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倩 《大观周刊》2011,(37):18-18,23
《道德经》思想深邃,语言精练,其在西方世界是拥有最多译本的中国典籍,仅英语译本就有130多种。《道德经》的英译,促进曩中国道家文化在西方的广泛传播。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对《道德经》翻译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探索不同阶段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从其成功的翻译和传播中吸取经验,以用于其他中国典籍的英译,促进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老子《道德经》及其思想的分析,诠释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及其内涵,并探寻了它对整个法律意识、公民道德建设、人才培养等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效率是一个组织追求的核心目标,要提高效率,就需要有一个高超的管理办法,《道德经》作为影响国人思想至深的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管理价值,被国内外很多人、企业或组织所认识,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艺术,并将他作为一种成功的管理方式被现代社会广泛运用,在图书馆管理中灵活运用《道德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道德经》中的文章阅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前521年重阳节,老聃被周景王任命为征藏史。作为中国第一任“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览文典,有着丰富的阅读经验,其对于读书的深切体验和见识,不能不反映在《道德经》里。“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鲁迅语)道家思想可谓中国文化之中坚,所以文化学家冯天瑜把《道德经》列为“中华文化元典”之一。  相似文献   

5.
邢晨  刘玮纬 《兰台世界》2016,(8):121-123
老子是世界历史上100位最有影响的文化名人之一,其著作《道德经》构建的生命哲学体系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关于生命的存在方式,老子主张"无为""、不争""、虚静"。重新审视老子的"无为"思想和其所主张的生命存在方式,能够更好地处理自我关系、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论源头之一,自然主义是《道德经》的基本思想,老子根据对人、社会、宇宙的自然本质的认识,提出管理者应该尊重事物的自然本质。  相似文献   

7.
朱柏庐的《朱子家训》作为一篇家训名作,以"修身齐家""、经世应务"为主线,倡导勤劳节俭、孝亲敬祖、德教操守、敦厚忠信、廉洁自爱的精神思想品质。本文对《朱子家训》语句文本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并阐释其家庭教育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8.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读懂老子的《道德经》一定要说清楚"道""无""自然""无为"等范畴。"道"有多义。"无"虽亦有多义,但主要是哲学义。哲学概念框架下的"无",不但不是"没有""不存在"的意思,而是表示的是"有""多"的意思,从而体现着"无"的无限性和无规定性。"无"是道的存在方式。道是无,道是一,道是体;德是有,德是多,德是用。所以,老子的《道德经》又可称做《无有经》《一多经》《体用经》。而这一有着特殊义旨的"道德"又通过"自然""无为"范畴得到强化。当然,只有在多个层面上去理解"自然"和"无为",才能揭示出它们的丰富内涵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图书馆馆长工作为实践基础,感悟老子《道德经》思想。提出图书馆馆长应顺"道"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为在前,无为在后;借四面八方之力;"治‘大馆’若烹小鲜"等治馆理念。  相似文献   

10.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被后世誉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也称作《老子》。其中包含了大量德育思想,即使在今天也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古代首位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的办馆思想、理念与其智慧的典籍《道德经》紧密相连。图书馆在建设、发展以及存在方式和经营之道中,无不透露出道德文化的影响和阴阳调和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阅读的“潜水作业”是实现经典深阅读的有效方略.曾子6篇文章引用老子《道德经》23例,体现了儒家“有为而治”和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差异和融合.综观曾子对《五经》和《道德经》的读以致用,可以断言,是“六经博士”支撑了曾子文章.  相似文献   

13.
崔卫峰 《兰台世界》2016,(8):152-154
陈鼓应则在其近年来先后出版的两版《老子今注今释》([1]145[2]145)中均将此处之"伪"解释为"虚伪";而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1]145[2]145)中均将此处之"伪"解释为"虚伪";而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3]249)中认为王弼本《老子》十八章第二节"智慧出,有大伪"一节中的"伪"应为"人为"之意。笔者认为,把此处之"伪"理解为"人为"更能合乎逻辑地解释《道德经》第十八章。  相似文献   

14.
吕俊平 《军事记者》2006,(12):49-50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文化遗产中,闪烁着东方文明智慧的文化成果可谓如汗牛充栋。其中,老子的《道德经》不可不读。这部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以天地、上下,阴阳、动静的对立统一为例,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探索,是研究、解释宇宙间万事万物基本规律、基本法则的一本巨著,被奉为“致政之要范,治兵之要简,歧黄之要术,修身养性、立世做人之宝典。”《道德经》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古往今来,有不少仁智之士致力于对它的研究。伊喜的《文始经》、管仲的《管子》、司马迁的《史记》、葛洪的《抱朴子》、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苏轼的…  相似文献   

15.
"人民报刊"思想作为马克思重要的新闻理论,是我国新闻事业长期的指导思想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成为人们最为熟悉的媒介形式,以《新闻联播》为典型代表的电视新闻类节目同样渗透着"人民报刊"思想的理论精髓。本文以2015年《新闻联播》的春节系列报道为研究样本,从版块设置、话语风格、镜头语言和典型案例出发,探究马克思"人民报刊"思想在节目中的媒介化表现。  相似文献   

16.
张宇驰 《大观周刊》2012,(24):166-166
在《道德经》中,有多处谈及“道”,但本文作为一篇论文的篇幅,不可能对所有谈及道的地方逐一讨论,只能选取两处有代表性的文本研究。本文重点在于指出“道”与“人”在《道德经》里的密切关系,“道”是人行,“人”是“道”成。不应该把《道德经》之“道”理解为脱离一切的形而上之“道”。  相似文献   

17.
帛书《老子》的篇次与今本正相反,似乎把《道德经》变为《德道经》了。过去大致有三种看法:一是认为帛书《老子》的篇次才是"原始道家古本的原型。"①蒋一种看法正相反。它认为帛书的篇次可能是竹书排放与抄写之误。②或者说,"先德后道,殆写经者偶然之例"。③第三种认为战国时期既有德上道下之传本,亦有道上德下之传本。④粗看孰上孰下无关紧要,小事一桩。其实述对于《老子》来说却至关重要。因为它涉及老子说教的出发点、中心思想与归结。或者说,欲弄清老子思想及《老子》之主题,恢复掩盖已久的老子的许多思想,这是个必须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谢清果 《今传媒》2011,19(3):35-37
老子《道德经》中蕴藏着丰富的组织传播智慧。简而言之,他追求"正善治"的组织传播目标,并以"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为其基本纲领,而贯穿组织治理全过程的是"啬"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19.
从古老的《道德经》中探索可应用于现代传播学的思想,其中包括传播力度、形式、传播者的诚信,以及传者与受者之间相互了解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着眼于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之《,序》中的《道德经》诠疏笺注目录,对其进行分析和梳理,进而阐述其对后世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