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经历两个阶段.到元末明初时期部分诺苏家支取代土司成为新生贵族统治者“黑彝”.凉山家谱显示部分“黑彝”与部分“白彝”同宗同祖,从家谱来推算等级分化年代约在元末明初年间.同时,不是黑彝下降为白彝,而是部分“诺苏”家支上升为新生贵族.  相似文献   

2.
禄劝彝族家支的“族称”是区别彝族血缘关系的称谓,他由原始社会演变而来.并带有原始氏族社会的某些痕迹.新中国成立以前,彝族社会里没有政权组织,家支在族员中起到了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纽带作用,履行政权职能.由于彝族人口的不断发展,家支也在不断分化.本文主要介绍禄劝彝族诸多家支的族称及分支的程序,并结合现在的某些地名,作一些历史性的捕捉,供对彝族历史有兴趣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家支是彝族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彝族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组织.一个家支有其发展的历史,通过家支的迁徙、祭祀、盟誓等家支活动来完善家支的自我管理.一个家支的发展其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4.
彝族家支家谱的教育和学习,是一种家庭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教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教育习俗。现代学校教育要重视各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习俗及内容,并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为社会塑造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民族地区的社会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5.
甘孜彝族习惯法发源于原始社会,形成于奴隶社会,其发展历程是追求明与进步的彝族先民逐步将他们积累起来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断升华的结果。进入奴隶社会后,在习惯法中被黑彝奴隶主增添了一些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甘孜彝族在解放前通用习惯法。解放后习惯法在处理彝族民间纠纷和调整人际关系中对社会主义法律还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需要予以适当的节制与引导。  相似文献   

6.
《支格阿龙》作为彝族传统文学中的优秀之作,广泛流传于彝区。从滇、黔、川三省彝族有关支格阿龙事迹的文本展示看,四川和云南的相当简略,主要表现在射日月和整治毒蛇等自然灾害方面。而在贵州彝区流传的文本,则以大量的篇幅记载了支格阿龙在统治者的领导下,消灭敌对势力,整治社会秩序的行为和过程。三省彝区的《支格阿龙》文本,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川、滇操北部方言的彝族中,主要表现为与大自然的斗争,贵州彝区则表现为与社会势力的斗争。  相似文献   

7.
毕摩文化与彝族教育关系初探——兼谈彝族教育发展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其早期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进入阶级社会后,彝族社会主要靠家支来维系。各个家支为了生存,就必须重视教育。毕摩作为彝族传统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便常常被家支头人请去做教师,并成为头人的幕僚。因此,家支教育中浸透了毕摩文化,而毕摩文化也对家支统治及森严的等级制起到了维护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家支教育不存在了,但毕摩文化对彝族教育发展的消极影响还远未消除  相似文献   

8.
彝族家支制度是一项极具民族特色的管理制度,从古至今对彝族地区的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彝族腹心地美姑县的研究,分析了彝族家支制度对当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进而提出要通过加强政策法规的宣传、培育新型“德古”人才、正确引导教育家支中的不法分子、尊重群众真实意愿开展选举以及发挥家支制度的社会功能等措施来完善彝族家支制度对基层公共事业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支格阿鲁是彝族全民认可的祖先神灵。本文就彝区各地流传的支格阿鲁与汉文史志所载"哀牢"、"烛龙"、"九隆"、"哀牢布"等有关问题进行探讨。经考证古"哀牢"即今之"阿鲁",其名称后多有演变。"濮莫"义为"白(蛮)女"。古哀牢地之"哀牢布"与亚洲棉起源有关,汉史所载棉花"娑罗"读音唯一保留在彝语支语言里。支格阿鲁文化是彝族社会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  相似文献   

10.
家支文化在历史上对凉山彝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多元文化时期,家支文化在与周边强势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与碰撞中发生了嬗变。对其进行重构研究,不仅关系到家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同时也是推动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导致拉库起义暴发的根本原因是黑彝奴隶主对白彝奴隶的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引起的,这次起义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给予黑彝奴隶主有力的打击。但是由于延续几千年的奴隶制根深蒂固,敌我双方力量悬殊,拉库起义终归失败。拉库起义起到了推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进步作用。甘孜彝族积极参加了拉库起义,为拉库起义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四川彝区传统的纠纷解决机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而为当地居民所接受,表面上,其权威性来源于德古、苏易个人的魅力和权威以及纠纷解决的过程和技术,但彝族家支共同体分享的伦理道德观、宗教信仰等社区价值以及共同的经济生活是其深层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3.
凉山彝族地区在1956年民主改革后,从奴隶社会过渡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政治、经济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凉山彝族习惯法对凉山彝族现实社会生活仍存诸多影响。1956年民主改革前的凉山彝族习惯法与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等级制度、家支紧密相连,严格维护着等级秩序、奴隶主的财产权利及家支组织,体现出自身鲜明的特点。对民主改革前的凉山彝族习惯法有所认知,一方面可以了解现今少数民族群体内部关系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基础,积极去保留符合时代需求、有利于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习惯法;另一方面又可以为国家法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进行有益地变通提供参考,从而实现国家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彝族传统人伦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涉及到家庭、社会、民族关系以及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等多方面。彝族道德要在构建彝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彝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特别是要发扬广大彝族传统人伦思想中的和谐伦理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5.
浅析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彝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其发展轨迹经历了古代教育、近代家支教育和现代教育.但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仍不容乐观,彝区学校教育的目标应结合当地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在凉山彝区历史上的纠纷解决中,德古是最重要的民间权威,他精通彝族习惯法,对凉山彝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政权建设在凉山彝区设立,人民法院是解决纠纷的国家权威,在某些领域与德古形成竞争关系.凉山州法院通过聘任德古担任调解员、陪审员,实现了人民法院与德古的良性互动,也实现了国家法与彝族习惯法的良性互动,为凉山彝区的纠纷解决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在凉山彝区历史上的纠纷解决中,德古是最重要的民间权威,他精通彝族习惯法,对凉山彝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政权建设在凉山彝区设立,人民法院是解决纠纷的国家权威,在某些领域与德古形成竞争关系.凉山州法院通过聘任德古担任调解员、陪审员,实现了人民法院与德古的良性互动,也实现了国家法与彝族习惯法的良性互动,为凉山彝区的纠纷解决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彝族古代社会非常重视伦理道德对于人及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把天地作为伦理道德的根本,把伦理道德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据。彝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包括亲族道德、政治道德、职业道德、生活道德、人生不同成长阶段道德等内容较全面的道德规范体系。其伦理道德是以维护家支等群体利益为基本价值取向,把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结合为一体,强调道德的特殊性。总体上,彝族古代社会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是以追求道德的人为理想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的彝族刺绣,是彝族先民聪明智慧和精湛技艺的结晶,它以图案和符号表现了彝族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是对彝族文化的一种文化表述。如今色彩艳丽的彝族刺绣不仅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喜爱,近年来作为旅游商品出售的彝绣产品也吸引游客的目光,增加了楚雄的旅游收入。作为楚雄热门景点的彝人古镇,已经发展了"彝家公社"、"彝绣大观园"等四家刺绣专营店,加上市内大大小小的民族服饰刺绣专营店,在楚雄刺绣专营店已经发展到十几家,品种多达上千种,楚雄彝绣产业发展速度,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甘孜彝族与凉山彝族之间保持着脉络清晰的家支谱系,有骨肉相连的亲戚关系。他们共同使用一种语言方字,即彝语、彝文。甘孜彝族与凉山彝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基本相同,他们之间有密切而广泛的联系,有深厚的民族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