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找规律”是新教材编入的内容,安排的是周期问题。周期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的结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的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周期问题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并且能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象无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周期问题。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咬笔头,老师皱眉头”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感受不到生活中细微的感人的事情.课外阅读面窄.不注重材料的积累.缺乏对生活的思考。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在积累材料上下功夫。根据本人教学实践.采取以下做法:  相似文献   

3.
屈恺 《考试周刊》2009,(46):55-56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学生怕作文.老师叫头疼.这是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两重两轻”的现象,主要是:1.重模仿,轻创作:2.重数量,轻质量。并且,小学生作文时常常会遇到“三难”的拦路虎:开头难、过渡难、结尾难。针对目前小学作文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我在此谈几点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们发现很多小学生的作文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语句优美,选材多样,层次清楚,主题鲜明……这似乎是件令人高兴的事,但在这种现象背后,却隐藏着一个让人忧虑的问题.即这种“水平”的作文在一定程度上是来自作文选上的“再加工”“二次创作”,被语文老师们戏称为“花开二度”。  相似文献   

5.
这里所说的“归纳法”教学.是指“讲一种现象.然后再给出其理论解释”的教学方法.比如讲“闪电”,先是给出“闪电”这一现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解释.与“归纳法”相反的教学方法是“演绎法”.即先学习某些电学理论.然后再用这些理论来解释闪电等诸多有关电现象.在两种教学方法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归纳法”在实施新课标理念方面的优势:因为是先给现象,后给解释.学生在教学中互动性强.兴趣高涨,思维活跃.所以“归纳法”教学可以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有效地开展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自主性学习.  相似文献   

6.
随着课改的深入.“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等华而不实的教学现象也频频亮相。笔者拟以教师的课堂语言为切入口,以小见大,以点触面.希望从中发现一些问题,说明一些问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教师的课堂语言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  相似文献   

7.
李芳 《小学教学研究》2010,(8):115-115,117
最近在教学一年级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这样的错误现象: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取向——“感受性阅读”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但在诸多“感受性阅读”教学的课堂观察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三无”:即无语、无为、无位。本文立足于感受性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三无”现象.进行探讨思考.寻找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新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创新意识主要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创新意识的确立,首要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问题解决”的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发展自我思维的空间,培养创新意识.笔者对此做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0.
一 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效果总不理想,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五无”现象:教学内容无序,教师教得无法,教学过程无趣,学生学得无奈,教学结果无效。其中,教学内容和教法的问题最为突出.具体表现为: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学为什么要实施开放教学?如何由“封闭”走向“开放”?笔者试图根据时下同时并存的具有鲜明“封闭性”和“开放性”特征的两种不同教学现象加以剖析,以期探得个中缘由,不妥之处,恳请指教。请先来看下面这个教学案例:相遇求路程(时间)应用题(新授部分)1.出示课题:相遇求路程(时间)问题应用题。2.出示例题:小明和小红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小明每分走60米,小红每分走55米,经过4分相遇。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米?3.师:这道题与我们前面所学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学生说出几个不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一、电化教学势在必行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们认识到: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全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少”、“慢”、“差”、“费”等现象还很严重。这种现象导致了学生不爱学习、不懂学习、不会学习。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因而产生了厌学心理。囚此,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改革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课程改革六年来。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深入到课堂教学,特别是常态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高耗低能”“少慢差费”的问题仍普遍存在: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充斥课堂,语文教学异化和边缘化、错位和越位现象严重。课堂上要么教学形式新潮别致.教学手段时尚花哨。学习氛围纷繁热闹,动漫、音乐、表演轮番上场,吹拉弹唱尽显其能,各种资料、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将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其中数学4的内容为: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课程标准》将三角恒等变换从三角函数中抽取出来,独立成章,有利于突出“三角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学习三角函数及其基本性质,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具有周期变化规律的问题中的作用.”在“三角恒等变换”的内容与要求方面,《课程标准》提出:(1)经历用向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 1.着眼于“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忽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陈虹 《教学月刊》2013,(6):33-35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学生语言表达错误的现象。如学生1说:“Threebasketofapples.”教师指出其错误:“Threebasketofapples?Isheright7.(用目光或手势示意全班学生回答)OK.Pleasecorrectit.”学生2回答:“Threebasketsofapples”  相似文献   

17.
师:叶圣陶老先生说写作就是想心思,我想:这里“心思”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我们拿到一个题目之后,围绕它进行构思.如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怎样谋篇布局,怎么遣词造句等等。另一层就是要在别人司空见惯且觉得“毫无疑问”的生活现象中发现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进行恰当地思索、研究.得出具有一定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当前,课堂教学主要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重“教”不重“学”的主观性。教师从自身的主观愿望和要求出发.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学”:二是重“知”不重“思”的浅层性。这使得师生尽管吃很多苦,却造成教学目标达成度低.学生思维锻炼不够的现象:三是重“灌”不重“趣”的强制性,教师把学生当“容器”.靠“外力”把教学内容“压”给学生。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占据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现实生活中却存在学生惧怕作文、讨厌作文的现象。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相似文献   

20.
“假说”在探究教学中被表述为“猜想和假设”,是指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进行理性思维加工以后,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所作的假定性解释和说明,表现为:一是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或现象的成因进行猜想;二是对探究的方向或现象的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探究教学中的“假说”有何意义和价值?学生科学地提出“假说”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实现“假说”的优化教学?本文结合笔者的思考和实践,谈谈这几方面问题,希望对科学探究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