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农村女性"民转刑"案件进行了转场的人类学研究实践方式,从监狱收集案件,转场至案件发生地,再转场至最终的田野点。认为田野调查的选点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研究者不断尝试和反思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刑事案件与民事案件在案件性质、诉讼程序、适用法律和法律后果等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民、刑案件混淆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仅造成了司法程序上的混乱。而且还关系到行为人有罪与否的界定,所以更应慎重对待、分清界限。  相似文献   

3.
“先刑后民”即先刑事后民事的原则,该原则是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处理刑民交叉案件时所遵循的一个原则。先刑后民原则在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方面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公民个人的合法民事权利,而且由于法律规定的不明确以及个别司法人员的主观原因,导致该原则被滥用甚至被恶意利用,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严重的损害。先刑后民原则实际上是公权优先的体现,笔者认为,在现代法治国家,应树立公权与私权并重的理念,国家行使公权力不能以牺牲个人权利为代价,先刑后民原则应予以废除。  相似文献   

4.
从刑事和民事两种诉讼证据制度区别的角度,论证刑民交叉案件刑事部分事实与民事部分事实是可以做出不一致的认定。  相似文献   

5.
我国司法在处理涉嫌交通肇事犯罪案件时实行先刑后民原则,导致有时不能及时给受害人以救济。对这类案件实行先民后刑原则则大有裨益。该制度不仅在法理上有依据,而且在操作层面也是可行的,这将使受害人的民事权益得到及时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换锁出租他人不动产行为是否构成刑法上的犯罪行为,理论上存在争议.通过对司法实践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确定此类民刑交织案件的分析逻辑.结合法益保护以及社会危害性理论,对换锁占屋以及冒名出租两个阶段的行为进行全面考察后,上述行为不宜仅被认定为民法上的不当得利,应构成刑法上的盗窃罪.  相似文献   

7.
公权力为不正当目的的使用是一种污染源头的恶,它会直接破坏政府治理的正当根基,动摇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侦查机关以侦查为名插手经济纠纷即是这种不合目的性公权力行为的典型表现,而其中的重灾区就是民刑交叉案件.由于侦查权力的不受制约,民事纠纷当事人利用刑事侦查解决民事纠纷十分便利,另一方面侦查行为的相对人则救济无门.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要取消"先刑后民"的司法解释,确立民刑交叉案件的多种调处机制;其次,建立司法审查机构,在诉讼轨道内确立对侦查权的有效监督机制;最后,要在制度上给予检察机关对侦查的控制和监督的动力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按我国法律规定,旅行社挂靠经营中挂靠社针对游客产生的民事责任,被挂靠社应承担连带责任.挂靠社涉嫌刑事犯罪时,被挂靠社往往利用"先刑后民"这一司法审判惯例规避自己的民事责任,受害者无法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也无法另行起诉,单一的刑事追缴和退赔在受害人众多的案件中无法真正实现权利救济.此类案件应当坚持"民刑并行"处理机制,并以...  相似文献   

9.
“太平绅士”被译为“和平公证人”或者“治安法官”,是英国的基层法官,在治安法院中主要是审理轻微的民刑案件,在英国司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借鉴太平绅士制度并将之同我国民族地区的司法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一套公正、高效、权威的诉前合议庭制度,以维护民族地区的公平正义和司法权威,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和社会和谐法治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三次审议稿第960条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同时《民法总则》第187条为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竞合时的处理确立了"互不影响"原则。然而,民刑交错中的精神损害与普通民事侵权造成的精神损害在事实基础、法律功能和法律后果上存在诸多差异,民事领域的相关规定不能直接适用于民刑交错领域,因此民刑交错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细节问题,尤其是主体、受保护权益、行为、严重性等问题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受案范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比较美国、欧盟和WTO关于反倾销司法审查受案范围的规定后可以发现,我国有进一步完善反倾销司法审查受案范围的必要。根据行政行为成熟原则,我国可将不立案决定、否定性初裁决定、中止调查或终止调查等行为纳入受案范围,而将立案决定、临时反倾销措施等中间的不成熟行政行为不列入受案范围。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改革与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主要症结在于过于追求个案的绝对公正,忽视了民事诉讼的程序利益,导致再审程序的任意性太大.为维护法律裁判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民事权益,使民事再审程序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纠错和补救程序,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改革应着眼于对其进行规范和限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轻伤害案件是多发性案件,亦是困扰司法机关执法质量的案件,其中多数以调解的方式结案,实际上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司法解释精神,亦不利于维护法律尊严,更容易导致司法腐败.法律应对此案件的诉讼程序予以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14.
刑事案件撤销导致刑事诉讼程序终结,可能使被害人追诉请求落空,导致被害人"二次被害"。从被害人视角看我国刑事案件撤销制度,它完全就是一个由侦查机关按照行政程序作出刑事决定的过程,既剥夺了被害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又限制了被害人获得救济权,有悖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因此,应当借鉴域外先进做法,按照正当法律程序的要求进行改革,加强撤案过程中被害人的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15.
刑事错案在整个司法进程中均可能发生,但审判阶段发生的刑事错案危害最大。通过刑事错案防范机制来避免具体的错案理当是可行的。以案件在法院审理阶段的进程为对象,通过审理前阶段的严格审查受理案件和适时召开庭前会议,审理中阶段的严格贯彻执行法定证明标准,强化证据审查、逐步扩大证人、鉴定人出庭的适用范围以及通过庭审旁听、直播等监督审理,审理后开展案件评查和审务督查、判决书上网和加强审判管理机制等措施,对其中可能产生的错案因素进行梳理和探讨,以避免刑事错案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清代东南诸省在开禁后与海外世界的接触逐渐增多,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东南督抚因担任海疆守土重任并兼管海关等事,事巨权重。乾隆后期一系列东南督抚腐败案件的连接出现,其反映的不仅是吏治问题,也涉及社会经济制度和环境等问题。督抚贪腐所得及其投资意向乃至消费习惯等都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土地争议的剧增,表明土地问题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而土地争议的复杂性、交织性把土地争议民事行政交叉案件的审判研究问题摆到了我们面前。解决好这个难题,对我国土地争议的解决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将通过对土地争议民事行政交叉案件的审判现状的分析研究,探讨我国土地争议行政民事交叉案件的审判问题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高考加分政策使得少数人获得特权,同时政策保障不力滋生出许多高考中的腐败现象,有违教育公平的原则和法律规定。本文通过对高考招生的政策解读以及选取若干近期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我国现行高考加分政策的缺陷。并指出,只有完善该政策中不合理部分,铲除催生高考招生中的腐败因素,方可确立良性有效的竞争环境,也从一定意义上维护高考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9.
由于人们认识能力与司法能力的局限性,刑事错案的发生已成为世界性难题。通过对美国刑事错案救济制度介绍与分析.不难发现美国刑事错案救济制度有其先进之处,值得借鉴与吸收,这将对我国刑事错案救济制度的建构带器启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公案故事的描写,拓展了传统公案小说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小说公案素材的选择,重在描写审案过程、现实主义的笔法和避实就虚、详略互证的写法,突破了公案小说的传统技巧和审美追求,使传统侠义公案小说摆脱了侠义性,更加贴近社会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