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Austin言语行为理论尤其是言外行为和言外之力的定义,并据此引出语用模糊的概念,接着尝试从语用模糊的角度探讨了《哈姆雷特》主人公哈姆雷特的语言,从而发现了其语言魅力的部分原因在于灵活地运用了语用模糊。因而发现语用模糊在《哈姆雷特》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话策略,这也为莎翁戏剧语言巨大魅力找到了一个新的语用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莱考夫概念隐喻理论的系统性原则为理论依据,分析《哈姆雷特》概念隐喻翻译的系统性,即概念隐喻的突出与隐藏、概念隐喻与隐喻表达以及概念隐喻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影响。根据分析得出一个结论:把握概念隐喻翻译系统性特征有助于正确理解文学作品主题。  相似文献   

3.
林兆华导演的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被誉为在中国最具先锋实验精神的戏剧作品之一。林兆华导演的《哈姆雷特》对传统理解下的作品主题进行了颠覆与解构,哈姆雷特的形象本身和他的所谓复仇都具有某种荒诞性,显示出了将古代与现代连接、西方与中国交错、经典与普通相融的特征,人人都是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4.
哈姆雷特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里的主人公,是莎士比亚所创造的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之一。他的多才多艺,他的反抗封建暴政的斗争,他的悲伤,都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点和当时人文主义的发展趋势。所以我们说哈姆雷特是一个伟大的人文主义者。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一直都在讨论哈姆雷特的复仇之路为何坎坷,文中哈姆雷特性格极为复杂,很难用一种理论解释他的性格。哈姆雷特对身边人,对自己母亲的态度都是复杂的。哈姆雷特性格中消极的一面,并不影响读者对哈姆雷特的喜欢,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复杂性。本文从两方面解释《哈姆雷特》的复杂性。一是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复杂性,二是哈姆雷特性格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季美萍 《现代语文》2010,(6):117-119
老哈姆雷特是《哈姆雷特》一剧中唯一一个没有以实在形象出现的角色,但他对哈姆雷特的复仇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拉康精神分析的理论,通过哈姆雷特复仇自我形成过程的分析,揭示老哈姆雷特实际上是哈姆雷特象征的父亲。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哈姆雷特这一形象的魅力和复杂性。近读《哈姆雷特的沉思》,总算对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从小在优裕的环境中长大,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热爱父亲,在他尊敬、崇拜的父亲身上,他看到了人的最高理想。他幻想自己有一天也像父亲那样,成为丹麦英武的君王;然后与美丽善良的奥菲利娅小姐结婚,品尝人生与爱情的甜酒。   没想到,父亲突然暴死,紧接着母亲改嫁新王,这急转直下的人生变故无异于八级地震,他的心碎了,梦破灭了,只有辛酸的回忆。没…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存在主义的视角下对哈姆雷特的境遇及其所作的个人选择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存在主义的哲学的普遍性及哈姆雷特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是英国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他的作品《哈姆雷特》是最伟大的悲剧之一,剧中人物哈姆雷特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主要是通过他的拖延复仇来表现的。冲突的主题是曲折复杂的。作通过一个宫廷复仇故事,从各方面反映了整个社会和时代的特性。在《哈姆雷特的拖延复仇分析》中,作主要从宗教道德和心理两方面浅析了造成悲剧的原因。从而提示了哈姆雷特这个矛盾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造成拖延复仇的真正原因所在。《哈姆雷特》在世界学史上是颗永不衰落的恒星。它的成功之处一直被后人所模仿,是一部优秀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讲述了高贵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哈姆雷特的生命中有着种种目标,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复仇目标。复仇目标在利益生活空间与道德生活空间的联动博弈中实现着对哈姆雷特的影响。复仇目标能否及时地在博弈中掌握足够优势,从而促成哈姆雷特的复仇行动,解除哈姆雷特周围的威胁,决定着哈姆雷特的结局。在剧中,复仇目标在利益生活空间与道德生活空间的联动博弈中受到了过于强大的阻力,不可能在灾难降临前促成哈姆雷特的复仇行为,因而哈姆雷特的悲剧性结局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1.
从哈姆雷特看疯癫的审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柯认为,疯癫是人类最原始欲望的野性表现。当人放纵其疯癫的专横时,他就与世界的隐秘的必然性面对面了。因此疯癫成为现当代西方哲学与文学批评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哈姆雷特正是因其沉浸于疯癫的幻境当中,与现实世界完全隔离开来,才对人生与世界的本质做出了洞若观火的思考与判断。也正为此,哈姆雷特的疯癫摆脱了单纯的病理症状,体现出了强烈的审美意义。而且由于疾病的隐喻意义在现代人眼中得到进一步加强,哈姆雷特的疯癫对处于技术钳制下的现代人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文论对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的阐释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最初的反映论、模仿论到"哈姆雷特是作者的哈姆雷特"的作者理论,从"哈姆雷特是剧本中的哈姆雷特"的文本理论到"1000个读者有1000个哈姆雷特"的读者理论,一直到"哈  相似文献   

13.
《哈姆雷特》是世界文豪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在《哈姆雷特》中复仇情节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复仇提起整个故事;通过复仇情节,自然而然地表露主题思想;在复仇情节中,不同的人物构成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复仇情节中,充分展现了不同人物的丰富性格和个性特色。对这些的了解,有利于阅读者加深对《哈姆雷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哈姆雷特由于敏感而犹豫不定,失去了行动的力量。章分析了哈姆雷特犹豫不定的心理原因-高层次的需要、追求至善的心理以及对母亲的爱。  相似文献   

15.
哈姆雷特是西方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之一,其性格的复杂性世所公认。本文认为,哈姆雷特性格的复杂性源于其矛盾性。哈姆雷特性格的矛盾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即勇敢与怯懦、冷酷与温情、焦躁与谨慎。哈姆雷特的矛盾性格最终导致了他的命运悲剧的出现,这是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哈姆雷特的忧郁、优柔寡断,以及缺乏行动的果断力是他女性气质的体现。根据荣格的原形分析理论中的阿尼玛理论可得出与哈姆雷特相恋,并同样遭遇丧父以及疯癔的奥菲利亚与哈姆雷特形成并置。这一充满女性象征意义的形象是哈姆雷特女性气质的投射,即哈姆雷特个性中的阿尼玛。因此,奥菲利亚之死即象征着哈姆雷特个性中女性气质的消亡,从而使其得以恢复男性的阳刚之气成功复仇。  相似文献   

17.
曾几何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频繁地被我们的语文教师使用,几乎成为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的不二法则。每个读者阅读《哈姆雷特》这篇文章,都不可能回避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哈姆雷特是谁?不管大家解读出多少个千姿百态的哈姆雷特,但他首先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别人。他是替父报仇的忧郁彷徨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不是意大利的浪漫公子罗密欧,更不是贾府风流公子贾宝  相似文献   

18.
哈姆雷特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笔下家喻户晓的悲剧人物。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历来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本文在分析莎翁的《哈姆雷特》的基础上,探索哈姆雷特的多重而又复杂的矛盾性格,进一步加深理解人物悲剧命运的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重新梳理哈姆雷特的情感,可以使我们在理解莎士比亚的不朽剧作《哈姆雷特》时有新的视角和新的发现:1.哈姆雷特在情感上更多的是对父亲的依恋,这种依恋正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普遍意愿,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2.哈姆雷特对母亲的情感爱恨交加,并非恋母情结,而是原罪意识;3.哈姆雷特对奥菲利娅复杂多变的情感使人物性格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20.
"哈姆雷特为什么如此犹豫?"一直是西方文学研究中的难解之谜.在400年的莎评中,批评家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意见,分别从哈姆雷特的性格、时代背景、俄狄浦斯情结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哈姆雷特的犹豫.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本我、自我、超我,分析哈姆雷特犹豫的心理原因,探讨莎士比亚对哈姆雷特命运安排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