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树娟 《海外英语》2011,(9):314-315
花木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传奇女性形象,南北朝民歌《木兰辞》记录了中国最早的木兰故事,宣扬了中国的忠与孝的传统思想。1998年,根据木兰故事改编的迪斯尼动画片《木兰》,重新塑造了具有女性主义精神的花木兰形象,引起了一些中国学者对迪斯尼花木兰的解读。该文从美国迪斯尼动画片《木兰》入手,主要从女性主义的研究角度来考察花木兰的新形象和其寻求自我的女性主义意识,并通过中西文化背景下对花木兰新形象的解读,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冲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2.
在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中,木兰既无姓氏,也无籍贯。但随着豫剧古装戏《花木兰》的广泛流传,木兰姓“花”现在已经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成了不争的事实。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3.
中国脍炙人口的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讲述了主人公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功,回朝后辞官与家人团聚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孝顺,勇敢的形象。美国的迪斯尼公司把《木兰辞》搬上银幕,制作了大型动画片《木兰》。虽然该影片取材于古老的东方故事,但却被赋予了浓烈的美国色彩。本文对《木兰辞》和电影《木兰》中木兰的形象,从军动机,婚姻观等进行对比,分析了两者所展现的中美文化的不同,希望通过该文能加强人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乐府民歌是自《诗经》以来中国古典文苑里的一枝奇葩,《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则是我国南北朝民歌的杰出代表作,它们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而并称为“乐府双璧”。《木兰辞》成功地塑造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形象,木兰勇武果敢,不慕荣华富贵,在她身上笼罩了一层英雄主义的光环,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的色彩,因而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也传为千古美谈。与富有传奇色彩的花木兰相比,《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则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女性,也是一位性格更丰满的有血有肉的形象。刘兰芝虽“生小出野里”,但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相似文献   

5.
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女扮男妆、替父从军、征战疆场12年而凯旋的故事,一千多年以来在民间可谓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特别是随着豫剧古装戏《花木兰》的广泛流传和美国动画片《花木兰》的曾经风靡,花木兰的事迹和形象更是深入人心,远播海外。  相似文献   

6.
花木兰是继刘兰芝之后古代文学史上的又一个不朽的文学形象。《木兰辞》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并且这一艺术形象也菜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妇女光辉的品格。  相似文献   

7.
如何使古老的文学名著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焕发出新的时代特色与文化内涵,这是我国艺术界包括影视编导在内煞费苦心的文化课题。把我国北朝民歌《木兰辞》、迪斯尼改编的商业动画电影《木兰I》、2009年上映的马楚成版的《花木兰》为比较文本,通过符号学理论对三者的叙事符号和意义生产进行解读,我们认为《木兰辞》体现出为当时统治阶级和男权社会所认可的思想才能够千古流传;《木兰I》的内容灌注了以个体本位的西方文化核心,使原故事焕发出了新的时代特色与文化内涵,实现了意义再生产,使原文本经由改编成为了"美国电影";《花木兰》虽然增加了很多元素,情节也复杂了许多,但由于文化观念的保守和时代精神的欠缺,没有实现意义再生产。  相似文献   

8.
《木兰辞》作为木兰故事的开端,成为了历代木兰故事改编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和总结了不同时期木兰故事文本中的木兰形象基础上,认为花木兰身上的社会性呈现出了一种下降趋势,并且花木兰社会性的丧失在清代的木兰叙事文本中体现最为明显。本文将清代木兰社会性丧失的原因归结为时代特征与社会性别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迪斯尼动画片《木兰》以美国主流文化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置换了原作《木兰辞》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改写了本土文化的民族身份.国产电影《花木兰》力图改变民族文化边缘化的尴尬处境,在中国真人版电影中,体现了浓重的女性文化意识和鲜明的中国文化身份.本文以女性意识和民族文化身份作为平行切入点,关注国产影片《花木兰》对既往版本的突破,分析影片首映票房成功的内在原因,以及中国电影的文化走向.  相似文献   

10.
一、《木兰诗篇》简介 2004年10月以来,中国歌剧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一首宋朝的乐府民歌被改编后,搬上了国际舞台.它以音乐会的形式走进国家大剧院,走进美国、日本、维也纳等国家进行巡演.自公演以来,它一直在刷新着中国原创歌剧的各项纪录.它就是刘麟老师根据乐府民歌《木兰辞》改编而成的《木兰诗篇》.《木兰辞》有作为教材编入小学课本,有豫剧版的《花木兰》等,而歌剧《木兰诗篇》是以歌剧的形式搬上了舞台、国际舞台,弘扬传承了经典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花木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传奇女性形象,其代父从征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在世人心中。美国著名动画公司迪斯尼以中国传统经典故事《花木兰》为蓝本,塑造了一位全新的女英雄形象。另一部女英雄题材的卡通电影《芭比之三剑客》,虽在故事情节、主题上与电影《木兰》有几分相似,但根植与不同的文化背景两部影片折射了不同的家庭观,英雄观和婚姻观。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主义视阈下的花木兰形象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木兰这一女性形象不仅出现于文学作品中,也见诸戏剧舞台和荧屏(幕)内外。文章试以《木兰诗》、《四声猿》、《隋唐演义》、豫剧《花木兰》和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五种作品为例,将花木兰这一女性形象纳入女性主义视阈下进行分析,揭示出花木兰形象演变的四个阶段:女性主义的蒙昧、萌芽、成长及成熟。  相似文献   

13.
《木兰辞》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从结构主义叙事学来分析《木兰辞》中的女性形象,木兰不仅是被父权制社会所建构的理想形象,由于作品的"民间"性质,木兰更闪烁着女性意识的光彩。  相似文献   

14.
齐红 《现代语文》2007,(3):15-15
《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这两首叙事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向被称为“乐府双璧”,分别塑造出了刘兰芝和花木兰这样两个年轻妇女的形象,一直栩栩如生地活在人们的心中。她们的美好品德,千百年来时时受到人们的感叹和赞美;同时两诗所带来的巨大的美学价值,也是一种无穷的精神享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1.学习一些朗读技巧。2.理清故事情节,当堂背诵。3.理解木兰形象。【教学创意】通过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感染、启发、引导学生背诵全诗,也可请已背会的学生在课堂上做背诵表演,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木兰形象。【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板书),来寻找其中的答案。二、朗读指导1.…  相似文献   

16.
《木兰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母题,在古代诗歌、戏曲和说唱艺术等艺术形式中都显现出它的身影。这样的经典在传承中形成了很多家喻户晓的精品,其中包括我们文中提到的《木兰从军》和豫剧《花木兰》,而经过改编创作的叙事歌曲《木兰从军》,在重新塑造经典的前提下,吸收并利用了大量传统戏曲中的元素,尤其以豫剧最为显要。本文我们首先从《木兰从军》入手,以豫剧《花木兰》为代表,分析《木兰从军》的音乐特点。  相似文献   

17.
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Ⅰ>是中西文化互文的产物.本文以互文性理论为依据.对<花木兰Ⅰ>的中英文台词与<木兰辞>等相关文本对比,可以分析出其中的互文性及互文性和文化移植所产生的文化互惠和文化污染.  相似文献   

18.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也称为《木兰歌》。它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后期劳动人民创作的一首民间叙事诗,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曾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这首诗生动地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事迹。诗中通过对女英雄木兰的形象的塑造,热情地赞颂了木兰勤劳、朴实、不慕荣利的美德、歌颂了木兰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9.
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她的处女作《女勇士》改写了花木兰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位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描述的花木兰的形象。本文将通过比较和分析《女勇士》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形象,从而探讨汤亭亭的作品所传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初中三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中,有一首《木兰辞》。还没学到这一课,班里已经有人在朗读:“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语言朴实,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花木兰的故事,我们在看连环画时已经知道,现在在课文中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