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针对目前对"新诗主体论"的怀疑,谢冕认为,古典的方式不可能适应现代的生活,新诗依然是而且始终是表现现代生活和现代情感的最适宜的方式。朱寿桐认为,汉语新诗的主体地位有其必然性,它是经过较长时间摸索建设起来的一种新型诗歌。谭五昌认为,"新诗否定论"本身有其逻辑错误。周晓风、程小诗认为,旧体诗的语言制约了诗歌表达而导致了言文分离,只有新诗才是现代诗歌创作的主体。李永东认为,新诗主体论本身是有限度的,应该辩证对待。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对"新诗主体论"的怀疑,谢冕认为,古典的方式不可能适应现代的生活,新诗依然是而且始终是表现现代生活和现代情感的最适宜的方式。朱寿桐认为,汉语新诗的主体地位有其必然性,它是经过较长时间摸索建设起来的一种新型诗歌。谭五昌认为,"新诗否定论"本身有其逻辑错误。周晓风、程小诗认为,旧体诗的语言制约了诗歌表达而导致了言文分离,只有新诗才是现代诗歌创作的主体。李永东认为,新诗主体论本身是有限度的,应该辩证对待。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对"新诗主体论"的怀疑,谢冕认为,古典的方式不可能适应现代的生活,新诗依然是而且始终是表现现代生活和现代情感的最适宜的方式。朱寿桐认为,汉语新诗的主体地位有其必然性,它是经过较长时间摸索建设起来的一种新型诗歌。谭五昌认为,"新诗否定论"本身有其逻辑错误。周晓风、程小诗认为,旧体诗的语言制约了诗歌表达而导致了言文分离,只有新诗才是现代诗歌创作的主体。李永东认为,新诗主体论本身是有限度的,应该辩证对待。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对"新诗主体论"的怀疑,谢冕认为,古典的方式不可能适应现代的生活,新诗依然是而且始终是表现现代生活和现代情感的最适宜的方式。朱寿桐认为,汉语新诗的主体地位有其必然性,它是经过较长时间摸索建设起来的一种新型诗歌。谭五昌认为,"新诗否定论"本身有其逻辑错误。周晓风、程小诗认为,旧体诗的语言制约了诗歌表达而导致了言文分离,只有新诗才是现代诗歌创作的主体。李永东认为,新诗主体论本身是有限度的,应该辩证对待。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了“新诗主体论”,目前有人对此表示怀疑,说什么“‘新诗主体论,可以休矣!”邱雪松认为,对毛泽东所说的“新诗”要有清晰的理解,要明白诗歌发展至今的困境由来以及可取的应对态度。罗文军认为,新诗主体论表达了对新诗未来发展的思考和预期,今天吕进先生的“三大重建”与此形成了良好的契合,正是时代所需。肖显惠认为,从吕进先生“三大重建”中的传播方式重建角度来思考新诗的主体地位,可以对“新诗主体论”获得更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由于20世纪,特别是世纪初中国处在一个革命的浪漫时代,新诗诗人又是以年轻人为主体,很容易与浪漫主义精神产生共鸣,因此浪漫主义思潮流行中国,浪漫主义诗歌成为对新诗产生了最大影响的外国诗歌流派。这种影响不仅来自浪漫主义诗歌本身,也源于新诗诗人对浪漫主义诗歌的“误读”。新诗诗人夸大了浪漫主义诗歌从抒情内容到体形式上对传统的颠覆作用,特别是夸大了诗人生存方式的“革命性”和诗体方式的“自由性”,助长了新诗诗人在做人方式和作诗方式上对“自由”的过度追求,特别是误以为诗体的大解放是浪漫主义最显的一个特点,严重影响了新诗的诗体建设。  相似文献   

7.
百年新诗发展,总是伴随着质疑和反思的声音。早在1925年,鲁迅就说过“诗歌却已奄奄一息;到1995年,周涛又有“新诗十三问”,明确质疑“发展的大方向是不是错了”;近至2008年,丁国成又撰文声称“新诗主体论,更是到了应该休止的时候了。类似言说在新诗发展各个时期并不鲜见。  相似文献   

8.
新诗已有百年历史,长期存在内容大于形式、情感大于技法等重"写什么"轻"怎么写"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新诗的健康发展。2009年8月,新诗研究界首次以"技法"为主题举办了大型研讨会,提出了多种新诗技法建设的策略及方法。大多数诗论家认为新诗应该进入重视技法的建设时代,技法建设应该是新诗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应该全面进入"和谐诗歌"和"艺术诗歌"的建设时期,处理好个体与群体、自由与法则等矛盾。也有学者反对极端的技法建设,认为既要重视"怎么写"也要关注"写什么"。诗体是诗的技法的重要内容,是诗论家们关注的"焦点",一些学者主张新诗应该是自由诗,一些学者认为新诗应该建设准定型诗体,但是争论的双方都不极端强调新诗诗体的自由化和格律化。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中国新诗的现代性进程中,海子的创作是一种积极的诗歌探索和实验。然而,在80年代中后期新的诗潮波涛汹涌之时,他却很快与主潮疏离,以不被理解的方式投入了气势恢宏的史诗创作,并通过对乡土世界的激情抒写,在诗歌中构建了一个唯美的农业乌托邦,以此来展开他对日益匮乏的现代生活的审美批判。这些看似重返"前现代"的方式,对于阐述海子其人其诗无疑是一个富有意味的纬度。  相似文献   

10.
1990年代诗歌的"失魅",与诗歌写作者在诗学立场上对诗歌主体"祛魅"密不可分。1990年代诗歌写作者主要是从主体的人称指代、主体的价值功能、主体的文化人格、主体在诗歌中的呈现方式四个方面,分别对诗歌主体加以"祛魅"的。这四点"祛魅"本身有其合理性和建构意义,只是由于对其的极端化和绝对化处理,甚至扭曲和丑化,才成为了导致1990年代诗歌"失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印度诗歌及泰戈尔对我国新诗诗体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通常认为新诗是西洋诗歌的横的移植,忽视东方诗歌,特别是印度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事实上以泰戈尔为代表的印度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较大。它不仅是新诗革命的潜在动力,还较大地影响了新诗革命的态度、新诗的形态及新诗的诗体方式,小诗体正是泰戈尔诗歌直接影响的结果。泰戈尔的做人方式和作诗方式对郭沫若、冰心等人的影响较大。他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他的强调诗的哲理性的诗现和散化式的诗体方式,对中国新诗诗体的建设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由于时代潮流和诗歌翻译等原因,中国新诗人也误读了泰戈尔,以为他写的都是无韵诗。  相似文献   

12.
现代大学语文课程强调:阅读、小说、诗歌、喜剧是学生对文化和人文的精神追求,并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艺术修养。但现实是新诗的音乐性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容易被忽视,诗歌音乐性即"韵律"与"意象"相融合。教师在教授新诗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不断体会新诗的音乐性,再辅一些教学基本方法,通过对新诗的意象解读和意境营造、深情朗读和反复吟读、图文辅助和配乐演唱、比较分析和激发审美,逐渐将新诗的音乐性呈现给学生,从而使现代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体会诗歌独特情感、养成艺术审美情操。  相似文献   

13.
比较是中国诗歌欣赏的重要传统。没有比较就不可能有中国诗歌一代接一代的承传。中国现代新诗发生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它的艺术特征必须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加以确立。从郭沫若和李金发的诗歌创作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国现代新诗对西方诗歌的接受与变异,尽管西方诗歌对于中国现代新诗的发生与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但是因为各自的艺术渊源、文化精神及人的生存方式的不同,中国新诗与西方诗歌也有鲜明的差异。因此,对于中国现代新诗的欣赏,既要用情感去感受情感应和,用生命去感受生命感动,还要对诗歌外在语言艺术形式及其所蕴含的内在韵致进行把握与阐释。  相似文献   

14.
百年新诗的发展与优秀学者致力于新诗研究休戚相关,中国现代诗论在中国现代文论中占有重要位置。改革开放初期新诗研究出现了高潮,涌现了一批优秀著作,近年又出现热潮,诗史研究和诗体研究受到重视。尽管新诗研究成绩巨大,但仍然存在问题,如研究者的偏执、研究方法的落后、理论缺乏操作性等。特别是新诗评论界的现状尤其令人担忧,印象式表扬性诗评甚至随意性炒作式诗评流行,缺乏人格高尚、业务精湛的诗论家和诗评家。新诗评论界亟待加强诗评家的人格建设和业务建设,有必要倡导"纯棉的诗歌批评"。新诗理论界和新诗评论界都需要高度重视研究技法,新诗的研究态度和研究方法需要更新。  相似文献   

15.
本期我们推出《新诗的"变"与"常"笔谈》(之三),发表张炯、王珂、张中宇三位先生的文章。他们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各自的观点,可以帮助对这一话题感到兴趣的读者思考。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永恒是不美的,问题是新诗应该怎么变。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  相似文献   

16.
五四语言变革之后成长起来的新诗,其现代化过程是复杂曲折的。一方面,新诗以接近口语的日常语言介入传统诗性语言,胡适指出“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诗怎么写”,突破传统诗歌语言的常规,寻求适合表达现代生存经验的语言形式,这是给诗歌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大胆尝试。实际上经过唐代诗歌的繁荣,传统诗歌已经在走下坡路,逐渐僵化,它在形式上经受的种种约束,包括章法、句式、用典、对仗、平仄等,严重影响了它的发展,这种日益僵化的形式已经不适宜表达日益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吕家乡认为:“新诗之所以能够取代精致圆熟的古典诗歌模式,根本原因就在于现代人的生活感受和内心状态已不是古典的‘意境’所能容纳。”  相似文献   

17.
从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来看,"五四"新诗最大的变化在于用白话作诗和"作诗如作文",这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一次有组织的反叛。那么,这种反叛给作者、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与传统的诗歌观念相比,这种"自由化"的新诗对人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思维转换呢?文章抓住新诗"自由化"的基本特点,尝试着阐述新诗是怎样改变着人们传统的阅读模式的。  相似文献   

18.
邵洵美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重要的唯美主义诗人和诗论家。他对探索中国新诗的出路,做了深入思考。他的诗论文笔洗练,观点鲜明,自成体系。其早期诗歌显示出较多的模仿色彩,诗论多是译介英国唯美主义理论;后期他总结了中国新诗历程,自觉探索新诗出路,诗歌创作和诗论上都有了较为成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废名论新诗     
废名论新诗一直得到人们的关注,也有许多深入研究的成果出现.但是还是要回到关乎新诗本身的几个关键问题:什么是新诗?新诗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是好诗?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废名论诗获得初步答案.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有关现代性的研究为中国现当代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话语资源.现代新诗的现代性问题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现代新诗的现代性问题本身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问题.包括现代新诗从题材到主题以至语育艺术方式等多个方面。语育问题是其中最受忽视然而最为重要的问题.现代汉语的现代性事实上从根本上制约和决定了现代新诗现代化的方向及其内涵。而现代新诗现代性本身则包含了丰富的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