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性别构成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性别构成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在男女大学生入学机会、就读院校和专业分布、地域分布和阶层差异、学业成绩及就业状况,以及当代女大学生性别教育、不同省份不同地区大学生性别构成调查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研究方法的运用和研究领域的扩展上还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对大学生的性别认同进行调查得知,我国大学生性别认同类型分布在男子气的女性、女子气的男子、未分化三种类型上的比例偏高,这反映我国大学生存在性别认同问题。为促进健康的性别认同,应该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别教育。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本科大学生性别特质分布的特点,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实验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对来自不同地区的400名大学理科和文科的一至三年级学生的性别特质分布进行问卷测试.结果表明,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4种性别特质类型,其大致比例为1:5:23:1.不同性别在性别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分科以及不同地区在性别特质方面没有差异.因此,学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断地改变其性度取向,改善其心理品质,促进双性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生理性的差异可能是构成大学生病理性上网性别差异的基础性原因,性别心理是造成大学生病理性上网性别差异的直接原因;文化原因则是最深远、根源性的原因,它通过塑造不同的性别人格来发挥作用。解决大学生病理性上网问题对家庭文化建设,高校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和谐性别文化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我国学者黄希庭等人编制的适用于我国青少年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分析性别、年级对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需要加强调节和管理的方面,旨在为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成长、教育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时间价值上存在显著的差异。(2)性别对在校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采用BSRI量表,对399名不同学科学生的性别特质分布进行问卷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存在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四种性别特质类型,其中双性化性别特质者学习效绩最高,未分化性别特质者最低;不同性别特质大学生成绩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且双性化性别特质者的专业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方法也较其它性别特质者为优。  相似文献   

7.
生源地、城乡分布、父母是否为机关事业和国有企业负责人、家庭收入、家庭利用社会关系、性别都能影响大学生就业,尽管不同指标的影响不同。随着我国就业环境变化,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总体作用增强。社会资本的功能具有两面性。大学生可以构建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并通过努力学习等其他途径来弥补社会资本的不足;政府要推进制度改革,限制社会资本的不利影响,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以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提出了个人学习环境构成模型,并设计了调查量表,以某高校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并获取实证数据,对该模型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构成模型符合学生信息获取的实际,能够涵盖大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源和服务,但大学生对各种资源的利用还不均衡;对不同类型样本数据分析后发现,不同性别学生"个人信息空间"的构成没有显著差异,而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显著。基于该调查结果,给出了个人学习环境构建的几点建议,为引导大学生积极利用个性化需求信息进行有效学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我国10个省份50所高校10个不同学科的问卷调查,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学科选择性别取向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学科选择性别取向趋于减弱,男女大学生在“历史学”、“农学”和“医学”学科的比例差异已趋于平衡,但在“文学”、“理学”和“工学”学科的比例差异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人际信任量表",考察了福建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现状。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独生/非独生、父母职业、家庭所在地、年级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总分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的大学生在普遍信任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家庭所在地、独生/非独生、性别、年级大学生在特殊信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4)大学生人际信任受内部因素(性别)、外部因素(家庭、学校)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大学生未来目标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调查样本来自全国31个省(市、区)175所普通本、专科院校的45559名2007级学生。数据统计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未来目标按重要性程度排在前三位的项目分别是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拥有良好的人际网络和享有优质的精神生活;性别与各项未来目标皆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男生期望追求事业成功,女生则更期望家庭幸福;男女学生在各项未来目标选择上均存在着显著差异。从研究结果分析可知,大学生未来目标的性别差异具有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这种差异将影响学生实现未来目标所付出的努力,由此可能影响不同性别大学生未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运用《社会支持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两个量表对56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某师范学院在校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现状及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在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求助应对方式上存在性别差异,不同性别大学生在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不同维度上存在不同相关。由此得出结论,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在不同性别上具有不同特点,且两者的相互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根据社会认知的职业生涯理论,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运用路径分析手段考察了三种不同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基本上验证了SCCT的理论框架,即大学生的性别、年龄以及父母的教育程度与社会地位所构成的家庭条件形成其学习经验,学习经验则塑造着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对职业选择结果的预期,这二者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目标进而影响他们的职业生涯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自主能力现状,对454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借助统计软件SPSS 24.0和Mplus 7.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呈中等偏上.不同年级、专业、性别、爱好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的学校层次、地区、户籍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构成自主学习的4个维度中,学习策略和自我效能感在智慧学习环境感知、利用和学习效果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旨在探索心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采用调查问卷、个案观察和访谈等方法对兰州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的大学生对心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是有差异的;(2)不同性剐、年级和专业的大学生对心理教育的需求是有差异的;(3)心理教育对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的影响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将"能力"作为文化适应的一个研究范畴,与"态度"、"策略"、"模式"一同构成教育人类学文化适应研究的四维研究路向。通过问卷调查,运用教育统计方法,结合民族学/人类学文化适应理论进行研究,认为学校、生源地、性别、专业、年级、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其中学校和民族分别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最显著和最不明显的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未呈现出随年级的增加而随之提高的趋势;民族院校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普遍低于其他高校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与学校生活满意度正性相关。  相似文献   

17.
康玮 《考试周刊》2011,(38):188-188
本文通过调查湖北省部分高校学生的BMI和生活方式,研究分析了湖北省高校大学生BMI的总体水平和性别、年级分布,以及湖北省大学生生活方式对BMI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对2007年至2018年间40项采用人格五因素的量表简版(NEO-FFI)测量中国大学生人格的研究进行横断历史元分析,考察我国大学生(被试为39948人)的人格各个维度水平在这十年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人格各个维度水平呈下降趋势,但是差异不显著;(2)男女大学生的人格各个维度水平也呈下降趋势,其中宜人性、外向性、开放性和神经质的下降趋势差异不显著,尽责性的下降趋势达到显著。结论:(1)从2007年至2018年,我国大学生的人格各个维度呈下降趋势;(2)从2007年至2018年,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神经质、宜人性、外向性和开放性呈下降趋势;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尽责性随着年代的推移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研究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方式,对于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纠正消极应对方式,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策略有实际指导意义。从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年级大学生面对应激事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的差异检验显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搞一刀切,应根据性别、民族和年龄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国内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并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和特点更进一步地研究,同时又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做了初步探究。得出以下结果: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差异,不同专业、性别和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