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公共治理理念为基础,结合公共治理在网络化时代的转型,指出网络媒体在公共治理中的政治考量,主要表现在网络媒体的公共价值目标取向、网络媒体技术引发公共治理的数字化革命以及网络媒体对公民政治选择的影响力,并由此探讨公共治理创新中推进公民网络参与的路径,提出主要的策略建议即培育成熟的网络参与主体、建立防止网络参与"数字鸿沟"的机制、加强公民网络参与的法制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2.
常江 《新闻界》2013,(14):13-19
<正>或因嫌疑人、受害人的身份敏感,或因作案手段特殊,一些案件在被媒体报道后撩拨了公众的神经,成为了公共事件,引起热议。从张金柱案,到药家鑫案、李天一案、周克华案,我们都能看到在司法进程之中,媒体报道与舆论压力的影子。这之中,有公民对公共事件的强烈的参与热情,有案件侦破速度与媒体的报道、公众的知情欲望的不同步,有公众对公权的不信任,也有媒体在法庭之外对嫌疑人道德意味浓厚的"审判"。  相似文献   

3.
王军 《网络传播》2008,(3):14-15
2007年12月3目被媒体称为“网络短信著作权第一案”——“傅战备状告搜狐侵犯短信著作权案”,处于弱势地位的短信写手傅战备告赢了国内较大的门户网站:搜狐互联网公司,并获赔10万元。这不仅彰显出公民著作权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4.
传媒促进公民参与、形成管理的公共领域,是构建我国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传媒呈现出参与公民的议题表达、参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推动政府部门和公民合作三种形式促进公民参与的实践状态。推进公民参与,我国传媒需要开展公共新闻运动、促进社区媒体建设以及建构社交媒体理性的公共领域建设。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及3G手机的普及,以微博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正在改变着中国的传媒生态。社会化媒体在公民的政治参与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社会化媒体凭借其技术特性正在提升着普通人的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与潜在能力,但是对于公共领域的构建而言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公民新闻"又称为公共新闻、参与新闻、民主新闻,它是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行为."公民新闻"中的"公民"是特指以往没有充分机会参与媒体专业运作的普通人.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战略层面,2020年9月《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传播";"全员媒体"的交互属性让网络成为一个开放的话语空间,并为公民的话语表达赋权。将"全员媒体"与公民话语表达关联起来,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建构的"合法性"作为分析两者关系的切入点,指出"全员媒体"表征了带有合法化特性的公共领域,这为公民的理性网络话语表达奠定了现实依据和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8.
何志武  吴瑶 《新闻界》2014,(3):24-29
现有的关于电视公共论坛的研究将电视公共论坛的搭建描述为一个促进公民参与公共政治,政府公开政务信息,为两者牵线搭桥,达成政治协商的良好平台。而依据媒介批判理论,电视媒体理性思维的缺失和混乱、隐形的门槛以及"象征性暴力"让其并不具备"公共论坛"所必需的三大特性:理性、开放性、平等性。电视媒体公共论坛的构建只能沦为"乌托邦"式的虚幻愿景。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受众踊跃参与媒体发起的各种讨论。人们借助媒体搭建的社会公共话语平台,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纷纷在大众传媒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经常参与媒体讨论、发表看法的都是怎样的一群人?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参与节目、发表看法?他们对媒体搭建的社会公共话语平台有什么期待?  相似文献   

10.
一 随着新媒体传播技术的进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普通公民参与新闻制作与传播的渠道变得日渐多元、快捷.实际上,在2007年"史上最牛钉子户"、"虐猫事件"、"厦门PX"等公共事件中,大量的第一手信息,都是由"公民记者"借助于互联网发布的.  相似文献   

11.
冯敏 《声屏世界》2009,(4):13-14
公共决策关乎国计民生,非传统媒体为民意表达提供平台,两者交合点是公民的有效参与。信息公开、渠道通畅才能体现民主,决策科学。新闻媒介传播在传播中坚守新闻价值、坚持公众利益不失为一种降低决策风险的做法。编发以下两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最近,媒体持续报道了"王帅案"、"吴保全案"、"邓永固案"等多起群众网上发帖、批评国家机关及国家工作人员违法、滥权,被司法机关以诽谤治罪进行追诉的案例.之前,已有媒体披露了"稷山文案"、"彭水诗案"、"朱文娜案"(又称"西丰警察抓记者案")以及引发该案的"赵俊萍短信诽谤案"等多例"诽官案",媒体未公开披露的类似案件还有很多.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三大治理理论——参与治理、自主治理和合作治理①中,参与治理以其鲜明的民主行政理想,"成了政治学和行政学最倾心倡导和推荐的治理途径"[1]。公共图书馆参与治理是在国际"新公共管理运动"持续发展、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反映了图书馆人希望通过参与式民主,实现事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愿望。然而,从治理哲学的角度看,治理结构不合理、治理环境不佳、公民社会发育不成熟等一系列问题,使参与治理难以独立担当中国公共图书馆治理模式转变的历史重任。有关参与治理中的民主行政理想,需要在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三元格局逐渐成熟的基础上,结合自主治理、合作治理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我们正逐渐进入风险社会.新兴媒体为公众参与风险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公众参与的风险传播,使得公民通过"自媒体"渠道参与风险信息的生产、传播过程,在再现风险、定义风险、监测风险、沟通风险甚至是扩散风险方面发出自己的声音.公民得以亲身参与风险的定义过程和决策过程,这将促使社会对风险的界定和决策上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确立、民主政治的发展、多元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使得国家和社会分立结构逐渐确立,一个存在于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公共领域正完成自身的建构。本文基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结合中国30多年舆论监督的探索与实践,对媒体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功能和责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谢芬 《新闻传播》2023,(5):25-27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公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诸如短视频、长图、直播等新型表现方式,直接提升了公民参与各类社会事务的能力,毋庸置疑社交媒体为公民进行社会参与带来了诸多方便,但不可忽视的另一事实是公民在社交媒体上社会参与程度并不深,存在较多棘手问题。笔者以孟晚舟事件为例,发现社交媒体时代公民社会参与深度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社会参与间歇化、社会参与重心偏离、社会参与目的不纯。社会参与不仅是社会治理的关键部分,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主要方法,社会参与水平已经成为检验社会发展活力的核心指数,因此充分发扬社交媒体的优势,提升公民社会参与的深度,是当下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手机等随身移动设备的出现,为报纸提供了一个全时陪伴读者的媒介渠道。甘尼特集团移动战略和运营部主任MattJones说:"手机并不局限于提供铃声下载和短信服务。它还是报纸向  相似文献   

18.
微博的兴起和流行,再次证明了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些平台参与到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公民有了更多空间和渠道去表达意见、发布信息。伴随媒介环境的转变,每个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加入了信息传播的过程,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隐私与公共分享理念的冲突,虚假信息损害名誉权等,如何在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中更有效地实现对人格权的保护?新的媒介环境下,人格权在网络传播受侵害案又呈现出哪些新特点?目前微博上对于保护人格权的措施如何?我们作为这场变革中的一员,又应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十年前,西方学者将大多注意力投放在"政治冷漠"(disengagement;civicapathy)这个议题上,尤其年轻人(youth)被视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群体。但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媒介平台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表达意见的渠道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也随之增长。在新的媒体环境下,西方的大多学者开始重新诠释和思考"公民参与"(civic engagement/participation)一词,本文对近几年西方公民参与研究的主要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具体从参与主体、参与对象以及参与行动三个方面来解读公民参与的"新政治观"。  相似文献   

20.
"第三代传播权"理论与实践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欣  丁苗苗 《当代传播》2011,(3):24-26,29
本文针对网络媒介扩张了公民参与公共传播的可行渠道,但同时又陷入信息混沌这一现状,认为西方学者的"倾听"伦理与"被理解权"概念作为对公民传播权新的诠释,即"第三代传播权"的提出,对网络传播的发展方向有着重大启示意义.本文阐述了"第三代传播权"提出的背景、内涵及意义,以美国公共新闻运动以及网络"选择性媒介"的兴起为例,为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