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时期,我国新闻工作者只有严格遵守新闻专业主义,在工作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新闻道德,坚决杜绝虚假新闻,才能够做好本职工作。本文从新闻道德与虚假新闻两个角度出发,对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性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新闻报道与制作中,新闻的时效性与确切性产生了某种内在的冲突,这种冲突是新闻业的先天缺陷之一。在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的环境中,这也是新闻专业主义与市场营销理念博弈的结果。一些新闻工作者的急功近利,又自觉不自觉地增大了时效性与确切性之间的失衡。新闻职业的先天弱点可以通过后天的调养来补救。弘扬新闻专业主义,恪守新闻道德与加强新闻法规、制度建设,是实现新闻时效性与确切性相协谐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新闻专业主义在美国的缘起是由于媒介为了强化获得第四权力的合理性,在意识形态上,就要求有一套关于专业地位与规范的理念。在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过程中,公众与商业性因素都与媒介发生了联系。新闻专业主义基本上是在媒介与政府、公众、工商界共同构成的关系架构中发展的。这几种力量的消长、博弈,使得不同时期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凸显出不同的特质。只要这种关系架构长期存在,新闻专业主义将长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国内学术界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具有现实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的倾向,这两种倾向阻碍了我们对于新闻专业主义更深一步的认知。新闻专业主义存在于媒体从业者的日常行动中,从解释学的路径出发,探讨媒体从业者的日常行动及其背后的主观意义,能够将个体行动、主观意义、权力控制等微观和宏观视角链接起来。由于这一视角是植根于媒体从业者鲜活的日常行动中,它能够深刻阐释媒体从业者的实践状况,重构新闻专业主义作为批判话语的解放意义。  相似文献   

5.
爱国主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国家认同教育.基于文本所进行的话语分析表明,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两种认同模式,即: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民族国家认同模式和以公民为主体的公民国家认同模式.两种认同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的重心各异,在价值观上分别表现为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并存、公重于私与公私互补的并存,由此构成了当代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中的内在紧张与冲突.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两种认同教育共存之必要.化解两种认同模式之间的紧张与冲突,需要以公民国家认同教育为重心,通过构建公共文化来重塑爱国主义教育话语.  相似文献   

6.
新闻专业主义话语是新闻生产与改革实践中不可避免的议题。在公民社会场域中,中国新闻专业主义迷思来自于知识分子文人论政传统、国家宣传模式和市场经济的商业诱惑。掣肘于三者张力的制衡与渗透,当代新闻从业者出现了身份与角色认同的焦虑,新闻"记录论"和"影响论"的论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角色失衡。在社会转型场域中,对社会主导意识的建构是专业主义新的历史使命。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赋权"为"公共性"提供了"混杂式"的传播路径,新闻专业主义的新媒体转型蕴藏着某种希望。  相似文献   

7.
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论述新闻实践和新闻体制的话语,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控制模式。在当前,新闻专业主义和传媒消费主义成了一对富有张力的话语。而传媒消费主义的直接表现就是所谓“娱讯”(infotainment)现象的泛滥。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分析市场化媒体(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市场化传媒)的“娱讯”现象,以探讨新闻专业主义与传媒消费主义的关系。研究表明,新闻专业主义话语实践,通过新闻实践活动而再生,而媒介消费主义话语在具体的语境中与前者对峙、抗争、纠缠、渗透,形成彼此消长的过程,最终在很大程度上解构了新闻专业主义话语。  相似文献   

8.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一种职业理想,它的兴起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19世纪30年代美国大众化报刊的发展、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出现、新闻职业教育的兴办及新闻专业化人员的出现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构成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9.
新闻专业主义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新闻专业主义实践的价值大于理论的意义。文章重点关注的是新闻专业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问题,即探索专业主义中国化的机制创新问题。文章还开创性地提出了分层次分类别实施新闻专业主义的新闻改革主张。  相似文献   

10.
由于新闻自由和个人隐私权价值取向不同,对两者的保护必然带来两种利益的冲突。我国的新闻立法在这方面相对滞后,而对这两种利益冲突的处理产生了诸多不便。本文从新闻报道侵害隐私权的构成要件、两种利益的平衡、侵害责任承担的特点等三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司法实践提供一些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新闻娱乐化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实的新闻是新闻从业者的新闻价值取向和受众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当代美国新闻界出现了新闻与娱乐融合的趋向,这种新闻娱乐化现象根源有二:快乐主义原则是笃信个人主义的现代美国人追求的目标,受众的新闻消费行为同样如此,这是其社会基础;传媒市场化使公众利益向商业利益倾斜,利润最大化的原始动力使媒介完全受"大数法则"支配,原先新闻选择与制作的新闻理念为强调受众广度、制作成本及与利益集团利益冲突程度的市场理念所取代.由此,美国新闻娱乐化有其必然性.美国新闻娱乐化对我国传媒发展倾向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公共媒体与自媒体两种媒体形态存在于同一社会场域中,对于重大突发性灾难报道的视觉传播处理,或理性冷静,专业意识强烈,或人情味儿十足。以NHK(日本广播协会)为代表的日本公共传媒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成为维系国民精神和秩序的公共平台;以Twitter和Facebook为代表的新型自媒体力量从安慰文化的维度出发,以“治愈系”的口吻温暖发声,进行民间自救。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政治、传媒经济、媒介生态以及新闻学教育的现状等四个维度来看,新闻专业主义教育对于新闻媒体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作为新闻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今天中国的新闻学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便在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缺失,因此强化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提升新闻专业主义教育在新闻学教育中的地位应当成为中国高校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4.
隐喻,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而且是我们认识自我和世界的重要工具,它深深的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毫不例外,在新闻媒体中也存在着大量的隐喻。本文将提供一种对新闻中隐喻进行分析的方法,并对新闻中的隐喻对新闻本身的影响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严重威胁到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影响到医疗服务,同时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为此,课题研究小组以新浪新闻搜索引擎获取近10年的医疗行业新闻报道文本,然后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医疗行业新闻报道的架构及其所构建的医护人员的媒介形象进行了分析,以探寻媒体在这种社会情绪的形成中究竟发挥了何种功能.研究发现,媒体对医疗行业的新闻报道集中在医疗改革语境下的医患关系、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等方面,媒体对医护人员的群体职业形象塑造总体倾向是正面和客观的.但是,研究也发现,媒介对医疗行业的新闻报道还存在信源比较单一、新闻文体比例失衡、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多于理性的舆论引导等问题.今后,媒体在报道医患关系的时候应该多听取来自专家以及专业人士的理性分析,引导患者与公众客观、理性地对待医患关系,解决医患矛盾,还应加强对医疗行业的深度报道,引导公众从宏观层面理解医患矛盾,等等.  相似文献   

16.
体育新闻报道在现代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体育新闻与一般新闻传播既相互联系,又有较大区别。体育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性相较于一般新闻从业人员而言,确有其特殊性。因为新闻路线的不同,所发展出来的体育新闻特质,已普遍为相关从业人员所认同并加以重视。专业的体育新闻从业人员最好是体育和新闻传播背景兼备,并非偏向体育人或新闻人,从而确立其专业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对新闻媒介功能认识的不确定,根植于新闻传播普适性价值观的缺位。新闻传播的精神资源不能局限于某些个人、利益集团,而应该是全民性的、全社会性的。民族精神是新闻传播具有普适性的精神资源。把民族精神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精神资源,有利于对新闻媒介功能的全面认识。民族精神从人群、地理、历史等方面都具有广泛性,为新闻传播功能全方位的认识和实现,开拓了视野和道路。民族精神也是新闻从业人员的精神支柱,保证新闻媒介功能实现。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除了物质层面的努力之外,更需要弘扬和培育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这既是我们的目的,也是对待西方文化霸权的重要工具,更是新闻媒体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8.
新记《大公报》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报纸,它与同期学界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关于报纸的职业主义理念;报纸是代表国民说话的社会舆论机关;对新闻报道的重视和对读者的重视。这些联系的产生主要基于:社会政治环境及新闻气候;新闻教育与报刊新闻时代的发展;新记《大公报》对自身经验的总结和对徐宝璜等人的新闻理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the role of local news media in influencing perceived public support for a controversial political issue, and merges a key proposition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 theory with literature on conflict avoidance to analyze antecedents of political outspokenness among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registered voter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Island of Guam. Respondents were asked about their perceptions of local news media and public support for, and willingness to express opinions about, the relocation of roughly 8,600 U.S. Marines and about 10,000 of their dependents and civilian support from Okinawa, Japan to Guam. Results show that perceived support from local news media predicted perceived public support. Perceived public support for one's opinions positively predicted, and conflict avoidance negatively predicted, willingness to express opinions. The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perceived public support for one's opinions and willingness to express opinions was stronger among those who had higher conflict avoidance than those who had lower conflict avoid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