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一浮的诗学有诸多新见,他提出"六艺之教莫先于诗"说,将诗视为真善美一体.他一方面认为"诗以感为体",强调"境不自生";另一方面又认为"心能描境",认为"玄者诗之本".马一浮重视儒家诗教观,认为,"诗教主仁".他将"仁"理解为"大公",并将其理解为宇宙奉体.马一浮以内圣外王解释六艺,认为六艺是可以互为其根的,前至为圣,后至为王."礼乐并摄于诗,则诗是内圣,礼乐足外王".马一浮的诗歌美学代表厂当代对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王维有着"诗佛"之称而突出于盛唐.他有一颗追求进取的心,这在其边塞诗中表现突出.他笃信禅宗,能融铸文艺、宗教于一体,开盛唐山水田园诗之捷径.其山水田园诗,在诗语之运用方面,能极画、声、光、态,表现出诗中有画之能事;其禅味诗,脱俗且爱自然,与自然合一,因而与其山水田园诗有着较多的融通之处.  相似文献   

3.
丰子恺先生提出的"艺术心"教育思想为美术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本文主要从他的人生经历入手探索"艺术心"的发展脉络,结合美术教育现状深入思考如何将"艺术心"教育思想融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4.
黄宗羲是一位炳炳百世、熠熠万代的伟大思想家,他的诗学思想散见于平生所作的诗序、传记、碑表、墓志铭中,并与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等相关领域问题的论述纽结在一起,他的诗学思考视野开阔,于多层面、多角度的批评实践中提出了"史亡而后诗作"的"诗史"命题,该立论在三个维度上引发并深化着对传统"诗史"观念的探讨:1."诗之与史,相为表里者也";2."诗补史之阙";3."诗为史外传心之史".曲折的遗民人生经历使黄宗羲把诗看作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特殊存在,他用诗来作为思索社会的起点和记录心脉的总结,意图在矛盾纷繁的时代境域焦虑中突围.他的"诗史"思想谱系隐喻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浓郁的文化内涵--批判性精神、兼收并蓄的胸襟和经世致用的旨归,他以其"诗史"实践勾画出晚明的眉目,震响着清初的风雷.探究黄宗羲"诗史"的思想内涵及文化品格,必须把黄宗羲对"诗史"观念的论述纳入到中国古典诗学流变的整体历史进程中来考察,并结合黄氏所生活的明清鼎革易代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来作横向和纵向的审美观照,以期管窥其对传统诗论承传与创新的过渡意义.  相似文献   

5.
钱谦益的诗学思想,直接针对文坛的现实,正本清源,"建镳一代".钱谦益对诗歌的本质有明确的认识,他以"诗言志"说为依据,构建自己富于个性、同时也适应时代要求的诗学理论.他认为诗歌应该"言志"、"有物",并且"有本",应该是真情的自然流露.钱谦益对诗歌的通变规律有较为全面的论述,他指出诗歌是"天地变化与人心之精神交相击发"的产物,把"适变"视为当时诗歌创作中救衰起弊的有效手段.他甚至将诗道的隆污与世道的盛衰直接关联,并进一步把诗看作是一种广义的史.钱谦益的诗歌创作,在一定意义上实践了其诗论主张和审美理想.他的诗是他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生活现实的真实写照,是他所生活的时代富于典型性的情绪和思想的忠实记录,被人赞为"足称诗史".  相似文献   

6.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人教版教参在研讨"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时认为:"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①纵观陶渊明在晋宋易代之际的政治态度、相关文化背景及<饮酒>(其五)的内涵,笔者的看法是:此诗不足以证明陶渊明不情愿出仕.  相似文献   

7.
黄遵宪的诗人地位是人所周知的,但他的诗界革命的综合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诗界",然而,这一点却又往往是被人们所忽略.黄遵宪的大使参赞工作便于他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进行深入的研究.借鉴别国变法成功之经验,唤起民众变革现实的欲望,以"诗界革命"为突破口进行思想革命成为黄遵宪人生的主要内容.从本质上说,黄遵宪既是一位觉悟很早,自觉程度很高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师夷长以制夷"积极尝试者,还是一位兴教育、开民智的主动实施者.他的"诗界革命"几乎包涵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有的进步因子,可以看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次预演."诗界革命"以及围绕诗界革命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渠道和措施成为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阳明学派的创始人.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通过他的哲学体系建立起来的.他提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三大哲学命题,是其教育思想产生的渊源,也是其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9.
被毛泽东同志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以诗歌来宣传和实践他的教育思想,其诗在现代教育史和现代诗歌史上可谓独树一帜.陶行知诗歌的得失,对我们今天学习诗歌和以诗育人等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柏拉图"诗的法规"之内涵的分析,指出"诗的法规"对研究教育法规本性的启示.柏拉图之所以删诗,是出于教育的考虑.作为教材使用的诗在删改之后才能符合柏拉图教育城邦卫士的要求,而"诗的法规"其目的正在于保障这一要求的实现.于是,教育法规是一种保障,其本性在于确保教育以其价值取向塑造人性.  相似文献   

11.
陶澍是一位卓越的改革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一生爱好诗歌,自编有<出山草><玉堂草><江湖草><太史草><皇华草><抚吴草>等诗集六部,后编入<印心石屋诗钞>初集和<印心石屋诗钞>二集,计738首,但还不到他现存诗歌的一半.他以诗会友,留下了"苏州五老""沧浪七友"的美谈;他结社吟诗,成立了消寒诗社,经常举行"文酒之会".陶澍是清朝嘉道年间诗坛领袖,其影响甚至到达海外.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重新解释闻一多"诗言志"三义回忆、记录、怀抱.指出诗乃"止于心上"即记录,与拍拉图"诗言回忆"同一命题;诗即"誌",是诗人以记忆为源,用语言记录审美意象,使诗美摇曳生姿;诗即"志",乃"心之所之",诗人的心态是诗的内在形式.呼唤把蕴藏在人民群众生活矿藏的诗美挖掘出来,记忆诗美、记录诗美、弘扬高尚诗美,表现崇高理想,显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3.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继屈原之后的浪漫主义大诗人,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自叙说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贺知章称其为"谪仙人",后世称之为"诗仙",杜子美用"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二句诗来赞颂他的诗歌.李白少怀壮志,任侠放荡,以"济苍生,安社稷"为最高政治理想,用他的神来之笔,创作出了许多惊世骇俗之作.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一生因酒写下了数百首精妙诗篇,这些诗既表明了诗人与酒结下的非同寻常的缘分,同时还揭示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在酒的朦胧与醇香中,白居易或喜或悲或愁或叹的情绪起伏和忧伤国事虑念百姓的赤诚之心赫然映于我们眼前.对于白居易而言,酒可谓"知己",酒也是他用以讥讽豪族奢华冷酷的"武器",酒还是他诗情萌发的"催化剂".更重要的是,在酒与诗交融结合的过程中,诗人的个性美以及这些饮酒诗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哲学意蕴更令我们敬佩.  相似文献   

15.
孔子一生既平凡又伟大,这不但体现在他的个人风骨上,还体现在他以德治国的思想和对弟子品行的教育上,他将精妙绝伦的《诗》之语言,运用在各种正式及非正式场合,让执政者和民众的精神境界在对诗的感悟中有所提升。在当代教育中,可以从"德治、礼治、法治"三大方面,感受孔子的"用诗"主张,以提高自身的品行修养。  相似文献   

16.
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从"心即理"、"致良知"的理论出发提出了以"明人伦"为目标,以"顺导性情"为核心的儿童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个性差异,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对于今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仍有很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7.
演讲与诗教     
李燕杰教授在为广大演讲爱好者讲授演讲美学时,曾提出演讲的语言要诗化、美化、艺术化、哲理化。他的这种主张,不仅在他的教育与演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且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为他题词:“诗之心,国之魂,诗如其人”。臧克家为他题词:“你在上千次演讲...  相似文献   

18.
"非我赋诗诗赋我,非我饮酒酒饮我"。这句诗最能反映出这个国外街头艺人的灵魂艺术:他在路上用自己的"心"做画。看着他笔下的精灵,是不是可以与你的灵魂共鸣呢?  相似文献   

19.
阮籍《咏怀诗》中包含了大量的游仙诗,在高平陵之变前夜的现实生活中诗人痛感前途渺茫,而自己的青年时代行将逝去,因此寄意于神仙,幻想永葆青春,无忧无虑;在游仙诗发展的谱系中阮籍乃是郭璞直接的先行者。由于阮籍深知神仙世界也很渺茫,可闻而不可见,更不可入,于是他除了通过"仙心"之作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外,又通过玄言诗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后者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他的游仙诸作,这样就给后世读者留下了一个"阮旨遥深"的总体印象,他《咏怀诗》中的"仙心"反倒容易被忽略了。  相似文献   

20.
袁枚的讽喻诗集中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和对恶势力的批判与愤恨,以"真性情"将自己的切身体会写进诗里,间接反映当时社会弊端,并以特有的胆识为下层人民及妇女的悲惨境遇呼喊,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封建制度的深恶痛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