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出版改革的深入,对出版社的性质问题,也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有的说,出版社成为企业,什么书赚钱出什么,赔钱的书就没有人出了,这样下去不得了。有的说,出版社还是应该按事业单位来办,不能搞自负盈亏,出书赔钱由国家拨款,这样出版社就可以无忧无虑地出书了,学术著作出版难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有的说,出版社作为纯事业单位,我们过去搞过,那样虽然没有后顾之忧,但出版社的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起来,知识分子的才  相似文献   

2.
讨论出版改革的时候,有些同志的注意力和兴奋点放在经济效益上。另外一些同志对此表示担心。怕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什么书嫌钱就出什么书,会降低出书质量,损害读者利益,败坏出版社的形象。注重经济效益的同志则认为:现在订货萎缩,大量的书赔钱甚至无法开印。只有保证一定的经济效益,才能以丰补歉,出那些社会效益好但要赔钱的书;否则,书都出不来,还谈什么质量  相似文献   

3.
现在学术著作很难出,几乎出一本赔一本。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物价局已经同意学术著作的定价可以由出版社自己决定。我认为这样做是对的。不过有的地方提出,学术著作可以按成本定价,并且说其他难以出版的赔钱书也可以这么做。对这种做法,我表示怀疑。少量印数很少的学术著作,按成本定价也许购买者承受得了,如主要是卖给图书馆或学术团体的书。大量的文学著作和专业性很强的书都这么做,广大读者肯定承受不了。例如,有一家专业出  相似文献   

4.
书价放开原则上没有错。但是,放开要不要有个幅度。我觉得什么事情都没有绝对的,放开应该有个幅度。有的出版社比较守规矩。有的出版社定价无边无际,一个印张一元多钱有的是。这样的放开是对还是不对?读者会问,你们老讲社会效益是最高准则,可是出的书定价那么高,赚钱赚得那么多。听署领导讲,国务院调查了33个行业的财税情况和人均利润  相似文献   

5.
叶宁 《编辑之友》1998,(5):49-50
80年代前的中国出版,总体上说是寂寞的。那时的出版业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个宣传部门,无产业自觉意识,无经营之道可言,那时的读者,思想要统一.文化也要统一,于是出版社出什么书,读者就读什么书。这样的出版业.活得轻松自在,平静悠然.自然不需要为了生计问题而搞出什么热同的风景。  相似文献   

6.
一、从学术书为什么赔钱说起谈到学术书为什么赔钱,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著译者认为,书的质量不成问题,肯定卖得出去,因此抱怨出版社征订不力,印刷数量少,制作质量低劣;出版社则有一大堆实际困难,征订数上不去,书稿积压,勉强开印了,销售又成了问题。对于书店来说,一次进几十本的学术书,往往摆在架子上半年也卖不完,比起成百  相似文献   

7.
港澳台之窗     
台湾出版业新书难销 台中华图书出版基金会企划负责人说,台湾经济不景气,大家转而更关心民生问题。过去,台湾人爱读文学书,如今新书能卖光一版已经非常好了。有些出版社甚至逐渐减少文学书出书数量,因为书出得少,赔钱的机会就减少。 在今年台北书展上,曾出现了半价销书现象,这也是书商求生存的一种方法。这次书展虽然号称规模最大,但台湾参展单位仅增加一家共886个出版社参展。 去年,大名鼎鼎的文学出版社“大地”  相似文献   

8.
访美散记     
当前美国出版业概况 当今美国到底有多少出版社?一年到底出多少书?众说不一。因为美国办出版社不像我国有这么规范的审批手续,他们只要到有关部门进行注册,并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出书了。全美出版商协会主席威利奥茨先生在向我们介绍情况时就这么说:美国现在出版社有多少,有的说5000家,有的说10000家,还有的说20000家,我这个出版商协会主席也搞不清楚。据我所知,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出版社大概是  相似文献   

9.
必须承认,出版社确实出了一些好书,出了之后读者没有买到、读到是可惜的。遗憾的是这样的书颇少,有时近于左找右找都难于发现。偏偏书店里、书摊上、杂志社的经销处里到处可见,磕头碰撞,躲都躲不掉。真的翻开一本看看,又觉得这样的书没有白纸可爱(不包括添加了各种古怪颜色的纸)。老实说吧,有些书是在我读了之后才产生讨厌之意的,而有的是则是在我未读之前就已经讨厌。这样的书,一般有六种:一是连藤的书;二是鸣锣的书;三是硬挤的书;四是揩油的书;五是逗孩子傻笑而意在掏孩子腰包的书;六是雇吹鼓手叫卖的书。  相似文献   

10.
图书出版宏观调控二法苗润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出版社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必然受到价值规律的作用而不愿生产那些没有利润的书;那些赔钱的书就会被市场上“那只看不见的手”把它从出版计划中拿掉。当然,如果赔钱的书是平庸而无使用价值的书,那就...  相似文献   

11.
来回几次我终于明白,书是可以这样出的:不用自己投稿到出版社,然后望穿秋水地等啊等,而是有人主动来约稿,人家叫你写什么你就写什么,写好给钱。  相似文献   

12.
出书思路出版社的战略抉择琚林勇出书思路是出版社根据党的出版方针、政策及本社的出书宗旨和出书方向,结合自身分工范围、经济状况和图书市场需要而确定的一个时期的选题目标。它决定了一个出版社出什么书,不出什么书,是出版社编辑部门开展组稿活动的依据。出版社的领...  相似文献   

13.
建立保证出好书的机制祝国华出版社要多出好书,少出平庸的书,不出坏书。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出版社的领导们有谁不懂得这个道理呢?然而有些出版社却违背了办社宗旨,出了坏书;有的出版社甚至多次、多本违禁。他们缺乏出好书而不出坏书的机制,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到头来...  相似文献   

14.
2011年的书业,似乎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实体书店纷纷关门歇业,强行进入这一行业的网络书店却宁愿赔钱卖书;这当然使得出版社感到心惊肉跳,有的编辑已经在哀叹自己行将失业。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出版社在坚持  相似文献   

15.
大凡爱读书的人,都有这样的共同体验:有的书,随意翻翻,便不愿看了;有的书,虽然耐着性子看了,却没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犹如过眼烟云;而有的书,则令人不忍释卷,读过之后,仿佛电脑软件存储信息般永志不忘。方道先生新著《写作思辨》(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以下简称《思辨》),便是这后一种类型的好书。好书自然是受读者欢迎的。据了解,“思辨”面世之前,出版社担忧销售为难,不料应市仅月余,便销出二千册,很受读者欢迎。此书何以有如此魁力呢?我用眼在阅读中搜求答案,用心来探索这本著作里的奥秘。愈读,愈有兴味…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重复出版现象很普遍、很严重。所谓普遍,什么书都重复出版。“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出了几百种;外国文学名著,你译、我译、他译,未见译出新意,版本已有一大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水浒、红楼梦……,翻过来,掉过去,出了多少版本?各种形式多样、内容雷同的职称书、热点书,比比皆是。所谓严重,以前出版社出书的原则是,你出什么,我就不出什么,以示其风格与品位,现在有相当一些出版社,看人家出了什么,就忙不迭地跟着出什么,时间长了,对重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出版大提速已是有目共睹。从过去“一年出两书”到现在“一日出两书”,出版社的出版速度已加快到令人咋舌的地步。四十年前,从发排到印刷出版,一本书大约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十年前大约需要半年时间,而现在已缩短至一两个月,甚至有的书从选题到出版仅仅只需要5天。这一现象已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有人认为出版大提速是出版社盲目逐利引起的,并不符合出版的内在规律;也有人认为出版大提速是出版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适应,是出版业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出版大提速现象到底应如何看待?它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在这样一种背景…  相似文献   

18.
蒋威 《出版参考》2005,(5X):29-29
“目前,大多数出版社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产商。”万圣书园总经理刘苏里说。主要问题在于,出版社做营销的很少。有的出版社虽然设了营销部,但还算不上真正意义的营销,有运营水平的就更少了。  相似文献   

19.
建立有效的出好书的机制刘国雄一个出版社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败下阵来,靠什么?靠的是图书质量,靠的是永远出好书,不出坏书。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法则。但是,有人误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捞钱。从而出现了有的出版社不在抓编辑出版高质量的...  相似文献   

20.
出版社的整体发展目标确定之后,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实事求是地调整好自己的图书结构。一般情况下,出版社的图书结构可分以下几种:重点书和一般书的结构既然是重点书,就一定有别于一般书,表现在重视程度上:一是派精兵强将去操作,以保证质量;二是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出版社承担投资风险;三是在策划上要体现出大手笔。重点书在全部图书选题中的比重,视实际出社版情况,有的占到5%,有的占到10%,主要根据本社的财力、人力及经验积累而定。主流书和辅助书的结构主流书是体现出版社优势的标志书。表现在出版比重上:一是多为丛书套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