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科技前瞻是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科技智库发挥决策服务支撑作用的重要体现。科技前瞻作为智库大规模研究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面临学科交叉性挑战、相互关联性挑战、政策实用性挑战、社会影响性挑战、创新性挑战、不确定性挑战等“六大挑战”,具有高度复杂性,亟待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研究范式,以保障高质量科技前瞻成效。文章在探讨科技前瞻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智库双螺旋法对科技前瞻的思维指导、过程指导、操作指导,形成了规范化、体系化的科技前瞻研究思路和方法,以期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This paper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the location and regional effec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 in the context of developed economies. Two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the creation of new products, agglomeration and spin-off, act to attract further innovative activity in those regions. Other regions, where R&D and related activities do not take place, are unlikely to be the locations of new-product production, and instead will tend to specialize in the production of standardized products. Both corporate and government R&D rely on pools of technical labor for technological and new-product activities; these pools of mobile workers are most attracted to large urban areas. In only some of these areas, however, does the spin-off process result in the generation of 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 The availability of local venture capital appears to be the principal influence on this variation. Government policy regar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impacts on regions by contributing to the agglomeration of R&D. Government policy also often fails to recognize that S&T policy and industrial policy have regional effects that may be long-term in nature and most detrimental to those regions whose economies are least competitive. Finally, some prioritie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innovation in a regional setting are identified.  相似文献   

3.
概括了我国制度对企业科技发展影响的主要途径有法律、法规、政策和具有强制约束的规则等,结合我国实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国制度对企业科技影响具有联系性和可操作性差的缺陷。进一步提出了通过企业会计披露制度能够促进制度与企业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和加强制度的可操作性,从而促进我国企业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China has traditionally placed tremendous importance on agricultural research. Meanwhile, in recent years,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has been increasingly highlighted in both policy agenda and the capital market. However, while terms like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low carbon, organic and green agriculture have become buzzwords in the media, few meaningful discussions have been rais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What''s more, some environmentalists stress tha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should abandon modern agriculture''s heavy reliance on science and industrialization, making the link between agricultural S&T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seem problematic. What is the truth? If S&T are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dvanc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what i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field? What factors have caus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At an online forum organiz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 Hepeng Jia, commissioned by NSR executive editor-in-chief Mu-ming Poo, asked four scientists in the field to examine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S&T in the Chinese context. Jikun Huang Agricultural economist a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Xiaofeng Luo Agricultural economist a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China Jianzhong Yan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tist a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Yulong Yin Veterinary scientist at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Agricultur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angsha, China Hepeng Jia (Chair) Science communication scholar at Cornell University, Ithaca, NY, USA  相似文献   

5.
通过选取2000—2018年间CSSCI来源的1 949篇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及其可视化技术,利用引文网络分析工具Cite Space绘制出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探测到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是学界重要议题且热度攀升态势明显,研究成果显著,但机构间的合作有待加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自2000年以来经历了蓬勃发展、平稳发展、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发展四个阶段,主要研究热点是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和问题、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前沿及发展趋势主要是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  相似文献   

6.
青年科研队伍是最具创新活力的生力军,是开展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关的主力军,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坚力量。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迫切需要加强青年科研队伍建设,切实建立有效激发青年科研人员创新创造能力、活力和动力的人才发展环境。文章在分析重大科技成果产出过程中青年科研队伍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科学院青年科技人才自主培养主干计划"青年创新促进会"的经验成效;从多措并举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支持、营造青年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制度环境,以及打造多样性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平台3个方面,提出科技自立自强时代背景下优化我国青年科研队伍发展的系统性思路,建议进一步优化推广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发展共同体建设,加快促进青年科技人才跨学科合作,实现交叉融合创新。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人才政策不断优化,已形成多层纵横联动的政策体系。科技人才教育与培养政策不断完备,使用与发展政策逐步改善,评价与激励政策更加丰富,有效保障了我国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不过,现有科技人才政策体系仍存在系统性不足、精准性不高、联动性不强,以及对青年科技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以下简称“青基人才”)支持不够等问题,无法充分满足新时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下对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的迫切需求。在新形势下,要夯实科技人才建设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未来的科技人才政策需强化自主培养、服务国家战略与聚焦产业需求,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青年科技人才政策、基础研究人才政策、战略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发展政策落地;深化科教融合,推进面向科技发展需求的科技人才教育、培养和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设,建立遵循科研活动规律的研究生教育制度;系统思考优化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政策体系,推进科技人才生活保障政策的有效实施;多部门协同推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技人才机制,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科学技术历史发展的视角,在世界范围内考察了不同历史阶段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产生和发展的特点,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和发展历程,探讨了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发展和重要作用,提出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定义、特点及3种组织形式。通过梳理近年来我国关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论述,得出:中国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由中国科学院等已有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新建设的国家实验室共同组成。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加强的几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9.
戴磊 《情报科学》2002,20(12):1254-1256,1259
加快推进具有吉林省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探索符合吉林省省情的创新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我们抓住历史发展机遇的一个重要表现和时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就是要采用“技术跨越”策略。笔者认为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能为我省的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的改革带来新思路,能为解决我省的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提供有效途径和最佳方法,能为提高我省的技术创新能为提供制度保障与技术基础,有助于提高我省的产业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以更快地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林高等院校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林高等院校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整个农业科技资源系统的运行效率。基于1993-2009年农林高等院校的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DEA指数方法对农林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的结果表明:农林高等院校技术效率平均提高了1.1个百分点,说明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呈现上升的趋势,但院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技术进步率的降低导致农林高等院校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下降了1.4个百分点;农林高等院校的规模效率值较高,反映规模更加适度。中国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等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而且配置效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11.
科技人才评价政策是科技人才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的具体举措与微观个体非理性行为的关联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以行为公共政策视角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政策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搜集2007—2021年中央层面的科技人才评价政策,从情绪认知、行为引导构建行为公共政策分析框架,重点从工具、叙事与反馈三个层面分析科研减负、评价引导、人才管理三个维度的政策目标。研究发现: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正巧妙地运用鞭子型与助推型协同的政策工具、认同强化与社会规范组合的叙事效应、政府主导的单向政策反馈来塑造科技人才的情绪认知与行为引导。但是,科技人才评价政策的政策偏好与科技人才的行为偏好存在偏差,政策工具的缺陷、叙事效应的断层与个体感知的偏差促使了“非理性行为”的发生。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体系亟待完善科研减负的选项体系、人才评审的评定标准与微观个体的情绪疏导。  相似文献   

12.
探索科技社团参与科技评价的理论机理及实现路径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完善科技评价机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厘定科技社团概念与功能的基础上,从组织逻辑、制度逻辑和行动逻辑论述了科技社团参与科技评价的独特优势,并归纳了科技社团参与科技评价的四种角色,即评价组织者、标准制定者、失信约束者及奖励举荐者。然后,系统阐释了四种角色的内涵、特征及实现基础,建构了科技社团参与科技评价的实践路径。最后提出科技社团更好地参与科技评价的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13.
魏江  郑斌 《科研管理》1996,17(2):28-34
本文从研究企业科技发展战略的影响因素入手,提出了企业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必须以对外部科技环境和企业技术能力的分析作为基础,外部科技环境是外因,企业技术能力是根本,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科技发展战略选择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分析论证了企业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必须与外部科技环境和企业技术能力相匹配.还提出了与外部科技环境和企业技术能力相协调的企业科技发展战略选择的模式.并以杭州某行业骨干企业为案例对该模式作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作为国立科研机构,如何在国家未来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文章在深刻认识科技“国家队”的责任与使命的基础上,从加强顶层计、明确发展规划、恪守使命定位、凝练科研方向、优化体制机制等方面,概述了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立足自身优势,聚焦国家需求,服务国家战略,打造专业领域的“国家队”的实践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中的锁定效应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深圳市150家企业的实地调查发现,部分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进程缓慢,企业在低碳技术创新中所面临的创新困境直接或间接地与现有技术的制约相关。可见,锁定效应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广泛存在。文章在深入分析锁定效应构成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实证调研结果,剖析锁定效应的各构成要素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并试图寻找打破技术锁定和加快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进程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6.
知识集成在企业已经得到成功的运用,取得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经引起了项目管理界的高度关注。知识集成以及组织知识集成能力已是特大型科技(工程)项目迫切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论文以特大型科技(工程)项目组织知识集成优化能力模型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刻分析了知识获取、知识转化、知识应用等特大型科技(工程)项目知识集成过程,并引入知识"场"分析其对知识共享的作用机理,以及信息技术、组织氛围、领导支持等特大型科技(工程)项目知识集成影响环境,建立了特大型科技(工程)项目组织知识集成优化能力模型。该模型对于特大型科技(工程)项目如期实施,优化工程项目的资源,提高项目管理的成功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当前有关路径依赖与锁定的研究中存在文献信息繁多、领域学科交叉复杂、发展脉络不清晰等问题。基于科学计量的可视化技术绘制科学知识图谱,探析国外人文社科领域有关路径依赖与锁定研究的发展脉络。研究发现,国外对路径依赖与锁定研究的发展脉络可归结为:①发展历程的四个阶段:政策制度-案例分析-锁定或改革-路径创造;②研究的三个热点领域:路径锁定、公司变迁、政治制度;③研究发展的三个趋势:研究层面由宏观趋向微观,研究思路从解释现象的基础研究过渡到解决问题的开发研究,研究方法由案例分析过渡到锁定模型构建。该研究系统的展示了国外路径依赖与锁定研究的全景图谱,利于研究者把握该领域的研究轨迹和选择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面临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为科技成果在经济领域的有效推广和应用.高等学校是我国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发地,担当着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源动力的重任.然而,我国当前高校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数量、质量、规模、速度和效率相对较低.结合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面临的问题,分析和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9.
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与研发机构的作用与定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国家统计局与科技部公布的数据,对于高校与研发机构的科技创新资源、产出及效率进行比较,讨论了两者研发活动的侧重点、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等问题,建议在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同时,高校和研发机构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准确定位,政府应加大对R&D、特别是基础研究的投入.  相似文献   

20.
The determinants of R&D are an important topic of innovation studies. The classical Schumpeterian hypotheses about the influence of size and market power have been complemented with the role played by industry determinants, such as demand pull,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 and appropriability, in determining R&D investments. However, R&D has always been considered as a whole, even thoug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differ in many aspects. We take advantage of a new panel database of innovative Spanish firms (PITEC) to distinguish betwee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fforts of firms. We analyze the differentiated role played by traditional R&D determinants in driv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esults show that demand pull and appropriability have a higher effect on development, while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 is more influential for research. Differences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ortant in magnitude, and robust to the use of different indicators for demand pull,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 and appropriability, and to several robustness chec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