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这两个字很难写,但是欣赏艺术其实很简单。如果我们在欣赏世界经典名画时,不谈冗长的美术史脉络,不谈风格、流派,只是欣赏美丽的图画,说说画里的故事,诸如蒙娜丽莎为什么微笑?拿破仑骑的是马还是驴?夏加尔的左手为什么有七个手指头,等等,那一定是很有趣的事情。《艺术里的秘密》告诉我们。只要抱着平常心去欣赏艺术,那一定会发现其中越来越多的乐趣。艺术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丰富人类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论文小语     
因为务弄文学,就常常谈论文学.朋友晤对,用口谈;千里驰书,用笔谈;读书写作中,有了点滴体会,随即记下,则是自己向自己谈.我缺乏理论修养,只能是小言詹詹,片片断断,零零碎碎,卑之无甚高沦.也只能谈论文学.谈生意经,论登龙术,没那兴趣,也没那知识,硬谈也谈不出意思.谈论文学可是很有意味的,或者说,是一种享受,如古人嗜好谈禅谈鬼一样.无怪乎杜甫思念李白,盼望再度聚首,就慨叹道:“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  相似文献   

3.
1.某些出版社死亡将成必然 W先生:安民你好,多次在电话里听你谈及出版社死亡,我们能否深谈一下呢? 安民:很高兴同你谈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4.
沈兴耕 《传媒》2005,(1):48-50
读者为什么要看报纸?如果用最简洁的话回答,那就是为了获取有用的信息.至于其他方面,如欣赏版面等,即使有,也不可能是第一位的,更不可能是多数人所为.这一判断告诉我们,办报纸,什么时候都必须是内容第一.即便版面改革,也应该从稿件内容入手.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认认真真地研究自己的读者.  相似文献   

5.
电视主持是门艺术.体育解说是门艺术.新闻发言,也是门艺术. 当今,中国的新闻发言很火爆,新闻发言人也成了公众人物:国字号,地字号;固定的,临时的;…… 是艺术,就应该有艺术评判,也应该有个优劣高下、阳春下里之分. 那么,中国的新闻发言艺术,究竟如何?总体来说,有些尴尬.其表现,有如下一些:  相似文献   

6.
简单艺术说     
余萍 《大观周刊》2012,(26):33-33
艺术简单做、简单看、简单想,这是我要说的重点内容。艺术如果简单做、简单看和简单想,那将达到真普及、全覆盖、尽挥洒。“艺术”一词听起来深奥,其实说白了也挺简单。如果你愿意深层次去想去理解,也可以,当然还是简单理解最为合适,适合大众的艺术其生命力最顽强,适合市场的艺术其价值最可观。 很多人崇尚艺术,大多数认为艺术很神秘,想揭开其面纱,于是跟潮流、赶时尚, 一个个报名参加艺术课目的培训,其实很盲目。在不理解艺术而仅仅盲从的状态下草草决定自己小孩的奋斗方向,是不可取的。这里谈的艺术分为三个特性,即简单做、简单看和简单想。而简单做需把握三个特点:时效、随机和共鸣。下面本人仅从绘画这个艺术角度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7.
古典音乐的通俗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莉红 《新闻知识》2006,(10):65-66
在当今急剧变幻的流行音乐浪潮里,人们逐渐厌倦了文化上的浅显感觉。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开始展现出来,追求文化上的厚度成为人们的审美趣向。摆脱纷乱、向往沉静而讲究秩序的心态,或许是人们欣赏古典音乐的时代心理动力。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先生感慨地说:“我担心,有一天,我们的耳朵将无法欣赏美妙的高雅的音乐,我们的眼睛将无法欣赏凡高画卷中那美丽动人的金黄色。我是主张将艺术标准放在第一位。没有这个标准,再多的使命感,再多的教育也没有用。”走向高雅,走向纯净的艺术世界,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呼声了。作为广播音乐工…  相似文献   

8.
十不读     
章明 《出版参考》2006,(20):4-5
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我看只有三个:一是求知,二是欣赏,三是实用.按说消遣也可以是阅读目的之一,但纯粹消遣的书是不多的.假如世上的书都可以起到以上三种作用,那就无书不可读,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就行了.不幸的是,文章和书籍也和别的商品一样,伪劣产品多于真货好货,于是问题就来了.  相似文献   

9.
关于电视化妆的理念,是艺术还是技术?是创作还是重复劳动?特别是为演员化妆和给朋友做美容时,两种理念经常打架。身为化妆专业的教师,深感局限在技术圈圈里很困惑,所以解放思想,来和大家讨论电视化妆的理念究竟是什么。首先,任何艺术都有一定技术、技巧、基本功,这是前人总结、概括的艺术元素和方法,是我们创造典型环  相似文献   

10.
我是在一次出差上飞机前看到了那篇《艺术是什么》的文章的。文章的题目虽然很普通,但内容却写得风生水起,沉博绝丽。一路上反复诵读,很是感动。读完了这篇文章,我十分同意作者对艺术与生活应该保持应有距离的态度,也更欣赏作者对人生素朴的、颇为大气的感悟。自然,我也记住了作者的名字:王瑞芸。  相似文献   

11.
用餐时,西方人会把音量控制在饭桌以内。如果整个餐厅都能听到你说话,那你的声音就太大了,这是很失礼的。实际上,一些西方人认为在中国的餐馆里谈生意是件很困难的事,因为噪音太大了。  相似文献   

12.
谈论这个题目似乎令人匪夷所思,但我认为,这个题目不是匪夷所思,而是思之甚少."被隐去的中国艺术",至少有两个疑问,第一个疑问是"中国艺术被谁隐去的?"第二个疑问是,"中国艺术为什么会被隐去?""隐去"自然不意味着不存在,而只是意味着被遮蔽.我们来看两部艺术著作——《艺术与艺术家词典》(Dictionary of Art and Artist)和《视觉艺术史》(Art Forms:History of Visual Art),它们均由西方人撰写,并在中国艺术界广为流传,但就我个人浅薄的经验,迄今为止从这些著作里读出"中国问题"来的论文、专著还真不多见.那么,如何读出中国问题,读出什么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记者,有段时间,我很为自己没有"新闻理想"感到惭愧.是的,大家都在谈"新闻理想",似乎没有理想,你就要被这个行当抛弃.我对此感到困惑,怎么没听到其他行当的从业者在谈理想?怎么没看到我们的外国同行把理想挂在嘴边?  相似文献   

14.
与邻俱进     
对于房屋产权70年,有识之士一直深表忧虑,我却认为是杞人忧天。现在城市里谁还住在70年以上房龄的老房子里?如果有,那他一定很幸福,那房子肯定是文物保护建筑。我的体会是,能住上个二三十年都不容易。6年前,我准备买一套二手房,看了七八十套之后,越来越迷茫。地段好的房龄老,房子新的去邻市比去市中心还近……终于看中了一套,各方面情况适中。"关键是风水好,房主刚调到北京××大学当副教授,事业正往上走,这是旺宅……"中介业务员是个大老爷们儿,却很有媒婆的潜质,几句话直指人心。我们第三次去看这套房的时候,房主在楼梯上很客气地跟一个邻居打招呼:"林局长,您是买菜去?"顿时,我老婆就决定买这套房了。原因很简单,局长都能住  相似文献   

15.
通常,人们多用“是”来肯定对象有某种属性;用“不是”来否定对象有某种属性。表面上看,对某对象的肯定或否定很简单,似乎不容易发生差错,但事实上,错误并不少见: (1)古诗词的格式呆板,束缚人的思想、那不是青年人应该看的东西。(2)我们并非反对象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这类影片里就不能描写爱情,而是说应取审慎的态度。(3)难道能够否认这位老干部和妻子之间的感情不是夫妻之情吗? 我们认为是不能否定、也是不应该否定的。上面三个例子里,例(1)中的说话者因为古诗词里有严格的格式就否定它是青年应该看的东西,是不妥的。中国的古诗词是中国宝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图书馆都是依靠行政方法进行管理。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向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实现四个现代化,必然地要改变一切与其不相适应的管理方式。那么,图书馆是否可以采用某些经济手段来进行管理呢?我认为,不仅可以,而且很有必要。首先是因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受经济基础制约的。过去,人们都把图书馆列入上层建筑范畴,现在,有的同志认为是生产力,究竟是上层建筑还是生产力?我们姑且不谈。但是,可以肯定,图书馆事业只能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发展。拿我们国家来说,由于我们的底子  相似文献   

17.
人们为什么不喜欢开会?有个笑话是这么说的:到世界末日那一天,上帝把人分成了两类,好人让他们去了天堂,坏人呢,都送去了会议室.还有人说:"如果哥伦布有个委员会的话,那他现在还在岸上没能出发."这个世界上有没有谁喜欢开会胜过看电影的?估计没有.为什么?通常一部电影持续90分钟到2小时,会议也是.可是,会议是交互式的,但是电影不是.我们不能冲着屏幕叫:"别进那个房子啊,你这个白痴!"更重要的是,电影不能真正影响我们的生活,不能让我们因为故事的结果而做什么事.但是会议和我们的生活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8.
解说中议论的出现,已经引起广大听众的极大兴趣。对于那发人深思、妙趣横生的议论,听众无不交口称道。议论,为什么能产生这样大的艺术感染力,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它在电影剪辑中具有何等的意义?其规律如何?本文企图就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随笔     
谈谈情,吃吃饭 我从学校毕业的第一年,第一次被某人正式邀请吃饭——就是表示开始的那一种,从此不只是谈工作谈理想谈文学谈人生,也不只是隔着半米的距离散步——不知怎么,第一个感觉就是惶恐,很惶恐,死活不肯去。不记得对方又说了些什么,只记得他最后一句,好像很潇洒:“……那我可自己找人喝酒去了!”  相似文献   

20.
曹林 《青年记者》2017,(4):19-20
看到一个段子,很有意思.布什说:“我们准备枪杀4000万伊拉克人和1个修单车的.” CNN记者问:“1个修单车的?!为什么要杀死1个修单车的?” 布什转身拍拍鲍威尔的肩膀,说:“看吧,我都说没有人会关心那4000万伊拉克人.” 段子本是调侃,却很有意思地表现了“媒体偏爱奇怪个案”的报道特点,用夸张的方式让人们看到了新闻价值认知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