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
在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教师教育要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客观上就需要其发生具有时代意义的转向.这一转向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从外在工具转向生命发展;教师教育的主体角色从单一性转向丰富性;教师教育的实践活动从单向维度转向多维有效互动.  相似文献   

2.
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呼唤"海文化"型教师出现。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技术水平。首先,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其次,课程结构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专业能力;再次,课程内容现代化要求提升教师学术水平,拓宽学术视野;最后,要求教师转换角色。由此,加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建设,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成为从"井文化"型教师向"海文化"型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传统教师的角色职能价值被削弱,在新的教学场域教师的角色需相应转变.通过对我国教师角色传统表征"传道授业解惑"的分析,从解读经典出发,阐述人相较于机器在情感倾向、意志行动和生命追求三个方面的独特优势,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应在核心要素不变的同时寻求转变,由"解惑"转向"寻惑",由"授业"转向"立业",由"传道"转向"探道",主动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对教师角色的挑战,以彰显教师职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有很多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要以素养发展为核心,充分挖掘并在教学中发挥教科书的育人价值:目标定位方面,要从简单的知识获取转向深度的精神成长;课堂样态方面,要从静态的知识记忆转向动态的言语实践;评价方式方面,要从浅表的知识考查转向显性的文化素养表现。  相似文献   

5.
乡村教师供给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支撑,但我国乡村定向教师培养存在“唯我”与“为我”困局。乡村定向教师培养应实现“从我到他”的逻辑超越,表现在四方面:主体逻辑上,从自我主体性转向他者主体性;价值逻辑上,从利益互动转向责任互动;关系逻辑上,从互惠对称关系转向非对称关系;行为逻辑上,从理性嵌入转向德性融入。为促进定向教师培养迈入乡村,建议转向“他”理念,塑造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新自觉;加大“身体”实践,丰富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体验路径;营造“协同”环境,活跃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大氛围。但也应注意他者观的限度,以避免对乡村定向教师培养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6.
TPACK框架为探索信息时代教师教育课程的变革提供了全新视角。国外一项面向TPACK发展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项目,为国内职前教师TPACK培养提供了典范借鉴。从课程方案、技术模块和教师教育者三方面对该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范例的特色进行剖析可知,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重构应关注以下方面:在目标定位上,从培养教师成为技术"消费者"转向技术"设计者";在培养机制上,要打破分割支离的局面,形成融合统整的培养机制;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从零散孤立的结构转向贯通的整合式课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西方教师学习研究文献的梳理,提出教师学习研究分为:萌芽期、兴起期、深化发展期三大阶段,并从教师学习观、学习内容、学习的影响因素、学习策略与模式几方面勾勒教师学习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综合分析文献的基础上,指出西方教师学习研究的趋势:从关注个体认知到情景认知的转向;从关注学习个体转向专业学习共同体;学习内容从以教师自身为出发点到以学生学习、发展为指向;学习过程从"一次性""断裂式"转向持续性、连贯性。  相似文献   

8.
教师评价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重要作用。以霍伊学校结构理论为基础,研究对比中美两套代表性教师评价方案在规则设计和权力结构两大维度的运作效果发现:中国方案更具备阻滞型学校结构的特征,美国方案更倾向于促进型学校结构的特征。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方案应实现以下几个转变:评价目的从"加强管理"转向"促进教学",制度安排从"依附嵌套"转向"独立自主",教师与评价者的关系从"对立被动"转向"双边互动",评价结果从用于"量化排名"转向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制度设计从"基于经验"转向"专业科学"。  相似文献   

9.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文化角色正面临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实现新的角色转变和定位。具体表现为:从文化绝对论者转向文化相对论者,从学生文化的征服者转向学生文化的关怀者,从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转向教学主体间的对话者,从学生文化价值观的训导者转向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10.
在教师教育模式创新与探索中,南京师范大学实行了"共同培养,双向强化"的模式。自2010年起,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等十个专业的师范生均由教师教育学院负责招生和管理。这一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有利于打破三个隔阂,即打破教师教育与师范生日常生活的隔阂,打破师范生培养中的学科专业隔阂,打破高校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隔阂。同时,有利于实现三个转向:在教育目的上,有利于实现从注重教育知识的获得到注重提升教育实践能力的转向;在教育途径上,有利于实现从注重课堂教学到关注营造教师教育文化的转向;在教育策略上,有利于实现从注重听讲到注重教学做合一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
面对经济大潮的冲击,现代语文教师应以不变应万变,应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构建成熟而稳定的文化底蕴:成熟的心智;对“教师职业的明确认识;求真务实的为人品格;谦虚严谨的教学态度;积极进取的心态。  相似文献   

12.
论大学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后期国外语言教育学者提出了教育改革应关注教师的目的、个性和工作文化环境,着力于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条件等观点,对于认识和反思当前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提供了借鉴依据。通过分析,本文提出中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应对教师的目的感、个性及工作文化环境等予以充分重视,着力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与教师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而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最终执行者——教师。他们并不理想的职业状态和生存状态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课改要取得成功,必须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活,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努力促进教师心智的和谐发展,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教育评价范式转换中的教师评价素养框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师的评价素养是指教师应拥有的关于评价活动诸领域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理念。教育评价的范式转换迫切需要教师的评价素养。教师的评价素养应当包括如下内容:理解评价;明确成就期望;运用适当的评价方式;适当地解释、运用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5.
制度反思:高校教师业绩评估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教师业绩评估应以发展性评估为目的,以利用评估信息为未来改进工作服务。为此必须建立发展性教师业绩评估模式,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强调对教师评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实现教师的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的融合,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校本教师培训的合理性追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校本培训的核心理念应为:秉持终身教育思想和教师专业化理念,把学校视为教师发展的家园,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强调在教、学、研一体化中教师的主动参与和探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和专业发展,彰显教师的个体生命价值。校本培训的显著特征在于:突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方法的灵活性和目标的实践性,强调培训重心的基层化、对象的全员化和时间的全程化。现代知识向后现代知识的转型为校本培训提供了理论上的辩护与支撑。文化反哺则对传统“师教生学”的师生观予以解构,学生成为校本培训中教师的重要学习资源。应该理性考量校本培训的价值和作用,避免其被夸大或被贬损两种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17.
18.
教师自我评价是教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教师的职业特点还是从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等角度分析,教师自我评价都是合情合理的,对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应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评价不同的内容,并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客观、合理的对自己进行评价,从而促进教师个人价值的实现,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教师的专业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是学校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研究教师专业素养的目的是确保教育质量。从教师个性特征、教师知识、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但是,教师是否把专业活动理解成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活动质量。由此,提出重视教师境界有了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关键是教师的专业素质。而教师对自身专业素质评价直接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本研究从教师对自身专业素质的评价入手,提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对策,这对推动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