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攀比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心理、一种行为。青少年处于人生的成长期,他们在“比”中认知、“比”中体验、“比”中反思、“比”中成长。然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攀比从学理上的理解仅限于负面。汉语对攀比的词意解释是:“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1]从文化、心理和行为的视角,对攀比现象的理解则不限于负面。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攀比可做两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是指那些盲目与别人比较,而不顾自己实际、不求长远目标、不合成长要求的现象,可称之为“盲目性攀比”;另一方面也包括那些有明确的进取…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了解学生的攀比心理,分析其产生攀比的原因,探究其矫正的对策,帮助其健康成长,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民办高职学生攀比心理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学生攀比现状,总结攀比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四个注重"的矫正对策,以期提高大学生对攀比心理的认知,正确引导学生修正其在恋爱、择业、消费、学习中的攀比心理,使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择业观等,同时也给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学校园历来都是新思想的发源地 ,在婚恋观上更有其革故求新的特殊条件。观念的变革 ,环境的宽松 ,大学校园和谐的氛围 ,使大学生恋爱方式日渐开放 ,其发展态势日益迅猛。据不完全统计 ,一些男女学生比例接近的学校 ,恋爱率高达 80 %—90 %。在这里 ,让我们对校园里恋爱状况作些初步扫描。一、快节奏搞试验现象与过去的大学生不同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已从“交往—恋爱—结婚”的传统爱情三步曲中走了出来。他们认为“恋爱不必托付终身” ,于是 ,校园里便出现了“契约式恋爱”。在校时卿卿我我 ,心理上、精神上互相弥补空虚 ,甚至发生性行…  相似文献   

4.
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学习,重技能训练,轻视文化课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一现象。特别是数学科,相当一部分职高学生在初中时数学基础就比较差,到职业学校以后,尽管数学职高课本和普高课本相比在难度上有所降低,但毕竟比初中的内容在难度和要求上要上一个台阶,学起来很困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难教的问题,久而久之,形成中职数学“教师难教愁教,学生难学厌学”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课前一支歌     
李本英 《四川教育》2005,(12):46-46
曾几何时,清纯明快的校园歌曲逐渐被社会上的流行歌曲所代替。当我接任毕业班班主任之时,正是流行歌曲在我校悄然升温之际。班上学生课桌上贴着“歌星”彩照,本子上抄满了流行歌曲,而课间“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有个美丽的小女孩”、“亲爱的你慢慢飞”的歌声更是不绝于耳,个个唱得如痴如醉。受歌星“一曲成名”、“一夜成名”的影响,学生的投机心理加重,学习上出现了浮躁现象,有的甚至模仿流行歌曲的内容谈起了恋爱。  相似文献   

6.
一、活动目标 1.懂得人民生活改善了,吃得好,穿得好一点是可以的;向名牌看齐,互相攀比摆阔是不对的。 2.继承艰苦朴素的好传统,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吃穿比学习,不比享受比进步。  相似文献   

7.
孩子的消费心态有如下表现:(一)攀比心理。有些学生盲目向往社会上、影视中手提“大哥大”,花钱如流水的“派头人物”。于是校园轰鸣“突突”声,课堂响起“BB”声,名牌衣饰身上穿,身份显赫气派更不凡,  相似文献   

8.
《家庭教育》2007,(9X):18-19
妈妈的烦恼:5岁的女儿不肯上幼儿园,因为同学有小汽车送,她没有。平时和小朋友玩时,也爱“比”,比衣着,比玩具,比图书,春游时还要比零食……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攀比,我该怎样教育她? 主持。所谓攀比心理,是刻意将自己在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希望超越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攀比现象普遍存在于现代孩子中,比如对物质条件,父母的社会地位的攀比,等等,这种现象常令父母不知所措。本期,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小明只顾自己的脸面好看,却丝毫不顾及妈妈的苦楚,认为妈妈掏钱是理所应当,自己消费起来更是心安理得。相信同学们在读了上面的报道后,一定会对小明爱攀比的做法持否定的态度。然而,在中小学校园里,同学们不比俭朴比奢华,不比艰苦奋斗比享受,不比节约比挥霍浪费的攀比风却非常盛行。攀比消费的危害是很严重的。它不仅会加重家庭的负担;使爸镜头一:在一家专卖店里,五年级学生小明在为一个标价178元的百事书包跟妈妈进行激烈的谈判:“你给买不买?咱们可说好了,你要是不给买,我就不去上学!才178元你都不肯出,我们同学三百六百的书包都有,我这算…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在校园里,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随处可见,虽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性别的学生、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不同学校的学生比的内容不尽相同,但作为一种校园现象,学生之间的攀比有许多共同的因素。今天请各位来交流这一话题,目的在于听听来自一线老师的声音,对这一现象进行全面剖析。希望我们的研讨能够给同行们一些有益的借鉴,也能给广大家长以有益的启迪。请大家就学生攀比问题畅言。  相似文献   

11.
郑学志 《班主任》2009,(3):40-42
现在孩子早恋现象越来越严重,好些孩子公开出双入对,并引以为豪。没有“恋人”的则自惭形秽,认为自己很没面子,没有能耐。下晚自习到操场巡视,总能看到黑暗的角落里动作亲密的“恋人”,甚至还有到旅馆去开房的。在学生中间,恋爱已是公开秘密,自习课时,只要谁的“恋人”来了,其他孩子会主动让出位置让他们坐在一起。我单独找孩子们谈了N次话,也公开批评过多次,可孩子们“恋爱”依旧。还有些孩子这么对我说,老班,我们已经长大了,别那么大惊小怪!孩子早恋,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呢?(网友月影提供)  相似文献   

12.
我发现学生中,出现了不少比吃比穿比父母有钱有权等不良的攀比现象。为指导学生能正确地攀比,我在班上开展了“比比谁家奖状多”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在校园里,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随处可见,虽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性别的学生、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不同学校的学生比的内容不尽相同,但作为一种校园现象,学生之间的攀比有许多共同的因素.今天请各位来交流这一话题,目的在于听听来自一线老师的声音,对这一现象进行全面剖析.希望我们的研讨能够给同行们一些有益的借鉴,也能给广大家长以有益的启迪.请大家就学生攀比问题畅言.  相似文献   

14.
简历 《贵州教育》2005,(6):22-23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出现了初中生报读“普高”热,“职高”冷的社会现象。对就读于职高的学生,社会上部分人认为是“没有出息”的,是“混时间”。这样职高生不免就产生了心理上的偏差,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烦躁心理、厌学心理和早恋心理五方面。针对上面五种心理偏差,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是教师的职责。在真正了解、理解、尊重、爱护教育对象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排除学生心理障碍,提高他们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一、针对学生的自卑心理目前的职高生中,特别是偏远、贫困山区的职高生,有一部分存在着…  相似文献   

15.
在中小学校园里,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 都有基于自身特点的攀比之心和攀比之行。攀比深深地渗透于学生的生活过程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学业和行为,透视校园攀比现象,对引导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中小学校园里,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都有基于自身特点的攀比之心和攀比之行.攀比深深地渗透于学生的生活过程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学业和行为,透视校园攀比现象,对引导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攀比”是每个中学生都有的一种心理现象,而中学女生的攀比心理,更具有其典型性。 1.学习攀比。中学女生最突出的攀比就是学习上的攀比,她们尤其看重与中学男生的学习成绩攀比。因此,女生一般学习努力、作业整洁、发言积极、实验认真,有些男生甚至成为她们超过的目标。 2.美的攀比。中学阶段的女生追求美更广泛,如注意语言的表达、行为的规范、仪表的庄重、艺术才能的外露等,这种攀比,给人一种成熟之感。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之间的恋爱现象既是校园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也是校园中的热点问题。五年制专科师范生由于自身专业和年龄特点,他们的恋爱现象,在校园中更为引人注目。本文分析了“五年专”师范生恋爱的现状、心理特点和原因,对加强教育引导的内容和方法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攀比心理,古已有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攀比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加突出了。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攀比心理,对于调动人们奋发向上,勇于进取,锐意改革的积极性,克服“大锅饭”、“平均主义”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攀比心理,就是一种在贡献、进步、地位、待遇、名利、收入等问题上的一种攀高比附的心理倾向。人们的攀比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人的需要、社会环境以及群体心理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攀比心理产生的心理机制之一就是人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职高的学生是屡次考试中成绩上的失败者,心理上的颓废者。失败再不可能是他们的“成功之母”,多次失败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对学习缺乏最起码的信心,对考试更是充满着畏惧。如何让学生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重新树立起对学习对生活的信心,这是我们每一个职高老师首先应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