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要求,必须推进国家治理方式的创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高度认识,即依法全面推进国家治理方式创新。从国家治理方式转型的条件来看,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家治理法治模式;从国家治理方式转型的内在动力来看,管控市场经济的物欲化特征对创新实践以人为本的本质带来的影响,实现法治在国家治理创新实践中的保障价值,是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内在动力所在;从国家治理方式转型的具体内容来看,包括把握好法治建设的路径、方向,加强和完善立法工作,依法行政,等等。  相似文献   

2.
基层社会治理是整体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是人民幸福保障、和谐社会建设、法治国家战略实施等层面的重要环节。制约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的因素可以从社会治理多元主体的意识与能力、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社会治理体系机制保障等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结合习近平法治社会建设理论,从强化基层党建、完善法治体系、创新治理方式、健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以及强化人才队伍保障性建设等角度入手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坚持人民中心,切实维护人民权益,为全面推动法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惯性制度论     
一些民间行为方式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扩张、较长的时间范围内延续,并且在频率上不断重复,从而形成了惯性制度。惯性制度的形成,有其相应的原因。而它的存在,对于市民社会的建成,法治秩序的构建以及国家治理策略的转型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网络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由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转型的关键环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具体体现.网络社会治理以良法善治为宗旨,以人民主体为本质.本文透过"枫桥经验"适用及其所蕴含的人民性,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价值基准,奠定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5.
农村社会协同治理运行机制的整合创新与逻辑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社会管理体制的一种创新,协同治理的出现是农村经济与社会结构转型的必然逻辑,也是农村社会管理的必然选择。如何在村民自治的大背景下建立起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制,关键在于治理主体彼此间的行为关系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即建立起与其相适应的农村社会治理运行机制,它包括基层党组织领导机制、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衔接与互动机制、民主议事决策机制、自治组织培育机制、民主监督机制和法治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准首先是国家治理体系法治化.用法治精神来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核心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重大和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大学生作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未来主体和生力军,培养他们“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的法治思维方式将会在社会和国家范围内发生蝴蝶效应.而当代大学生的法治思维状况不容乐观,要充分发挥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协同作用以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是党的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因此,从法治的视角审视党的领导方式,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需要。改善党的领导方式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而推进法治建设对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具有促进作用。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改善党的领导方式既需要加强宏观领导,调整地方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也需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方式,以及加强间接领导,发挥党在法治建设中的监督功能。  相似文献   

8.
论基层社会自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的基层治理结构,有自治空间,但没有自治权,是单中心(集权)权威秩序,不是多中心(分权)自治秩序。基层社会自治的建构,一是自治权的法律保障,即明确社会自治权以及公民与国家之间、不同层次的自治体之间的权利内涵和边界。二是政府、社会、市场等领域的多中心公共治理主体的形构。三是重构主体社会。祛除社会对国家的依附性,自治原则才可能建立起来。从基层总体治理上看,建构基层社会治理的自治权力结构体系,具有社会利益组织化和社会秩序维系的制度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家治理源于对国家统治和国家管理的扬弃,是指掌握国家权力的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政权管理社会事务、维护社会秩序、实现阶级利益的活动,其实质是统治阶级运用公共权力调控社会群体冲突,实现其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活动。以德治国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社会治理主体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克服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问题,构建良性伦理秩序。以德治国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有必要从以德治国的实现方式、国家治理题中之义和国家治理中的以德治国向度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层面。明确农村社会的主体和对象是农村治理的基本问题,对农村社会分层结构的分析目的在于把握结构变迁中各阶层的社会需求特征,调动各阶层参与农村治理的方式和途径,使农村社会达到良治,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摆脱传统人治社会的影响,建设法治社会;使国家各方面制度科学有效运行。因此,将农村社会分层与现代乡村治理结合起来,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国内理论界和学术界围绕依法治国的概念、基本要求、意义、实现途径等不同层面展开了初步的研究,拓展了依法治国问题的研究视野。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了依法治国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了更好的加强对依法治国问题的研究,有必要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界和学术界对于依法治国问题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更好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法律与伦理之间的冲突一直是理论研究者最敏感的话题,站在伦理的角度评价法律的价值,只有设想一个秩序是"委托"另一个秩序的,才有可能从完全相同的观点把法律和道德看作是同时有效的。法律在伦理上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当法律进入道德的领域,对于那些批判则显得无辜。通过法律可以减少社会上的罪恶,可以稳定人心,可以得到伦理上的"善"和"快乐",使得法律的工具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然而多数情况下,法律与道德发生了冲突,人们更倾向于不确定论。法律在伦理上的功能分析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政治是维系社会秩序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手段,民主发展与法治完善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社会是否实现民主与法治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扩大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方式,良法之治是通往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民主发展与法治完善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儒家建构了一个德、刑、礼三位一体的治道模式。德治强调逻辑是一个上行下效的价值导向过程,奠基于生态感应论的理论预设之上;法治强调构建强制性的他律体系,逻辑上落实于"惩于已然之后"的追溯机制,其生态合理性是一种生存论上的"共生法则";礼治之运作图式乃内修其本、外齐以礼的双向互动过程,其"原生态"土壤是"礼本于自然"。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公司社会责任实践的蓬勃发展,我国《公司法》最终肯定了公司应承担社会责任并将其纳入第5条规定,这是我国立法对公司社会责任法律化的一大进步。但是第5条作为原则性条款仅仅是宣示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并未对公司社会责任作具体的界定。公司社会责任应当纳入法律的范畴,对于公司企业责任的法律化,需建立以法律为主导的公司内部治理体制和外部激励体制,同时要注重公司社会责任法律化的限制,防止法律对其的过度干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的道德治理主要不是政治价值层面的选择和历史经验层面的结论,它是化解上下分治的治理结构的"合法性难题"的现实路径,也是为缓释国家与底层社会之间冲突而重建的"互惠原则"的实际体现,从而是一种结构性趋势。与国家治理难题交织在一起,道德治理对政治发展同时具有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政府治理模式的最新转变表现为“善治”的出现。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在我国具体表现为政府权力向社会中介的分化。社会中介是政府与社会的联结纽带。社会中介的发展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土壤。政府职能转变是社会中介发展壮大的推进器。我国的社会中介行业已成为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当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能否搞好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意义重大。我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面临着价值与利益诉求多元、社会矛盾复杂多样、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公共安全事故多发和社会管理多头等挑战,为此,我们有必要构建完整的社会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化经济社会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建设动态调节和化解机制,有效化解社会风险;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虚拟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推动"多中心"社会治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在社会治理模式构建中以法治或德治的治理方式出现,本文从法律与道德的矛盾运动分析了社会治理模式的选择,并提出社会治理过程中法律公正与道德公正的冲突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0.
善治是指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上是一种合作管理。善治作为校长领导变革的价值追求,要求校长在教育实践中体现领导的法治性、道德性、民主性、责任性及有效性等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