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人的本质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以感觉主义或感性直观作为自己的根本原则.由于费尔巴哈未能汲取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因此,它具有一切狭隘的感觉主义所共有的缺陷.费尔巴哈要么在说明人的感性本质和或自然本质时陷入他自己所反时的庸俗唯物主义,要么在说明人的超感性本质或超自然本质(人的精神和社会性)时陷入唯心主义,或者说,他必然陷入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同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内在矛盾之中.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理论的矛盾,在马克思的立足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新世界观当中得到了真正的克服.  相似文献   

2.
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的重要理论来源,这在哲学界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定论,这一历史时期的费尔巴哈进入马克思的理论视野并得到嘉许,见诸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费尔巴哈伟大功绩的三重肯定,正是费尔巴哈基于“感性对象性原则”揭示了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开启并引领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深度批判,才形成了“感性活动”的理论源流,而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将黑格尔的“对象性活动”融入“感性对象性原则”,接续完成了对黑格尔形而上学本质的解构和超越,就此开辟了“感性活动”这一崭新的哲学视域。  相似文献   

3.
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是费尔巴哈思想的核心,而“感性对象性原则”则是费尔巴哈批判思辨哲学的立足点。从“感性对象性原则”出发,费尔巴哈揭示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本质是理性化了的上帝的本质。是转化为逻辑学的神学,是思辨神学的理性支柱,是在思辨精神的领域内对主体与客体矛盾的扬弃。尽管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由于缺少“历史”和“活动”的维度,并不能真正地克服恩辨哲学,但“感性对象性原则”本身的提出却已经使得费尔巴哈站在新哲学世界的入口处,并达到了他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同时代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理论水平。在这一历史环节上,哲学的进步只能表现为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在这里出现的乃是《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经济学一哲学批判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费尔巴哈从批判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出发,以感性作为基础来建立他的"新哲学",把感性实体──自然和人——作为他哲学研究的对象,并试图在作为感性实体的人身上统一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但由于他的新哲学的基础是感觉论,其方法是感性直观,最终使它摇摆于庸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作为"感性实体"的人上升为"感性活动",并以此为基础来建立他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从而成功地克服了费尔巴哈"感性哲学"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5.
费尔巴哈从批判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出发,以感性作为基础来建立他的“新哲学”,把感性实体--自然和人--作为他哲学研究的对象,并试图在作为感性实体的人身上统一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但由于他的新哲学的基础是感觉论,其方法是感性直观,最终使它摇摆于庸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作为“感性实体”的人上升为“感性活动”,并以此为基础来建立他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从而成功地克服了费尔巴哈“感性哲学”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感性的对象性活动,理解为主体实际改变对象世界从而也改变自身的活动,即理解为主体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统一。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在批判黑格尔及其哲学体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进行批判时指出,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决不是悬浮于现实生活之外而是根源于现实生活之中——世界、国家、社会之中,揭示了宗教的世俗基础。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实践中使世俗基础革命化,才能消灭宗教。显示了马克思哲学是实践的、批判的,是对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是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唯物史观形成的界碑。在《提纲》中,马克思在完成对黑格尔思辨哲学批判的基础上,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陷,以“实践主体”对以往主客体理论突破为契入点,独创性地解释了“社会实践”这一范畴,在此基础上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科学规定,并导出含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结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标志着历史发展之谜被揭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辩证法的新贡献,必须从他批判地改造 黑格尔惟心辩证法入手得到理解。但是,决不能简单地认为马克思的工作,仅仅在于把黑格尔绝对精神之象化和扬弃对象化的活动,转换成自然界、物质自在的运动,而在于他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活动,转换成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生产、劳动),这种活动构成自然之向人生成或自然之“人化”的基础。在马克思的辩证法中,辩证运动的主体既不是“绝对精神”,也不是同人无关的自然,而是向人生成的自然或通过自身感性活动由自然出生的人。只有这样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才能真正找到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结合点,才能真正超出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同时实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夏晨阳 《文教资料》2006,(18):57-58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哲学产生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大理论来源。也是最为直接的理论来源。对于黑格尔哲学,马克思通过扬弃获得了其中的辩证法精华;对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吸收过程却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甚至青年的马克思有着费尔巴哈的崇拜,到后来却是批判。因此试图对马克思的文本进行一个重新的解读,分析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吸收过程,对学界一直以来的一些争论和疑点进行简单的厘清。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类本质”问题做出了充分的理论分析.他的类本质思想受到了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国民经济学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三个思想资源的启发,同时又是对这三个思想资源的超越.他从人的感性的生命活动出发,对人的类本质做出三个方面的规定:人是感性的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由的存在物和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其中,人是自由的存在物是马克思类本质思想所确立的普遍性命题.以类本质思想为依据,马克思提出了批判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异化劳动理论.在以后的著述中,马克思依然坚持类本质思想所确立的普遍性命题,从而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证性研究同价值批判结合在一起.因此,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是社会批判理论的不可消解的价值依据.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内心深藏着普罗米修斯情怀,关注全人类的幸福是马克思自中学时代就明确的目标.从注重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到重视伊壁鸠鲁的偶然性,马克思发现了实现幸福的能动力量;从关注政治斗争背后的物质利益到扬弃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马克思发现了现实人幸福的前提--人本质的全面占有;从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哲学共产主义到形成自己的共产主义理论,马克思找到了实现全人类幸福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发展轨迹在其对自由主义、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空想社会主义、哲学共产主义等的批判扬弃中显现.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存在的问题,开创了新唯物主义,也就是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对于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着一定的启示,只有坚持实践观点,才能真正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3.
从黑格尔"精神的人"、费尔巴哈"感性的人"到马克思"现实的人"的理论,不仅推动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发展,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了重要理论来源。中共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实践和体现了马克思"现实的人"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是在对黑格尔“自我意识人”和费尔巴哈“抽象人”的批判中创造性地确立了“现实的人”这一理论的,批判并意味着完全的否定,马克思同时吸收了黑格尔的精神能动性和费尔巴哈关于“感性”的思想。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人”构成精神的真正主体,精神则是“现实的人”实际活动中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15.
费尔巴哈哲学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或对理性传统的挑战,其哲学批判的"反理性"维度主要体现于其感性哲学的逻辑起点"感性"及其"感性—对象性原则"。  相似文献   

16.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超过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提纲>通过揭露和批判从前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初步制定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新的实践观为锁钥打开了认识社会历史的大门.<提纲>在检验真理的标准和人类认识的基础、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宗教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途径、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作出了经典性的表述.<提纲>申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和历史使命,鲜明地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实践性两个显著特点.只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把它当作指导实践、改变世界的理论武器,才能真正弄懂并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7.
人本主义思想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核心内容和本性所在。费尔巴哈在打破以往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思辨哲学的基础上确立了唯物主义自然观,把它作为其人本主义思想的出发点和基础,并以“感性思维”提出了关于人的“类本质”和“宗教情感”等人本主义观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立足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并以实践思维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重新界定了人的本质的内涵和实现途径,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变革世界”,实现了关于人本质认识的历史性发展和飞跃。  相似文献   

18.
费尔巴哈在对黑格尔哲学批判和宗教批判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人本主义哲学,其哲学体系并没有真正突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从根本上看仍然属于解释世界的旧哲学。正是在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哲学的前提下,马克思创立了以现实的人和人类为本体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19.
一、马克思哲学确立的当代哲学主题的走向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论述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感性的阐释向度是多维的,对感性的贬抑也有着深远的知识论传统。马克思将感性作为探寻世界的基础和开端,在从外在感知和内在体验两个角度考察感性的基础上,通过对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原则和黑格尔对象性活动原则的辩证扬弃,将感性导向至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用感性的实践活动来理解人类生活和社会历史,并将共产主义视为扬弃感性物化的现实路径,实现了哲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