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认为语言文字是单一的线性叙事媒介,并不适合表现空间.但许多文学作品却突破限制,通过细致的场景描写、生动的人物肖像的刻画和历史片段的穿插回顾,延缓叙事时间的流动,或造成过去和现在的时空并置,从而使得作品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形武.不仅如此,一些作品还试图借用其他一些叙事媒介如舞台戏刷、绘画、电影等的空间叙事技巧,展现出丰富的空间意象.在小说<巴士>中,艾萨克·辛格利用文学叙事手段构建出静态的舞台空间,灵动的绘画空间和飘忽的电影空间.  相似文献   

2.
空间是承载教育生活的现实基础,教育叙事是展现教育生活的重要途径。教育叙事的空间转向是指将教育故事的书写建立在空间面向的基础上,将教育叙事中线性的、静态的经验存在转变为关系性的、动态的存在。教育叙事的空间转向是教育叙事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深描教育“现场”,凸显教育真实在社会画面中的“景深”,对人进行立体认知。因此,需要从空间成为教育叙事的观察角度、空间成为教育叙事的理解向度和空间成为教育叙事的表述维度促成教育叙事的空间转向。  相似文献   

3.
《大河湾》是V.S.奈保尔以刚果的真实历史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萨林姆、因达尔等异乡人在文化罅隙中漂泊流亡的故事。本文借助佐伦的空间叙事理论,从地志空间、时空体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维度解读《大河湾》的空间叙事策略。地志空间聚焦地理位置的并置,体现非洲与欧洲的文化差异;时空体空间以人物的状态和行动轨迹为重点,揭示流散者的精神困境;文本空间依托语言选择、线性时序以及视角转化等叙事技巧,深化作品主题。  相似文献   

4.
现代主义小说空间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间叙事在小说艺术中实际占有重要地位.特别在现代主义小说叙事,其表现更为突出。具体特征有以下几方面:“碎片化”叙事;迷宫世界和狂欢化;语言与结构上的并置。  相似文献   

5.
现代叙事作品空间意识日益凸显,空间意象叙事成为其突出特征。在这类作品中,叙事场景的时间被打乱甚至终止,作品的全部意义由单个场景意义之间的联系所赋予,通过意象叙事达到与人交流、引发情感共鸣的效果。新海诚的动画电影在叙事艺术上突出表现为空间意象叙事特征,它总是借助富有特定意蕴的空间意象传达抽象的感情、营造叙事意境或者阐扬民族文化。客观的具象化"物"成为"不能说话的叙述者",它们相互关联、并置出现引起欣赏者无尽的想象,抽象的感情体验受到作者的意图、受众的经历、社会语境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叙事、德育叙事和叙事教育的基本内涵出发,着重探讨了高职德育采用叙事教育方法的意义,提出了在高职德育中运用教师叙事、家长叙事、学生叙事、典型叙事等叙事教育的方法,为提高高职德育的实效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运用列斐伏尔以及佐伦的空间叙事理论,从地质空间、社会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方面来分析《北迁的季节》的空间叙事艺术。萨利赫采用地质空间的对比手法来体现苏丹北方农村和大都市伦敦的差距和象征意义,叙述者和穆斯塔法所在的社会空间则注定了二者无法真正融入苏丹乡村的生活。萨利赫使用的"并置的情节线索""回溯和闪回的叙事手法"以及"反复出现的空间意象"等叙事结构空间性的手段在人物的塑造、主题的表达和深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空间叙事理论研究了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山上的胜利》,试图分析物理空间层面的空间并置与叙事视角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引领读者感受心理空间层面割舍不断的乡土情结,为解读该小说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9.
刘倩 《现代语文》2009,(9):129-130
《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具有典型的立体主义艺术美学特征。作品用多视角叙事把完整的故事拆解为碎片,然后又用并置、拼贴等立体主义艺术方法对分解后的碎片进行了重构,从而打造了一个立体化的文本世界。本文主要探讨小说叙事中的立体主义并置艺术。  相似文献   

10.
回旋于游戏之上的颠覆文本——论余华小说的空间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以其微观空间、循环圈、并置链的形式因素显示出其杰出的空间叙事能力,并对旧的常理、文类、文体进行了颠覆,体现出一个优秀作家的高度严肃的游戏精神——对人生悲剧性存在的反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