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宏 《留学生》2010,(6):40-41
自信、务实、开放.负责的国家形象.是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目标。长远看.国家形象塑造要服从国际发展目标.促进建设与发展的良好国际和国内环境。一个多民族意义的国家概念.首先应该是一种文化标识.一种文化形象。在公共外交意义上.每位走出去的中国人犹如一张“文化名片”,而且.公共外交涉及的人群远远大于政府外交。  相似文献   

2.
除传统意义上所认识到的影响公共外交国内统筹能力的因素之外,公共外交的发展还受国家在特定时期社会制度和管理体制的生命力、国家的国内道德形象和它对价值观塑造能力等内部因素的制约。中国的公共外交在国家制度建设与体制创新以保障公共外交发展、国内道德形象与公共外交相匹配、价值观定位优化为公共外交提供足够的身份支持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对此,中国必须深化改革,用国家的安宁稳定与繁荣昌盛作为推动公共外交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加强道德建设,改变国内舆论管理思路,增强国内外问题联动意识,推动公共外交道义声誉的影响;提升价值观的塑造能力,让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能够获得更多观念认同。  相似文献   

3.
以色列的公共外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成型,形成了政府外交部门主导、多部门配合参与、利用自身优势提升国家整体形象的完整体系。文章尝试从软实力视角对以色列公共外交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通过探究其公共外交策略得失对国家形象的影响,得出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具有借鉴意义的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背景下,一国对于其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提升和加强中国的国家形象不仅可以为其和平发展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争取外交主动,而且也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为切入点,对我国国家形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措施等相关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潘敬国 《历史学习》2006,(12):24-24
中方在中英建交谈判中的方针原则是中方决策层根据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战略确立的。“一边倒”是新中国在外交上坚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立场的形象表达,它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起,构成了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在此基本原则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与西方国家建交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愈加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以提升其国家软实力。就中国而言,国家形象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如何定位和传播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已成为当前中国外交界及社会各界的一个共同话题。本文就这一课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文化交流与传播为核心的文化外交逐步发展到公共外交新阶段,成为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和提升国家形象最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战后韩国的"文化外交"向"公共外交"演进的历史表明,韩国的公共外交已经从国家事务的相对边缘地带逐步走向政治中心,对韩国良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戏曲艺术对外交流是政府主导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外活动,是中国文化外交的一种重要实践方式,具有深刻的文化外交意义。戏曲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充分展现了鲜明的现实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特点,从侧面彰显了新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人民形象,让世界更加了解真实的中国,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通过柔性的文化交流方式有力地配合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在建交工作中发挥了"外交先锋"作用;凭借其丰富的幽默感与表现力赢得了外国观众的强烈共鸣,营造了有利的舆论氛围,推动了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翻开了新的篇章,在政党制度、政权组织形式、宪法、民族关系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中期致力于开拓新的局面.和平共处基本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70年代初,与美国关系正常化,获得外交的重大突破.实现了外交新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外交政策作了一系列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家形象: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形象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国家形象能为促进中国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但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形象褒贬不一,总体评价有待提高,造成这种状态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的制约.为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中国必须明确国家形象定位,加强公共外交,发展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争,日本不仅在军事上,也在外交、思想、舆论等全方面进行总体战、超限战,尤其不遗余力地塑造国家形象,精心装扮,巧妙公关,咄咄逼人,与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2.
“和平崛起”实际上概括了中国从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包含了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态度和决心。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及“统筹兼顾”的发展方式,并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纲领。随着中国外交思想的变化,中国的外交战略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其基本精神就是将政治外交转变为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外交。本文从三个方面概括了中国的外交策略:第一,积极参与促进和平与发展;第二,强化公共形象,肩负大国责任;第三,加强和改善各大国的关系,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信息传播的时代,新闻传播媒介作为社会的"第四权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媒介与外交的结合是当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前沿问题,国家形象又是在国际外交事务中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媒介外交与国家形象的建构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关系。主要讨论了二者的关系,为传媒外交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提供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一个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新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邓小平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第一次“改变了中国的形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0页)。一、塑造新中国的崭新形象毛泽东是新中国国家形象的主要塑造者。为了在国际...  相似文献   

15.
泰安市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与塑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旅游形象设计和建设已经成为当今城市旅游发展的战略武器和竞争策略,通过对泰安市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与塑造进行实证研究,将泰安市总体旅游形象定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城一体的旅游观光与接待城市。还依据企业形象设计(CIS)和地区形象设计(DIS)的基本理论,提出了泰安市的理念形象(MI)、视觉形象(VI)、行为形象(BI)以及塑造策略。  相似文献   

16.
分析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基本内蕴与塑造。指出构成新时代国家形象塑造体系的是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四个因素。归纳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三个基本特征:人民性、整体性和开放性,这三个特征既体现了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又精准把握了时代发展脉搏。强调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及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国家形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前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顶层设计,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一个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新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邓小平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第一次“改变了中国的形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0页)。一、塑造新中国的崭新形象毛泽东是新中国国家形象的主要塑造者。为了在国际上树立一个人民民主国家的新形象,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提出  相似文献   

18.
自21世纪以来,我国新一届政府采用了更加务实、自信、灵活与成熟的外交政策,不仅在国际上积极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而且在国内积极树立“外交为民”的新形象。自本世纪初,我国外交理念的为民意识日渐增强,政府在不断推出新举措使外交工作走进人民大众、贴近平民百姓的同时,尤其建立起了有效机制保护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和利益,从而使我国“外交为民”这一宗旨得到更为具体的体现和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与西方各国的交流往来日益密切,外交口译行业得到蓬勃发展。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外交口译者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交际障碍。要想妥善解决这些障碍,更好地塑造中国的大国形象,口译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口译员张璐的经典翻译为例,分析跨文化意识在外交口译上的具体体现以及如何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以传递跨文化信息,保证口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美国媒体在对华关系中的政治作用主要包括:塑造中国形象常常带有明显的片面性,设定议题范围,制造新闻从而引导舆论并干预决策,解释政策等等。它们之间彼此独立又密切结合,成为有机的整体,必须正确看待媒体在外交中的作用,采取理智审慎的态度,客观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