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九世纪中后期是中国步入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由传统的朝贡外交体系逐步向近代外交体系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薛福成的外交思想体现了这一转变.薛福成在其充当曾、李幕僚时的外交思想中就有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立场、讲求交涉之道、以实力为外交后盾的外交思想,这已具有明显的近代外交思想成份.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作为政治家.从政治角度高度重视国际法.特别是国际法基本原则问题。他逐步提出并完善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现代国际法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还因此严格规范了新中国的外交思想和重大外交行为.在事实上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及其主要方针.保证了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为台湾最终回归祖国.提供了法理基础和原则。他还完整准确而且积极地认识、理解国际法的强制实施方式,着力于国力增强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坚强的实力基础和战略制衡。有效保障了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外交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以后 ,中国完成了以革命性国家到建设性国家的转折 ,成为和平崛起的大国。它必须兼具硬国力与软国力 ,同时兼具政治大国、经济大国、军事大国、文化大国四种身份。因此 ,中国必然探索与建构相应的“新外交” ,确立其目标、任务与布局 ,立足于周边外交、大国外交、能源外交以及对发展中国家外交 ,理顺六大关系 ,树立合作共赢思想 ,建立全球尤其是周边安全与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的外交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外交工作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外交战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坚持以独立自主和爱国主义为外交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其首要目标;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树立中国的和平形象,消除外界对中国发展的疑虑.邓小平新时期外交思想的核心,就是尽快把中国的经济搞上去,提高中国在世界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从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及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相似文献   

5.
面对驱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形象和赢得国际社会理解与认同的要求,新中国提出了主动塑造外交新形象的思想,设计了新的外交形象的基本内涵,规定了塑造者的基本素质,确立了塑造的基本原则,对外交形象作了全新的塑造,使新中国获得了并不完全与国力相称的良好的外交形象。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魏玛共和国把摆脱凡尔赛和约、恢复德国大国地位作为外交努力的目标,但前期和后期的外交战略不同.施特雷泽曼之前的各届政府视修改和约为德国复兴的前提,采取了"拒约"或消极"履约"的政策;施特雷泽曼政府则认为,只有复兴德国,增强德国实力,才能修改和约,因而,采取了以"履约"为幌子而实为"修约"的迂回战略.这种外交战略的转变终使德国恢复了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7.
一个国家的国情,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科技、社会、历史、自然等各个领域,并且上述各方面的内容又处于相互联系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国情是一个综合范畴和动态概念,其研究是一项复杂艰难的系统工程。国力是国情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表现。要正确认识国情就必须科学把握国力。所谓国力,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所具有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及国际影响力,简言之,综合国力。综合国力全面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政治、社会、军事、外交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主要方面的实际力量。其中经济实…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孙子兵法.计篇》的再解读,认为应把"计",译成"(军力)评估",而把"吾计"注释成"我的(军力)评价体系"才为准确;其"经之以五事",即以五个方面的"事"来衡量各国军力的强弱,构成一级指标;其"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即搜寻情况、搜索情报或寻找相关数据,进行计算,来比较各国军力的大小,列成二级指标。用指标体系评估军力是孙子的重要学术遗产,即便放到21世纪的今天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仍可作为建立国际军事实力评估体系的基础;用《孙子兵法》与《国际形势黄皮书》、《美国防务报告》做比较,其对国与国之间的军力评估方法,仍旧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9.
威望外交是国际政治研究中一个较少引起关注但又十分重要的领域.在国际事务中,威望外交体现的是维护本国声誉和威望的能力.它由四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即战略意志、战略威慑能力、国家信誉和战略边疆.中国传统的战略文化中不乏关于威望外交的丰富的思想遗产,中国应该合理汲取,并依据自己的国力限度与利益分布范围,从威慑力、公信力、吸引力、创造力等四个方面开展威望外交,塑造在国际事务中的威望.  相似文献   

10.
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之前,太平天国并无正式的对外交涉。但它的领袖洪秀全已有世界各国应平等相待,互不侵犯的构想。随着革命斗争的胜利发展,由于对世界大势的无知,传统的“天朝上国”思想、拜上帝教的“天王即世界之主”的说教迅速抬头,成了奠都南京后指导外交实践的重要思想。结果,虽然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可贵原则性,却不能在复杂的“折冲尊俎”斗争中因势利导,灵活地驾驭局势。1856年的“天京内讧”,国力大损,外交失去坚强的实力后盾,终被中外反动势力所镇压而失败。这个惨痛的教训,值得认真总结与记取。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对外战争和失败,并不是由于国力、军力的不足和人才素质低下及爱国热忱的缺乏,而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1.吏治腐败;2.政治上专制、保守、封闭;3.少数将领贪生怕死,综合素质不高.中国对外战争的失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2.
马基雅维里是欧洲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幻想通过有强大实力的国王来统一意大利,提出了加强王权的外交策略,并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和伎俩,包括欺骗等,来达到最终目的。因此,他的外交思想既十分注重外交与政治、军事的关系,也注重外交技巧和外交经验,本文通过具体外交事件和外交语言,尝试对其外交技巧和外交思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昆西·亚当斯的外交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以"天定命运论"为核心的大陆扩张思想;在拉美独立运动中体现出的以中立为标志的孤立主义思想;在美英俄就北美西北海岸的主权争议中,他提出的以排它性为目标的非殖民原则思想.昆西·亚当斯的这些外交思想对19世纪的美国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维护国家利益的思想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分析判断,在对我国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进行调整的同时,对我国外交战略中的国家利益进行了具体而全面的阐述.邓小平始终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认为发展对外关系需要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作是我国最大和最高的国家利益,并从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出发来处理国际关系,形成了完整的外交战略中维护国家利益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西汉初年虽然以黄老思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但儒家思想在诸如叔孙通、陆贾等儒家代表性人物的努力下,仍部分应用于国家统治之中。至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主张清净无为的黄老思想面临着诸多不能解决的问题。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生对传统儒家思想加以改造扩充后更加符合时代要求,而汉武帝敢于突破前人的雄才大略为新儒学的萌芽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积极倡导新儒学,从而快速确立了新儒学的官方地位,在思想、文化、礼仪道德等领域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了打开中国外交局面,为中国改革开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基础之上,创造性地提出四大独特的战略原则: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以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结束过去,开辟未来;韬光养晦,永不称霸.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各国从本国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出发,纷纷调整自己的对内对外政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根据自身的国力,提出了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标和国际社会和平发展的阶段性外交战略,即伙伴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18.
外交战略中国家定位首先需要对自身的实力进行合理的评估;尽管在某些领域中国具备世界影响力,但是从整体上看,中国还不是多极中的一极;将综合实力、文化历史传统和战略利益三者结合考量中国仍然是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回顾新中国的外交史,韬光养晦为主的外交政策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利益;慎重使用和平崛起概念,走和平发展道路,将自身定位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国力、加快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9.
宋太宗时期,宋朝的对外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对辽主动出击到虚内守外,以防为主.张洎在太宗朝累官至给事中、参知政事,参与了宋王朝的重要政治活动.他几次上奏言边事,表达了消极防御的外交思想.张洎提出在外交模式上防守勿攻、敌去勿追的思想;在内政与外交问题上,主张把内政放在政治生活的第一位;在西夏对宋边境的战争中,提出弃地妥协的主张.张洎理想主义的消极防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太宗朝及北宋中、后期的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20.
纵横家活跃于战国中后期,是一个精通外交策略和游说说服术并以外交和游说为职业的特殊社会群体。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并立的局面给纵横家提供了活动的舞台;七雄实力的对比和各国为了生存而产生的纵横外交策略,是纵横家产生的现实需要;而文化的突破从内容和制度两方面为新兴士人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为纵横家的出现提供了人才前提;战国乱世世卿世禄制的废除,正规的人才选拔制度的缺失正是纵横家最终以辩术和智谋脱颖而出的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