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在继承近代哲学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修正了哲学认识论理论,尽管他提出了“物自体”不可知的思想,但由认识论难以提示本体论的困难处境并没使他放弃建构形而上学的工作;相反,在论述伦理学与法权理论时,康德一直呼唤着形而上学。但由于他未能正确处理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辩证关系,他并没有完成建构科学形而上学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试论康德认识论中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王瑞芳康德认识论是在批判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他看来,经验论和唯理论各有其片面性,都没有弄清楚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他认为,哲学的根本任务是考察人的认识能力,分析人本身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因此,他把认识论研...  相似文献   

3.
学界普遍认为康德美学思想即为《判断力批判》一书之思想,缘自于康德自身哲学体系内部,是沟通现象界和物自体之间的桥梁,这一观点忽视了康德美学思想的外在继承关系。实际上,康德美学思想主要得益于唯理论派、经验论派、卢梭等人的哲学及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唯理论和经验论从各自的理路出发,却都殊途同归地将形而上学引入困境。康德承担起挽救形而上学命运的时代任务,追问科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主张只有理性的批判,才能成为形而上学科学性的前提。这一论断为形而上学重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康德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知识问题,它围绕着什么是知识,知识如何可能,人类理性的界限在哪里而展开。在康德之前,哲学家形成了关于知识来源的两类学说:经验论和唯理论。康德通过提出"先验感性论"对此实现了综合和超越,完成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空间概念是以两种方式加以阐释的,即形而上学的方式和先验的方式,我把它们分别理解为"分析性的"和"整体论的"。康德强调直观在理解空间以及时间概念中的重要作用。康德的空间概念就是,空间不表象任何一些物自身的属性,它不过是外感官的一切显象的先天直观形式。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依据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关于左右手无法完全重合的论述,认为空间是我们借以显现事物存在的方式。在维特根斯坦那里,空间概念应当属于不能描述而只能显示的东西,但在康德那样,空间概念则被用于说明知性活动的方式。通过对康德和维特根斯坦的空间概念的比较分析,我发现,维特根斯坦实际上给出了一种全新的空间观。  相似文献   

7.
康德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知识问题,它围绕着什么是知识,知识如何可能,人类理性的界限在哪里而展开。在康德之前,哲学家形成了关于知识来源的两类学说:经验论和唯理论。康德通过提出"先验感性论"对此实现了综合和超越,完成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相似文献   

8.
本以康德对伦理学史上的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批判为线索。分析指出,经验论的最终走各向是个人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易导致道德沦丧、社会瓦解。唯理论的最终走向是绝情灭俗,易否认个性自由。  相似文献   

9.
康德时空观     
<正> 1、时空理论在康德认识论中的地位.关于康德的认识论,哲学家们说了不少的话,论说纷纭,这主要是由于康德自己说了很多(他1781年写成的《纯粹理性批判》长达579页,1783年为此书的缩写本《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也有185页之多,都是讲认识论的).康德的认识论,在哲学史上是开创新时代的,也是影响后时代的.因此,一讲起认识论,就不能不讲康德。李泽厚在纪念《纯粹理性批  相似文献   

10.
甘雅娟 《文教资料》2011,(35):95-96
本文旨在寻求康德在他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追求道德纯粹性的原因。康德认为伦理学的发展要求把经验的实践人学和理性的道德形而上学谨慎的分开;经验因其无法准确无误地判别行为是否出于责任,不具备普遍性等原因而无法充当道德规律的基础;而这又是由人的理性所规定的,人的理性在于追求更高的理想,深层原因是现象必须服从自在之物的本性要求,即脱离了一切经验的理性。  相似文献   

11.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试图通过对“先天综合判断”可能性的论证,为人类的知识大厦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主要思路就是建立理性和经验之间的联系,弥补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缺陷。连结二者的中介,康德最后归结到“图型”。不过图型说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原因是康德仍然在追求一种知识的永恒的、行而上学的确定性。而知识的这种绝对的确定性是不存在的,其确定性是一种动态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只能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获得理解。  相似文献   

12.
按照康德的逻辑轨道,形而上学是以理念总和为研究对象的。而当时的形而上学玩弄的是虚假的辩证,用只能使用在经验对象的理智来论证用纯粹理性才能论证清楚的问题,结果出现了普遍的“二律背反”。康德认为要使形而上学成为可能,只能通过理性的批判使形而上学成为先天综合判断。康德的错误在于忘记了思维的自我是不能脱离于经验的,不知道形而上学是不能用科学来要求的。  相似文献   

13.
《纯粹理性批判》的根本目的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科学的形而上学的体系。该书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康德的科学的形而上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关于知识的来源,在康德以前。经验论和唯理论备执一端的论争已经如火如荼。康德认为他们都没有揭示出知识的真正来源。康德认为知识是由纯粹知性概念和感性杂多相结合而产生的,然而,纯粹知性概念和感性杂多又是异质的。因此,必须有一个既迭于知性范畴。又相通与感性杂多的第三者,将二者结合起来。这个。第三者”,在康德看来。就是由创造性的想像所产生的。图式”。由图式为媒介联结纯粹知性概念与感性直观,使知识的产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转向认识论前提的考察十七世纪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涉及认识对象问题的争论。唯理论者认为感性事物变幻莫测,只有“实体”才稳定可靠。他们把“心灵”“上帝”“物体”之类的实体作为“形而上学”的对象。在他们看来,实体独立于特殊事物之外,不能被经验所感知,只能靠理智的直观。然而,在经验论者看来,只有感性事物才是认识的对象,一切知识都不能超出经验的范围。所以,洛克虽然也承认上述三类实体的存在,却又说其实我们对它们毫无所知。我们只能认识对象的可感性质一“名义本质”,无法认识对象的“实在本质”。这样,作为认识对象的外界事物究竟是怎样的,是象我们在经验中所感知的那样,还是另有某种独立自存的实体?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执一端,问题并没有解决。进入十八  相似文献   

16.
"自我意识"是康德认识论哲学的核心和难点,蕴藏了康德认识论哲学的源头。康德创造性地提出"先验自我意识"概念,解答了休谟在认识论上的遗留问题,并突破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藩篱,在认识论上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由此影响了费希特、谢林以及黑格尔,开启了自我意识问题研究的不同流派。  相似文献   

17.
范畴论是康德的知识论的核心内容.康德在克服经验论的困境、批判唯理论的轻狂、假借与改造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表、廓清柏拉图混淆范畴与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范畴学说以维护自然律的普遍性与必然性,并挽救和重建科学知识普遍必然有效的根基.  相似文献   

18.
一般说来,相信人类理性能力,相信世界本身的自明性质是康德以前哲学家们共有的一种生活情感。这种情感构成他们努力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心理基础。通过对先天概念进行分析和推理便可获得关于超验实体的普遍必然性知识的传统形而上学构成“西洋上古、中世纪哲学的中心”。随着近代哲学重心向认识论的转移,关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受到了怀疑,并随之而形成了反本体论形而上学的思想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作为经验论原则的彻底  相似文献   

19.
(一) 德国古典哲学在扬弃前辈哲学——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客体观。德国古典哲学继承了唯理论关于实体的思想,或者说力图从经验论者(如休谟)的摧毁性驳论中把实体拯救出来,重新赋予它以合法性,承认宇宙中确乎有自固自足的存在者。这种具有实体性的存在者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表述形式,如康德的“自在之物”,费希特的“自我”,谢林的“绝对同一体”,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相似文献   

20.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问世到现在已经二百多年了。亨利希·海涅在评述康德哲学的革命意义时说:“康德扮演了一个铁面无私的哲学家”,“思想领域里这位伟大的破坏者伊曼努尔·康德在恐怖主义上远远超过了罗伯斯比尔”。的确,康德是一位伟大的探索者和革新者。在《纯粹理性批判》这部不朽著作中,康德提出了“理性批判”的独特任务,推翻了当时盛行欧洲哲学界的形而上学,揭开了德国辩证法运动的序幕,从而在认识论史上完成了承先启后的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