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为伊朗民族电影旗手的阿巴斯电影显现出虚构与真实、故事与纪录迷一般的纠缠,使用“自我反映手法”捕捉当下生活体现了他对此在人生的完整关照,也体现了他对人生之真相的哲学思考,人生的存在在阿巴斯的那儿成为电影的实体,透过影像和故事,从阿巴斯电影中折射出来的是他关注人生的悲悯的人道眼光和宽广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2.
"幻象的死亡"和"真正的死亡"--论海子的死亡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子的哲学形成于对老庄哲学的反叛和突围.一方面,它体现为"道家暴力",认为万物的生存受"元素的秘密"控制,生存过程即是死亡过程,特别是天才诗人们命运注定英年早逝.另一方面,它也相信"道"的对立转化、死亡再生的功能,通过有目的的死亡,能够加速再生的到来,海子的大部分诗篇特别是<太阳·七部书>探讨的就是这个命题.但海子反对"幻想"和"幻象"的诗歌,他认为这些都没有触及人生的真理和真相,忽略生命存在的本身.虽然海子的死亡哲学的终极目的也是追求人的不死与不朽,但它强求真实的"死亡再生",就会让他为追求真实而从"幻象的死亡"走向"真正的死亡".  相似文献   

3.
<老人与海>握造了"重压下保持优雅风度"的老渔夫桑地亚哥的形象,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应该具有担当与责任,而此文主要是从他的作品<老人与海>去探究他的男人哲学,并与当下各种男性阳刚的流失与责任心的缺失和对自我责任与自我性别定位不当等现象进行揭露与批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西方的两住文学家加缪和贝娄对人之自我的寻找这一现代著名命题都进行了精深的描述和思考。加缪以形而上的体验确认人之自我与世界、与他者之间存在“荒诞的墙”,故强调坚持自我,承认并坚守人生自我的限度,可以说悲剧性地触及了人生存在的真实底线;贝娄则在社会文化层面注意到人之自我总会不期而遇他者的介入,寻找自我这一行动在精神上常常会演变成对他者的寻求,从而树立起某种超越自我的终极性追求。二者相参照,呈现出人生存在的复杂处境。  相似文献   

5.
加缪在其哲学中展现的线索是:从荒谬到反抗,从个体的反抗到集体的反抗,又从反抗到节制;而他展现的思想则是一种平衡:生活是荒谬与反抗的平衡,荒谬是对立与比较的平衡,反抗则是肯定自己权利与否定他人越权的平衡。加缪在其哲学和相关文学作品中处处体现着古希腊式的平衡与节制的思想。所以可以说荒谬是加缪哲学的主线,而平衡是与其一直相对应的潜台词。  相似文献   

6.
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紧紧扣住"荒谬"主题,以"我"(莫尔索)的感受和遭遇,向我们淡淡地描写出人与世界的脱离.对<局外人>的哲学解读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一是人与社会的对立,只有对立才有分离,而分离才是荒谬感产生的前提;其次是"局外人"的荒谬与死亡意识,"死亡"是加缪以及许多存在主义哲学家关注的问题之一,对"死亡意识"的理解贯穿着加缪的荒谬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7.
写出人生的血和肉来--鲁迅关于文艺真实性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文艺真实论是以哲学认识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真实论,他对文艺与现实,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真实性与理想性的关系,进行了辩证的分析.他那"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写出它的血和肉来”的文学观念,是救治当下各种文艺创作流弊的药石,是20世纪最宝贵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8.
“我的心灵啊!请不必渴望生命之不朽,但求竭尽此生,于愿足矣!”古希腊诗人品达的这首诗,足以诠释加缪积极的人生哲学。本文内容有二。其一,探讨加缪死亡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加缪以哲人般的清醒以及文学家的敏感气质而语人生;对生活回答“是”,对未来回答“不”!加缪思考的重心与哲学的核心并不在于确认了“荒诞”这个事实或得出这个已知数,而是以此为出发点,寻求某种协调一致和有意义的哲学立场与行为准则:即从荒诞出发,超越荒诞,起身反叛,反叛的同时伴随着自由和激情。反叛在两个层面上进行,一是形而上的反叛;二是进行历史的反叛。在反叛的基础上,加缪开始了自我拯救——光芒四射的地中海思想。其二,讨论加缪之哲学如何实践的问题,即向死而生,超越死亡。  相似文献   

9.
赵青 《考试周刊》2008,(6):134-135
<窗>一文是选自钱钟书先生<写在人生边上>一书中的一篇散文,本文欲从<窗>这一篇小散文中去窥视钱先生之大人生.本文认为:钱先生的人生是边缘化的,他远离名利场,以自己的方式过自己真性情的生活,导致这种人生状态的是他对人生的态度,人生态度决定人生状态,而<窗>一文恰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钱先生人生态度的窗口,从这一窗口我们约略能知道成就钱先生边缘人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从影片<托斯卡纳艳阳下>女主角实现自我,实现内心独立人格的行动上折射出美国的自由主义女性思想--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探寻,追求内心真实的自我,生活中永远洋溢着美好的希望.  相似文献   

11.
冯至的记行长诗《北游》不仅呈现了诗人北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而且发出了诗人因不甘沉沦,执着追求而导致灵魂裂变时沉闷的声音。诗作中关于人生无路的悲哀,个体存在的孤独,生与死的秘密等问题的探索,表明此时的冯至已具备了探索现代性的初步自觉。该文试图对《北游》的现代性作出解读,并试图从昨日的沉淀、现实的赐予、外来的养分三方面对这种现代性的产生作出阐释。文章认为,正是冯至对现代性的这种自觉,为他30年代留学德国时亲近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诗人里尔克等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更为他40年代《十四行集》的成功面世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对现代经济现象研究的真正成果是经济哲学,其对社会科学的影响在于其以经济现象分析为基础的一般社会历史理论。马克思之诉诸政治经济学是与“解剖”市民社会的必要性联系在一起的,并以此在哲学上根本展开他的一般社会历史理论,这是马克思之“介入”经济学的原则高度。马克思的入手之处在于澄清国民经济学的前提,即异化劳动,从而以此划定了其哲学批判的界限。这对研究当代经济现象和社会生活仍具有必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庄子的人生哲学建立在庄子“道”的自然观的基础之上,透过《庄子》一书,可以看到庄子毕生孜孜以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对生命的深切关注,对自由的热切探求,是那个时代“不自由,毋宁死”的强音,庄子哲学是庄子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我们能从庄子人生哲学的基础本体论、庄子对其人生理想的上下求索的分析中,体悟他那对人与人生的关注,对幸福自由的追求,以及庄子所留给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提倡以艺术的方式优游人生,他的人生哲学沾染着浓厚的闲适享乐的色彩。看似以闲适享乐为主调的林氏的快乐人生哲学,其实是有着深沉的文化内涵的:它以浓淡适宜的关于人生的悲剧意识为其人生画面的底色;用智者独具的达观的人生态度来乐处人生;对人生的目的不作漂渺的幻梦或形而上的追问,而以生活本身为人生之目的;闲适享乐地优游人生是他艺术地应对人生的方式,是其人生哲学最显层的形态。  相似文献   

15.
王船山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探询真实的存在,这种探询要求着批判哲学的识度,也即在主体知行活动的视域内探究存在。通过从有无到隐显的哲学视域转换,船山哲学的批判识度得以确立。回归真实的存在,在船山哲学中,不是回归形而上学的绝对本源,而是回归现实的生活世界,后者具体化为隐显之间的沟通,也就是在每一个当前自觉地承担以隐性的方式存在着的世界视域总体。  相似文献   

16.
老子的人生哲学是以其自然人性论为基础的,老子哲学的立论宗旨是出于人学目的的终权关怀。老子着重在自然中寻找人的存在的根据,其立论的最根本动因乃是对人的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的鸿沟所进行的广泛考察和深入思考,并以自然之性作为人的存在的终权依据和价值归依。通过对自然之性的异化与回归纳深刻分析,老子哲学提出圣人人格建构的人生修养旨趣,对传统中国人的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路遥小说创作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路遥的小说创作中,现实激情与理性智慧之间两极共构的张力和平衡是其小说创作审美心理机制的核心所在.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路遥把文学创作、生命体验和人生哲学三元并立的意义单元经审美心理机制转换为三位一体的神奇遇合,从而使其外在社会行为和内在心灵活动在文学创作中既表现出高度和谐的平衡,又产生出与众不同的张力即一方面个体生命体验在文学创作中的投入程度和对人生哲学(信仰)的终极追求是成正比的,生命投入越大、体验越真、对人生哲学(信仰)所关涉的伦理道德即对善的要求就越能可靠地获得,从而越能获得美感上的人性共鸣;另一方面,在现实人生中充分体验浪漫情怀,在文学创作中却表现出一种冷静超脱;在现实生活的心灵世界里,他是一位诗人,而在文学创作的人生实践中,却是一位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路遥的悲剧是其个体自然生命的悲剧,却是作家个体精神生命一次真正的凯旋.  相似文献   

18.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的戏剧表演观从其理性主义的哲学、美学思想出发,提出演员在表演时应冷静理智地将事先塑造好的“理想的范本”扮演出来,使观众信以为真。演员塑造的“理想的范本”高于自然和诗人所塑造的“范本”,它虽然是推理、想象出来的虚构形象,却符合人物和现实生活的内在逻辑。优秀的演员在表演之前已经塑造出这样一个“范本”,然后在表演中不动感情地扮演这一“范本”。但理性主义戏剧表演观强调艺术的模仿性而忽视情感体验性,唯物却缺乏辩证。  相似文献   

19.
冯道的人生之道是儒释道三种思想的有机结合,儒家的入世济民思想是其人生之道的主干,佛教和道教思想是其人生之道的基础。佛教的禅定训练、随缘渡众的主张令冯道身心健康、智慧出众、以救民为己任。道教的乐观通达和圆融使冯道对人生世事持乐观的态度,以高超的应世技巧,与时变化,保身救民。正是依靠人生之道的支持,冯道才能在乱世长为将相,既保持自己的道德纯洁,又能以各种方式救济民众,保存文化。  相似文献   

20.
在哈贝马斯的理性类型学中传统理性观是一种追求普遍性、必然性和永恒性的理性,它的范式缺陷是远离生活世界,脱离人的言行和具体的社会生活,属于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理性。哈贝马斯对此理性观的批判建立在他的回归生活世界的范式转换之上。回归生活世界是他的哲学范式的"源头活水"和对传统理性观批判的范式尺度。然而,若与马克思的回归社会现实相比较,哈贝马斯的回归却是一种普遍语用学的回归,他的交往理性的根须并没有扎进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土壤之中。他的"范式自觉"帮助他在语言哲学主体间性的范式轨道上推进了理性,但他的范式的形式主义停留使他的理性重建仍然属于马克思所批判的观念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