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确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化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进行感知活动。化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吴良根 《贵州教育》2014,(13):26-29
正一、化学实验能力简述实验是化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又是学习化学的媒介。直观、鲜明和生动的化学实验现象,不但能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提供直接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化学知识,还能促进他们获取并灵活应用化学知识。化学实验能力是以一定的化学知识作为基础,用思考和行为对未知事物(或现象)探索,或求证已知事物(或现象)的个性心理特征,是运用化学实验手段来解决问题、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的能  相似文献   

3.
所谓对比实验,就是通过设立参照组和实验组,对两组事物之间的区别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的对象所具有的特性或探究某种因素和实验对象的关系的实验。其中参照组是作为对比的标准,而实验组是研究的对象。对比实验是通过比较的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变化规律的实验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往往是通过更改实验条件、操作顺序、试剂用量来对实验现象及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得到结论,从而表明化学现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信念、理想和现实之间是辩证的关系,它们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信念、理想和现实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信念是人对某一事物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心,相信某一事物或现象必定胜利:理想是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的信念;现实是现在存在着的客观实在,是相互联系着的各种事物运动的综合存在,它是形式和内容、必然和偶然、现象和本质、个别和一般、新东西和旧东西的矛盾统一体,今天的现实是过去现实发展的结果,又是发展为未来现实的原因。现实性体现着事物联系和发展纵横两方面的  相似文献   

5.
Я和Ⅰ     
每种语言都有人称代词。所以使用人称代词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但在这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中,各种语言还都有自己的特点,区别于别种语言的用法。 俄语Я和英语I在用法上共性固有,但个性依存。现在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它们的异同。 (1)Я和I在多数情况下表示或代替人。但在拟人修辞格中都可代替事物。  相似文献   

6.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是探讨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前提,是获取知识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基础。化学学科中的观察包括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自然界、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通过对这些事物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认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认识进行初步加工记忆。对自然、科学、生产和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察能力,是丰富和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探求事物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扩大化学知识面并使其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加深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化学学科中的观察能力,它要求突出“深刻”二字,不仅要注意到现象,…  相似文献   

7.
词义和概念的关系“词义”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对于现实中的事物、现象或事物、现象间的关系共同理解的词的内容。如果从逻辑的角度说,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或这些事物、现象间的关系,经过多次观察和体验,对它们的本质属性逐渐有了明确的认识,在头脑中建立起对该事物、现象或关系的“概念”。这“概念”必须用词固定下来或表现出来。由此可知,所谓“词义”也就是指词(或词组)  相似文献   

8.
人类认知手段的转喻和隐喻是词汇扩展的两种重要方式。转喻的本质是通过某事物的突显特征或与其的特殊关系来辨认该事物,而隐喻则是将熟悉的认知概念映射到陌生的认知领域,生成新的概念借以理解陌生的事物。本文以hand/手为语料,从转喻和隐喻的角度来分析它一词多义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思维是人脑对事物和事物之间规律的反映;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也是发展各种能力的基础。化学教学要培养的思维能力实际上是逻辑思维能力,即运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的方法,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和推理等,从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学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化学学科有着丰富的思维内容,下面简要总结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个途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迪思维   思…  相似文献   

10.
张晓华 《考试周刊》2007,(36):36-38
人称指示语与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任务等相关联,在特定语境中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的社交关系。汉、日、英的人称代词体系构成了汉、日、英人称指示语。除了具有人称代词用法上的一般情况外,其所指和用法有时会出现一些从语义上看似异常的现象,这些现象只能从语用的角度借助语境去解释。本文探讨了汉、日、英人称指示语语用功能异同。  相似文献   

11.
韩尚 《成才之路》2013,(3):53-54
对比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现象在不同情况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运用对比法,可以更为准确地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区分相近事物,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化规律,是学习化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方法。在化学教学中,对一些概念、反应原理、实验、计算,运用对比法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加深理解,便于掌握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所谓随机问题,是指包含有随机物理现象的问题,其显著的特点是事物或现象的产生条件的不确定,即问题初始条件的不确定,但事物或现象的内涵和外延都是确定的.在高中阶段,事物或现象的产生条件的不确定(问题初始条件的不确定)主要有:  相似文献   

13.
<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也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事物的这种客观辩证法无疑也决定着人的主观认识的秩序和过程。但在最近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的讨论中,却出现了这样两种见解:一是认为感觉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感觉也不能反映事物的质;一是认为感觉能够反映事物的质,所以,感性认识也反映事物的本质。我们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4.
比较是头脑里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并确定事物或现象间的异同及其关系的思维过程.比较是在一定关系上进行的,也是根据一定标准进行的.没有标准无法进行比较.只有善于从相同的事物中找出不同点,从不同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点,才能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比较既是思维方法,也是学生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误区一:本质以现象为依据 [简析]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根本性质,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对现象的抽象概括和总结,事物的本质决定现象,因此,现象以本质为依据,而不是本质以现象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事物和性状之间有着“天然”的关系,因此我们一般可以用性状来转指事物。其实,事物同样也可以转指性状。这种转指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而且是一种普遍的认知现象和语言表达现象。当事物转指性状时,两者存在着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NP1像NP2一样”之所以独立成句,其主要原因也就在于事物和性状两者的转指。  相似文献   

17.
综合科目能力测试内容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经济、哲学、政治等学科,其中涉及数据、图表、图形考查的就有三处,它们分别是:(a)能认识数据、公式、图形之间的关系;(b)根据图表、数据解释说明有关概念或图示相关概念;(c)能通过数据、图表等把握事物的特征、规则或关系。  相似文献   

18.
《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用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的表达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9.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去认知事物,并通过实践来培养各种能力,进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戴安邦先生说: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化学实验  相似文献   

20.
张海宝 《学周刊C版》2010,(1):102-102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是搞好基本概念教学的关键。化学概念的建立要经过两个阶段三大步。两个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三大步是感性——理性——感性。同学们靠着感觉器官形成了反映现实事物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这些都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并没有区别事物或现象个别的与一般的、偶然的与必然的、现象与本质的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