“低”,抓住主要词语,突出了庐山瀑布的雄奇瑰丽。二、条幅式:将诗句用线条...  相似文献   

16.
匡庐晚钟     
对庐山的认识,一般读者只停留在《题西林壁》、《望庐山瀑布》等几首古诗上,因而对庐山的印象便只是雄伟、奇秀之类。本文聚焦于深秋的庐山,着力讲述了“虎溪三笑”的故事.在笑声与钟鸣的共振中讴歌了庐山“广阔的胸怀”,为我们展示了庐山别一样的风采。  相似文献   

17.
影片《庐山恋》《庐山恋2010》《恋恋庐山之山盟海誓》都是围绕庐山来表现爱情,但凸显的是完全不同的时代色彩。《庐山恋》以政治为主旋律,奏响了人情之美;《庐山恋2010》充分彰显了都市生活的时尚意味;而《恋恋庐山之山盟海誓》则是"小中求奇",山之静美与爱之悠远互相应和。三部庐山恋体现了江西电影创作审美取向的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18.
“庐山”之最早见于典籍,是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这是庐山文化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徐效钢著《庐山典籍史》第一章和第二章两次引用《史记》此节.徐先生文中说:“司马迁特意指出他是从南面登山的.这说明庐山当时已有了比较方便和固定的登山道路.”这种理解恐怕有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滥觞--唐代敦煌话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以唐代的五部敦煌话本<庐山远公话>、<韩擒虎话本>、<叶静能诗>、<秋胡变文>、<唐太宗入冥记>为例,具体从创作流派、创作题材、创作艺术、创作思想内容等四个方面来探讨敦煌话本作为通俗小说之源的小说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选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小学语文》在2007年第3期以及人教版教材答疑栏目均有历岗先生《(望庐山瀑布)中的“疑”字怎么解释好》(以下简称“历文”)的文章,历文认为《望庐山瀑布》之“疑”字释为“疑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