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2.
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实质就是按劳动能力分配。人类社会历史与逻辑演进历程表明:人类历史就是劳动能力的发展史;一定意义上,按劳动能力分配是人类社会内在分配原则;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就是在存在商品货币条件下实行按劳动能力分配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误区一:矛盾就是对立。简析: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此观点只看到了矛盾双方关系的一面,即矛盾的对立性。矛盾双方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该观点有合理的成分。此观点忽视了哲学矛盾双方关系的另一面,即矛盾的统一性。统一属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它有两种情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这种观点没有全面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4.
1.对立统一原理【基本观点】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又相互吸引、相互联结,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方法论】(1)要求我们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  相似文献   

5.
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也就是教师创造一定的条件,引导学生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转化为自己的真知。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只有实现了这两个转化,才有好的课堂效益,教与学的矛盾是促进这两个“转化”的动力,但是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始终主导着教学过程的进展与发展方向,是影响课堂效果的最根本、最关键和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人类劳动的发展史。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类的劳动,按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关系,区分为劳动者从属于劳动即异化劳动的阶段和自主活动的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劳动者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劳动中仍然存在异化劳动现象,劳动问题依然是个热点问题。因此,对劳动向自主活动转化的内涵、条件及意义进行解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同一性的相对性与斗争性的绝对性是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内容、唯物辩证法的一个科学原理,也是我们在哲学教学中公认的一个理论难点。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联系过去讨论中的有关看法谈些粗浅认识,不妥之处希望得到批评指正。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双方之间的两种属性。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结,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表现为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否定的趋向。同一性与斗争性是同时存在紧密结合的。我们所说的同一,乃是相互区别着、斗争着的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没有相互区别和相互斗争着的对立面,当然就无所谓同一,同一只是表示着有差别的东西之间的一种互相依赖的关系。同样,我们所说的斗争,乃是互相依赖着、  相似文献   

8.
<正>一、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既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又是唯物辩证法根本的规律,也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哲学上所讲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属性和趋势,表现为两点: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种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哲  相似文献   

9.
高二《思想政治》第三课讲矛盾问题时指出 :“一切矛盾的双方无不在一定条件下向它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喜与悲、难与易、福与祸、攻与守、胜与负、战争与和平、正确与错误等 ,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朝着对立的方面转化。”对此 ,有学生提问 :“生与死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 ,在一定条件下生可以转化为死 ,这好理解 ,但死也能转化为生吗 ?有的学生作了否定的回答 ,甚至有学生由此否定矛盾转化的普遍性、客观性。那么 ,如何正确理解死可以转化为生呢 ?首先 ,从生物体自身的内部运动来看 ,任何生物体内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生与死的斗争和转化。生命…  相似文献   

10.
“内”和“外”是一对矛盾,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矛盾的双方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关系:一方面,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另一方面,矛盾的双方又相互依赖(即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即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1.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世界中一切矛盾的双方都依一定的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着。有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事物才有变化发展,社会才有革命变革。因此,研究和把握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是很有意义的。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毛主席说:“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  相似文献   

12.
毛主席说:“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着的双方都不会转化。”我反复地思索要转化  相似文献   

13.
一、案例背景分析1.本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本框内容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中矛盾双方不平衡性的原理的阐述,即不仅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多种矛盾其地位和作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上一框题),就是在同一种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也有主次之分。本框内容既是对上一框内容的具体化和深化,也是对对立统一原理的具体化和深化,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矛盾双方的关系。理解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有助于理解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所以搞好本框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矛盾的特殊性和对立统一原理,这也是…  相似文献   

14.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说明了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变化发展,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唯物辩证的历史观还进一步指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对立就一的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一章里要说明,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发展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它内部的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交互作用下),推动了生产方式、从而也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事物的性质不是主要地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而是主要地由根本矛盾的两个方面对立统一的关系所规定的。并从根本矛盾的内涵、矛盾两个方面的构成关系、事物的质的规定性、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质变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6.
矛盾的性质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狼在它与屠户这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屠户则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它们也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剩骨”就是这转化的武器,屠户不自觉地运用了它,赢得了转化的时间,而狼的小贪——啃“剩骨”,让自己跟着骨头走,使偶然的因素影  相似文献   

17.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  相似文献   

18.
科技革命是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当代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使科学与社会一体化,使人工自然成为社会生活的直接基础,因而科技革命将直接发生为社会形态的革命;科技革命成为当代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并最突出地表现为信息化、生态化和全球化三大趋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发展史的基本预言,被生产力的新的发展所证实;社会权力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知识上升为第一位的力量,因此在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具体的社会实践时,必须以新的方式来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蔡明 《师道》2002,(5):16-17
人类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一定的生产工具是一个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样,教育发展史也告诉我们:一定的教育工具是一个时期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古代教育时期,戒尺或教鞭是教育的主要工具。教师手持戒尺或  相似文献   

20.
转化的位置不在同一性中长期以来,很多哲学教材和论著都是把转化作为矛盾同一性的一个方面或一种表现来阐述的。艾思奇同志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提出:“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