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少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常把家长也捎带上:“孩子成绩这么差,妈妈还涂脂抹粉的”;“你跟你爸爸小时候一样,贪玩厌学”;“作业本上,这么简单的错误,你父母都没发现。”;“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暂且不论上述说法正确与否。我们必须正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相似文献   

2.
孩子刚上学的那段时间的确很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也能够及时给他帮助,这会让父母安心很多。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要教会孩子自己去处理问题,尤其是一些和老师无关的事情更不要总是去打扰老师,因为老师毕竟面对的是很多学生。您需要做的第一步是给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老师很忙,一些和老师没有关系的事情就不要找老师了。另外,您可以给孩子讲解几种必须告诉老师的情形,如上课的时候不舒服了、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了等等。您也可以在家里和孩子演示一下,让孩子做老师,而您做学生,然后您可以把所有琐碎的事情都告诉孩子,不停地去“打扰”他,让他感…  相似文献   

3.
编前语:“家校沟通”是我们这期继续讨论的内容。北京光明小学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了孩子的父母与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配合的重要性。他们采取了种种措施,用一些很好的方法,使家庭与学校形成了合力,为孩子的顺利发展铺平了道路。我们选发了三位老师在“家校沟通”方面的好的想法和做法。同时我们还欢迎读者继续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有些学生的父母认为,孩子上学了就可以万事大吉,就全交给老师管了。我想说,学生父母这种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为了孩子,家庭和学校要产生“共振”,也就是协同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同一致,首先是教育标准的统一。如果学生的父母与老师教育的标准不统一,老师教一套,学生的父母说另一套,就会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混乱,从而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父母与老师协同一致,共同为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并将其深入到孩子的心灵深处,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辈子。其次是教育方法的一致。这就要求学生的父母和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统一,基本做  相似文献   

4.
如何教育孩子?这个话题一直是父母、教师及社会所关注的。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对父母或老师的话言听计从的孩子称为“乖孩子”,而把跟父母或老师对着干的孩子称为“坏孩子”。一般说来,“乖孩子”总是很讨人喜欢的,而“坏孩子”总是挨打、挨骂。我曾遇见过这样一件事:  相似文献   

5.
太和县大新中学教师吴淑琴。几十年如一日,把纯洁的爱,倾注给了党的教育事业和她的学生们。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吴淑琴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来自乡村的十来岁的孩子,离开父母,寒署易节,衣食住行,哪点离得了老师?黎明,吴老师总是第一个起床,到学生寝室询  相似文献   

6.
现如今,许多父母给孩子的多是“爱”和“关心”,这本是件无可厚非的事;可有的父母往往就把握不好这个“度”,把本来让人神往的“呵护”变成了有害无益的“宠”了。我也听到过许多老师的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任性、调皮、学习不认真,有时候甚至胆大妄为、和老师对着干,令人心烦心伤……所以他们就有“必要”把自己“武装”起来,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板着面孔”的化身。上述种种,我看到了教育的困惑,既是家长又是老师的我,很想尝试一下“父母”式的老师教育方法,而且一试并初见成效。在此,我举两个具体事例。例一,一位体育委员因与同学们不…  相似文献   

7.
近日,班主任在班会上组织学生为父母做件简单的事情,让他们当面对父母说“声谢谢”。并从“说谢谢”开始,培养孩子感恩社会、老师和父母的感情。这个活动意义不同寻常。一个人的成长,特别是一个孩子,他的父母对他的付出是相当大的。但有的孩子将其视为理所当然,连说一声“谢谢”也不肯。有的孩子在校园里大手大脚地挥霍,全然忘记下岗父母的艰辛;有的子女有了工作和收入,却还向父母伸手,常“常啃老”“、吃妈”;有的子女虽然肯给父母钱用,却很少“回家看看”……“感恩教育”真不该缺失,因为只有知道感恩,才可能懂得回报。如果连一句“谢谢”…  相似文献   

8.
两年的小团体训练 ,老师们感到实验班学生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 ,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 ,老师们也发现学生在家庭内的人际交往还有缺陷 :他们与父母不能很好地沟通 ,有事不愿与父母商量 ,父母的话听不进去 ,对父母不够礼貌。尤其是父母离异后正在重新组建或者已经重新组建家庭的孩子 ,他们对“新爸爸”、“新妈妈”不接受 ,有隔阂 ,要么不理不睬 ,要么故意找碴闹别扭……面对这些孩子 ,我们老师能用“小团体”训练帮助他们吗 ?由于“小团体”训练是通过创设情景 ,让培养对象在特定的情景里体验人际关系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每当说到父母对于孩子的重要性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总觉得“老师”这个概念更适合学校教育工作者,如果要描述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也许“导师”这个概念更适合。在大学里,研究生往往有自己的导师。导师并不具体地管学生是不是按时上课,也不讲太具体的课程应当如何学,但是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导师又非常重要,关涉着学生一生的专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张文娟 《山东教育》2004,(15):44-44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孩子最早阅读的“书”,而且是阅读时间最长、对孩子影响最大、最深的“书”,所以我们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列·尼·托尔斯泰指出: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只有能够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修养,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的父母,才能成为供孩子阅读的有益的“书”,才是合格的父母。在我们谈论和研究父母对子女的“作用力”的同时,人们却往往忽略了子女对父母的“反作用力”。这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如同物理学原理中的力一样,也是相互联系、相互…  相似文献   

11.
看过今年3月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北京市通州区二中教师李圣珍的家里如今已经成了许多学生的集体宿舍了。这些学生的家长苦于教子无方,听说李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套好办法,就纷纷把孩子送到李老师家里来了。那么李老师究竟有什么“秘方”呢?我们先来看看几个事例。一个12岁的小姑娘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经常遭父母呵斥甚至打  相似文献   

12.
孩子胆大,富有勇气,在很大程度上是锻炼出来的。孩子的胆量生来是不一样的。有些孩子天生不爱说话,害怕生人,不敢表现自己。我们不要简单地看成是缺点,有些孩子胆小,父母也有责任。父母安全意识过强,老是吓唬孩子,孩子干什么父母都说“危险”,久而久之,孩子就什么也不敢摸,什么也不敢干,在我们成年人看来,自然就是胆小、怕事、没有勇气。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森森自理能力很差,十分胆小,别的小朋友在那里玩滑梯,他躲得远远的。老师走过去问:“你看好玩吗?”他说:“好玩。”老师说:“那咱们走近一点。”老师就拉他靠近滑梯。他看别人玩得那么…  相似文献   

13.
许多家长发现孩子上了中学后的显著变化之一就是朋友多了,同学间的交往频繁了。老师也发现中学生不像小学生那样,对老师无话不谈了。有人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当问到“你乐意和谁一起度假”时,男生把父母摆在了第6位。女生把父母摆在第4位,还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愿意把心中的秘密告诉好朋友。  相似文献   

14.
加强双休日家庭教育之管见□潘贤生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实行“双休”后,小学生在校外的时间相对多了,如何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小学生年少幼稚,自制力差。实行...  相似文献   

15.
考试是每个上学的孩子都会遇到的事情,学校里大大小小的考试检验着学生们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孩子们难免有考不好的时候,即便是一些学习很不错的学生,他们也不是“常胜将军”。当孩子考试出现失误时,他们的父母是什么态度?孩子们对父母的态度有什么样的想法?我们在北京海淀区万寿寺小学和北京东城区的东四九条小学,对20余名五、六年级的孩子进行了采访。可以说,这20余名孩子所表达的话语代表了很多学生的心声。孩子的想法肯定有不成熟的地方,需要父母、老师的引导,但我们成年人也需要检讨自己的行为。希望这些孩子的心里话会对父母有所触动。由于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留下自己的姓名,所以,我们只是把这些孩子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话进行了归纳,但足以让大家了解他们对父母的期望了。  相似文献   

16.
施英 《江苏教育》2022,(40):26-28
<正>一、案例重现案例一:“把家当旅馆,把父母当敌人”的好学生小钰在班里不仅成绩拔尖、能力全面,而且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帮助同学,深受大家喜爱。学校下周要开家长会,老师邀请小钰的家长分享经验,传授他们是如何把孩子培养得这么优秀。妈妈想要推脱,对老师说:“孩子没有你们想的那么好。”老师认为妈妈太谦虚了,便说:“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其他家长都让自己的孩子把小钰当成学习榜样。”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普遍心理,“高学历、好工作”是每一个父母希望孩子达到的目标。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大多数父母都对于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由于父母们对于孩子期望值较高,导致了以下情况的发生:成绩好一点的孩子家长希望他们能够考进外国语学校、重点中学;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孩子家长也希望他们能够把成绩提高,从而考入较好的中学;还有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具备专长,所谓“艺多不压身”。在现在的学校教育无法满足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下,父母们就想方设法为孩子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学习知识提高成绩和培养技能。  相似文献   

18.
薄伟英 《班主任》2013,(4):40-40
沁沁,一年级学生。在学校,阳光、快乐,与同伴相处融洽,是老师们公认的乖学生;在家里,任性、消极,动不动就对父母大发雷霆,是令父母头疼的“倔”孩子。为什么同样一个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沁沁的妈妈怎么都想不明白。  相似文献   

19.
如今“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少父母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推给祖父母或亲友,家长只负责孩子的吃、穿、用,很少抽时间坐下来与孩子交谈。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有的家长外出打工。直接寄钱给学生租房住,不给班主任留电话号码,他们的孩子几天不到教室老师也无法与其联系,造成管理失控。这些学生对待老师的教育,要么产生逆反心理.要么出现对立情绪;或敬而远之,或当面顶撞。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孙宏艳老师是我们的新朋友,这期的“家教话题”,我专门请她来和我们谈谈关于消极的父母意识——把一切都给孩子这个话题。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做父母的往往容易与孩子形成密切的“一体感”,有了孩子便失去了自己。读了孙老师的文章,家长们一定会有许多感悟吧。为了孩子,父母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纠正消极的父母意识,不断学习,和孩子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