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新闻榜     
以色列看守内阁总理沙龙这回可真是颜面扫地。1月9日,沙龙发表全国电视讲话为自己的贷款丑闻辩护,但话才说了一半,就被以色列竞选委员会以“违反竞选规则”为由下令掐断。这在以色列历史上史无前例。 沙龙和其子被指责曾以贷款形式获得150万美元的政治贿赂,这对正备战1月28日大选的沙龙和利库德集团打击颇大。卷入贷款丑闻后,沙龙的支持率直线下降。  相似文献   

2.
自从以色列总理沙龙“史无前例”地派出坦克和装甲车,将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围困”在约旦河西岸已控城市拉马拉以后,国际社会普遍对这位曾经在国际政坛叱咤风云多年的巴勒斯坦领袖目前的  相似文献   

3.
亚辛走了,阿拉法特走了,而这一次似乎轮到了沙龙。沙龙中风导致的以色列政局突变,不禁使人想起1995年的以色列。当年秋天,奥斯陆和平协议的缔造者、以色列总理拉宾遭到犹太极端分子的暗杀,致使工党政府陷入混乱。在不久后举行的选举中,利库德集团主席内塔尼亚胡击败了拉宾的继承人佩雷斯,出任以色列总理。当前以色列的情况与十年前何其相似--沙龙新组建的前进党群龙无首,而在一旁虎视眈眈的,仍然是内塔尼亚胡。拉宾撒手离去,他与阿拉法特在1993年签署的奥斯陆和平协议日渐沉沦。而今天,人们再次提出这样的疑问:没有了沙龙,以色列撤出加沙给以巴局势带来的一线生机, 也将随着以色列政治的重新洗牌而逐渐消失吗?  相似文献   

4.
以色列看守政府总理沙龙在 2 0 0 0年 1 1月 2 8日当选为新一届利库德集团主席。关于这一事件 ,在我国媒体上出现了两种报道 ,对其当选原因作了两种不相同的判断。《新华每日电讯》1 1月 3 0日刊发新华社记者明大军、聂晓阳 1 1月 2 8日发自耶路撒冷的新闻分析《为何内氏未能击败沙龙》指出 ,内塔尼亚胡首先指责沙龙在执政期间国内经济严重下滑 ,后来又批评沙龙支持巴勒斯坦建国的立场 ,并声称自己一旦当选总理将立即驱逐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沙龙说 ,“安全不是靠口号实现的” ,“时机比什么都重要” ,“巴勒斯坦建国是难以回避现实”…  相似文献   

5.
亚辛走了,阿拉法特走了,而这一次似乎轮到了沙龙。沙龙中风导致的以色列政局突变,不禁使人想起1995年的以色列。当年秋天,奥斯陆和平协议的缔造者、以色列总理拉宾遭到犹太极端分子的暗杀,致使工党政府陷入混乱。在不久后举行的选举中,利库德集团主席内塔尼亚胡击败了拉宾的继承人佩雷斯,出任以色列总理。当前以色列的情况与十年前何其相似——沙龙新组建的前进党群龙无首,而在一旁虎视眈眈的,仍然是内塔尼亚胡。拉宾撒手离去,他与阿拉法特在1993年签署的奥斯陆和平协议日渐沉沦。而今天,人们再次提出这样的疑问:没有了沙龙,以色列撤出加沙给以巴局势带来的一线生机, 也将随着以色列政治的重新洗牌而逐渐消失吗?  相似文献   

6.
沙龙的赌局     
以色列总理沙龙有个外号叫“推土机”,因为他对于眼前的一切阻碍从来都是毫不留情地推翻、碾碎,即使阻碍他的东西是由他自己亲手塑造的。这一次.沙龙要推翻的障碍是他在三十多年以前所参与创建的利库德集团[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以色列政府近日决定对BBC全面封杀 ,具体措施包括 :以色列官员拒绝接受BBC采访 ,以新闻办公室将对BBC雇员的记者证和签证进行限制 ,在BBC记者进出以各检查岗哨和国际机场时拒绝提供帮助。以色列和BBC的矛盾由来已久。此前 ,为抗议BBC“在巴以报道中对巴方的偏袒” ,以政府曾拒绝承认BBC雇用的巴勒斯坦工作人员的记者身份。对此 ,BBC中东首席记者安德鲁·斯蒂尔一怒之下致信伦敦总部 ,要求封杀以总理沙龙 ,称以后即使有要事 ,也宁可采访以外交部 ,也绝不采访以总理府。(摘自《国际广播影视》2 0 0 3 9)以色列全面封杀BBC…  相似文献   

8.
中东和平进程在4月份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而此时以色列国内政坛却突生波谰。4月16日,以色列警察当局向总检察长鲁宾斯坦国家检察官阿尔贝尔提交了一份有关“巴龙丑闻”案的调查报告,建议起诉现任总理内塔尼亚胡(上图)在任命政府官员时有欺诈行为并辜负了公众的信任。  相似文献   

9.
国际速览     
沙龙试探布什中东政策 美国总统布什3月20日在华盛顿接待到访的以色列总理沙龙。他表示,美国不会用强迫手法促成中东和平。 这是布什和沙龙先后上任以来首次面对面会谈。 布什表示,美国将与中东国家合作,但他拒绝回答有关美国是否会听从以色列的意见,在巴勒斯坦结束暴力示威之前不邀请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访美。 布什上任以来,人们一直在猜测,他对中东问题的态度与克林顿相去甚远。克林顿政府在中东事务的斡旋上花了很大功夫,力图促成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  相似文献   

10.
如果国际社会反应平淡,这或许就成为以色列对自己拥有核武器这一事实的公开宣示12月11日,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在接受德国卫星电视一台采访时,将以色列与世界核大国相提并论,暗示以色列拥有核武器。这被一些报道认为是以色列国家领导人首次公开将自己列入核国家,尽管以色列政府后来对这个“口误”进行了“澄清”,但仍没有阻止这场风波的延续。  相似文献   

11.
力拔出兮气盖世乃当年之威时不利兮可奈何是今日之叹请看——以色列前国防部长阿奈尔·沙龙,曾经是以色列政坛和中东战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由于参与指挥了多次“胜利”的战役,更由于“成功”地策划和指挥了1982年入侵黎巴嫩的战争,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武装力量赶了出去,而扬“名”于世,被某些人看成是“英雄”,称为常胜将军。“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沙龙因黎巴嫩战争大扬其名,也由于黎巴嫩巴勒斯坦难民营大屠杀而丢官。为图谋“东山再起”,他抓住美国《时代》用刊一篇针对他的文章,打起官司来。“不幸”的  相似文献   

12.
前进党只有尽快将沙龙的政治“遗产”落实为具体的政策纲领,才能在三足鼎立的以色列政坛中立于不败之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 2003年11月6日,以色列议会在耶路撒冷议会大厦举行特别会议,纪念前总理拉宾遇剌8周年,这是以色列总理沙龙走上主席台准备发表纪念拉宾的讲话。  相似文献   

14.
与沙龙同甘共苦的鹰派将军达甘接掌摩萨德,预示着以色列将加强中东的“反恐”力度  相似文献   

15.
作为以色列的第一公子,奥姆利一直充当父亲沙龙的“私人顾问”,同时,他还穿梭于沙龙和阿拉法特之间,充当沙龙的信使  相似文献   

16.
肖实 《新闻天地》2011,(2):34-35
摩西·卡察夫,65岁,以色列前总统,强奸和性骚扰罪名成立。2010年12月30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地方法院的这条判决震惊了全球。如最终罪名成立,卡察夫将面临最高16年监禁。卡察夫曾是以色列人的骄傲,是从下层平民到总统的杰出代表,更曾被誉为以色列“第一公民”。这是以色列“可悲的一天”——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法院宣布判决结果后说。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举世瞩目的中东和会的召开,以色列总理沙米尔成为世界舆论与新闻媒介的焦点人物。1991年十一月由美国“兰达”出版公司出版发行的《萨姆森的选择》(又译《大抉择》)一书披露的一些从未被人知晓的秘密将首次把美、苏、以之间的交易内幕公布于众:为以色列窃取美国秘密情报的间谍波拉德获得了美国部署打击苏联核导弹的卫星照片及数据,而这些情报的一部分却被耶路撒冷转交到莫斯科手里。其幕后策划者、甚至某些情报的  相似文献   

18.
这几天,翻开《国土报》和《耶路撒冷邮报》等以色列的主流报纸,几乎每天都有评论文章要求总理奥尔默特下课。几天前,大批以色列民众走上街头,众口一词地高喊:“奥尔默特下台!”  相似文献   

19.
“希腊可以成为中国通向欧洲的门户,并且开启欧洲与远东地区的欧洲通道,”希腊总理表示,“赴汤蹈火也要为希腊吸引投资者”。这个欧洲南部国家开启了一再拖延的国家资产出售计划以此坚定自己减轻希腊巨大的债务负担的决心。  相似文献   

20.
针对以色列人的袭击事件,将对美国的反恐进程造成负面影响。一旦以色列卷入反恐战争,将会加剧美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