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桥词典》是作家韩少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采用了特殊的词典式形式,共115个词条,展现了生动野性的马桥传奇和各具特色的马桥人,思考了悠久深刻的马桥历史和丰富曲折的文化心理.本文力图从文化与人的角度探讨《马桥词典》中作家、叙述者、人物、文化之间的动态关系,以文化与人这一命题看马桥文化与马桥人、马桥文化与叙述者“我”之间的关系,并追问这一命题在文本主题方面的展现,即回忆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而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本中的语言探索,则是连通回忆与现实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2.
(马桥词典)是不是模仿的问题,我相信只要读过(马桥词典)和(哈扎尔辞典),读者自会得出自己的结论。我认为重要的是研究(马桥词典)有没有创新,在什么地方创新。在我看来,(马桥词典)的创造性并不因为它运用了“辞典”这一形式,而是它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它不象传统小说那样有主导性人物、主导性情节、主导性情绪,而是通过一个个画面,一个个生动质朴的人物,甚至是通过一个个生活的片断,或者一棵树,一块石头,一片云和一颗星星,真实地,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农村的风貌,写出了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复杂。这是(马桥词典)在…  相似文献   

3.
《马桥词典》是以韩少功下放的一个名为"马桥弓"的小山村为背景,结合他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所陈列的一百一十五个新的词条,用词典的形式与文化人类学、思想随笔和经典小说等形式相结合写成的一部小说,记录了许多生动地"马桥故事"。《马桥词典》的出现,其独特的体裁和所表达的文化思想内容以及方言的考证都是语言学界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相似文献   

4.
韩少功《马桥词典》用词语构造了马桥的文化和历史,是一部充满语言文化学色彩的小说.本文借鉴罗常培先生《语言与文化》的写法,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解读《马桥词典》,归结出韩少功的语言宿命、语言伦理、语言辩证法以及韩少功对词义的诗意散发、韩少功对马桥的文化重构、韩少功将语言(词语)引入意义阐释的无尽之途等六点结论。  相似文献   

5.
一奇峰突起的“文化寻根小说”似乎早已沉寂平落,偃旗息鼓了。没想到时隔十年之后,其首倡者韩少功又抛出了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马桥词典内》(以下简称《词典》)。其文本体式之新,思想内涵之深刻丰富,令人咂舌。《词典》首先引人注目的是文本“格式的特别”,脱弃陈骸,自标异采,不但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的外壳,而且大胆地把辞书体例引进了小说领域,捕捉了楚文化样光普照之地罗江的一些地方语汇来写马桥普普通通的芸芸众生。从语言人手来研究民族文化,可谓深中肯綮。然而,在感受这些富有生命力的语言的文化内涵时,把对它们…  相似文献   

6.
我读韩少功的小说,深以为有一种意蕴和气韵弥漫其间,这便是他小说的精神性存在,触及人类生命的问题,命运的问题。这在他的小说中皆一以贯之。早期的成名之作《月兰》、《西望茅草地》已露端倪,至《爸爸爸》、《女女女》渐入佳境,《马桥词典》是更上层楼了。在《马桥词典》中,少功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学功底,深途的眼光,开拓的精神,将小说当作词典来写,即以词条及其解释的结构,讲述了在马桥这块土地上古往今来一个又一个美好传奇的故事,读来兴味盎然,发人深思。在某种意义上说,小说所写的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也是一部人心史…  相似文献   

7.
持续了近一个世纪文化批判与建构努力的中国乡土小说在日益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面临着日益式微、迷失的困境,穿行在茫茫乡野大地上的乡土作家们以自己的雄厚实力推动新乡土小说这支劲旅以“本土化”的独特性奋起抗击全球化(即西方化)的文化冲击,这不仅在文化哲学方面表现出富有个性化、本土化的民族文化的艰辛探索而且在文学形式方面表现出创造新颖独特的文本样式的不懈尝试。本文试图以《马桥词典》、《上塘书》和《水乳大地》三部长篇小说的叙事形式探索为依据,力图寻求近年来新乡土小说的外在形式方面的个性化趋势,即在打破传统叙事所进行的“词典”、“地方志”、“时间空间化”的开拓性尝试。  相似文献   

8.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借用“词典”的形式,把马桥的人事物理、轶闻趣事、风俗民情做了新的安排、装配,称为词典体小说的代表。词典体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整一性的故事结构和主线因果导控的模式。寻找到了一种新的编纂方式即敞开的、不被“主导性”独霸的多重因果线索交叉的,读者能够参与的方式。该文试从文学形式、编纂者、读者角度来阐述文学作品运用词典形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解读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从语言与存在的角度看,《马桥词典》透过独特的马桥语言破译了马桥人丰富的生活世界并展示了独特的马桥文化。从语言与权力的角度看,《马桥词典》表现了语言对人的强大制约力。从语言与历史的角度看,《马桥词典》揭示了历史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相似文献   

10.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将一部 2 8万字的小说分解为1 2 1个词条 ,在对这些词条的解释和阐发中展开了关于马桥的人物和事件的叙述。将小说分解为词语 ,看似 80年代先锋小说衰竭之后留下的“解构”的残余 ,实则韩少功作品中一以贯之的“寻根”的延续 ,借词典的形式是在小说濒临死亡的危机之后韩少功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叙述策略。当中国当代小说在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影响下消解一切 ,直至不可避免地消解自身而陷于尴尬境地的时候 ,韩少功采取了看似消解的、颇具“反小说”之先锋性的文本结构 ,将文本的意义维度指向了难以言说的语言 ,从而直面…  相似文献   

11.
以词典形式展开小说叙事,虽非自(马桥词典)始,例如国外已有(哈扎尔辞典),但(马桥词典)却有其独到之处,绝非模仿之作。(马桥词典)成功地运用了一种新的表现手段,即在语言层面上来剖析现实世界。文学作品总是通过对人的命运的展示,来揭示生存的意义,但表现手段却有所不同。小说可以在社会层面上剖析现实,即从社会制度、社会关系方面揭示人的命运的根源,传统小说大都属于这一类。小说也可以在文化层面上剖析现实,即从文化传统这一更稳固钩方面揭示人的命运的根源,“寻根文学”(包括少功的(爸爸爸)等)属于这一类。小说也…  相似文献   

12.
韩少功对语言有着深入的研究与思考,从《马桥词典》到《暗示》,韩少功对语言的认识经历了两次转向,《马桥词典》顺应了西方的“语言学转向”,而《暗示》则是这种转向的反动,走向了“否定之否定”。  相似文献   

13.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显然具有汉语“地方性知识”价值和文化研究的意义。该书在对马桥社会生活的参与观察的基础之上,以语词的形式为一个村寨建构历史,并对其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马桥词典》以文学人类学的概念工具和理论体系来诠释,其中所描述的社会事实和文化现象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社区的社会文化变迁,具有明显的民族志价值。  相似文献   

14.
《马桥词典》是"词典体小说"的典范之作,但小说的重点不在于"写语言"而仍在于叙事。文章参照托多罗夫对《十日谈》故事的叙事分析,归类分析出《马桥词典》的叙事"句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用格雷马斯矩阵探究小说的深层主题。  相似文献   

15.
关于《马桥词典》是不是《哈扎尔辞典》的模仿,近期已有不少持论公正的文章,我不再赘述。1997年1月13日《羊城晚报》发表的张颐武的文章《我为什么批评〈马桥词典〉?》当中对《马桥词典》和《哈扎尔辞典》做了对比,这让我很惊讶。有这种荒唐的对比法吗?张先生支持“模仿说”的全部论据除了两者都是词(辞)典体之外(体裁趋同是不是一定就是模仿?这似乎是不用争论的常识问题),就是认为既然(哈扎尔辞典)写了“哈扎尔人”的历史,(马桥词典)也有一个词条写了“罗人”的历史,那还不是模仿?张先生先从“(哈扎尔辞典)的编纂始末…  相似文献   

16.
理论家把小说里的人物分成不同的“形”和“态”.即“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动态人物”和“静态人物”,这对于创作和欣赏很有启发意义.与此相关.爱·缪尔《小说结构》的第一章.把小说分为情节小说和人物小说。古今中外都有一些小说重在情节的编织,作家按照情节发展的需要来安排人物,人物对事件的反应不是从其内在秉性出发,而是根据情节变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马桥词典》自发表以来因其特殊的文体形式和作者对"语言与存在"的哲学思考而成为评论家和文学研究者的青睐对象。文章试图从当代文学1990年代后的文学大背景出发,运用"再解读"的方法论,探讨了《马桥词典》特别形式背后的深层结构模式以及作者的叙事视角、姿态,分析了小说中人物的现实存在及其导致悲剧命运的诸类因素并指出了本义、盐午、马鸣等三个重要人物的隐喻深义,追寻了韩少功精神寻根的内在理想:关注现实,关注下层民众。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各种“非主流”的小说逐渐走进广大师生的视野。其中,诗化小说融合了小说与诗的特点,有意淡化人物与情节,散发着特有的诗情画意。文章以《百合花》《哦,香雪》《荷花淀》三篇诗化小说为例,在“互文联读”中挖掘小说的诗意之美和诗化之因,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9.
《马桥词典》的争论是由小说艺术形式引发的,以词典形式写小说,是小说的外在形式的问题,这不是小说艺术价值的最高的乃至唯一的标准,而只是一种解构故事的现代小说技巧而已。  相似文献   

20.
《马桥词典》作为一部在文体上极富创新性的实验小说,其文体新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域外文学的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它与昆德拉小说的关系:词典作为观照方式;词典作为结构方式;“复调”文体。文末并简要分析韩少功接受昆德拉影响的可能性,如精神气质的相近、韩对昆氏小说的推崇与翻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