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公民既是权利承载者,更是责任承担者。公民资格(citizenship)是公民教育的核心概念,有什么样的公民资格观,就有什么样的公民教育。正统公民资格观是一种作为权利的公民资格观,这种培养“权利公民”的公民资格观过于强调权利而忽略了公民资格所蕴涵的责任。出于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诉求,当代西方公民资格观呈现出一个共同的品质,即关注“责任”,注重“责任公民”的培养。随着由作为权利的公民资格观到作为责任的公民资格观的演进,培养“责任公民”成了当代西方各国公民教育的共同旨趣。  相似文献   

2.
由公民权责、公民参与到参与性公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港回归后,市民的公民身份有所转变却未能适从,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公民权责、公民参与和参与性公民的实际意义,以帮助适切地设计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学生通过服务学习,体会公民权责,才能实践参与性公民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许艳 《教学与管理》2004,(11):60-62
公民教育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期,直到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公民权的范围才普遍扩大,现代意义上的公民资格才被确立下来。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从多方面解读。从人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须以大量的合格公民为基础。在现代社会,公民资格被普遍给予社会成员,但具备公民资格并不意味着就是合格公民。公民从名义到实质需要一个过程。合格公民的造就离不开教育,而公民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基本手段。因此,加强公民教育就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公民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企业公民是西方公民资格观发展的历史产物,其结构要素除一般公民应遵守的规范外,尤其注重合作文化、公司价值观、公司文化和历史、企业公民权意识、参与能力的培养.在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应把企业公民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并通过不断完善公民教育课程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实现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6.
从臣民到公民,反映了民国时期人们关于"公民"观念的进步。辛亥革命推出了"天下为公"的理念,"臣民"的概念由此退出民国法律体系。如何培养公民?教育家开出了一剂良药——公民教育,这显然属于社会教育的高端走势。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虽然完成了从臣民到公民宪法文本意义上的概念转换,但公民教育依然薄弱,公民观念并未能深入人心,也未能铲除国民的奴隶根性,更未形成公民文化传统,公民教育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7.
公民资格是理解公民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当代英国公民资格观主要包括道德的公民资格观、法定的公民资格观、参与的公民资格观和基于身份的公民资格观。道德的公民资格观和参与的公民资格观作为当下影响英国公民教育的主导话语,对公民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定的公民资格观强调公民教育中加强人权教育。基于身份的公民资格观则对公民教育实践提出质疑与挑战。英国公民资格理论话语的发展为公民教育实践提供了参照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自由主义传统中,公民资格意味着一系列的权利以及对权利的获得和占有,在个体和共同体的关系上,强调个体性对于共同体之先在性,主张个体不应受共同体过多的限制,公民资格意味着一种法律地位以及法律上对权利的消极保护,公民特征体现为消极公民和消极自由。古典自由主义的这种公民资格观念尽管在学理上承诺了自由和平等,然而却无法在实践上兑现,不可避免地造成原子式的个人以及对共同体价值的忽视。  相似文献   

9.
论近代中国“公民科”的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由封建帝制向民主政治的转型中,伴随公民道德观念的滥觞,公民资格意识的倡导,公民教育制度的实施,"公民"概念这一舶来品最终落户中国。公民科取代修身科跻身国家教育课程体系,既是民主政治思潮在教育层面的反映,也是共和政体下教育对政治制度的回应,更是近代仁人尝试对国家层面进行"公民"意识启蒙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界一直强调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学生"做人".本文认为,简单地讲"做人"是不够的,关键是"做"什么样的人.在迈向民主化与法治化的今日中国,所谓"做人",应该是做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合格的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11.
美国当代公民教育的基本理念:责任、参与、全球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缺失、道德水平下滑、公共自我与私人自我分离、对政治缺乏参与热情等社会状况,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公民教育理念发生了相对转型,从传统的强调权利而忽视责任的消极公民教育观向强调个人与社会并重、权利和责任平衡以及强调参与的积极公民教育观转变。同时,为了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具有全球意识的公民也是时代所必需。为此,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负责任的积极参与型公民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赋予公民教育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2.
叶飞 《高等教育研究》2012,(3):18-22,34
"权利优先"与"责任优先"的公民教育取向,各有一定程度的优越性,但同时又都有其局限性。当代公民教育有必要在"权利优先"与"责任优先"之间寻找到一种内在平衡。可能的解决路径是,基于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公民理念传统,也基于当代中国权利意识淡薄、责任压倒权利的现实状况,建构一种以"权利优先"为基础的公民教育体系,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基础上培育负责任的公民。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科课程体系中的历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知识及方法关乎人们认识自我和社会的深度,关乎公民教育的质量,以至凡涉及人的权利、义务、道德、态度、价值观等教育内容时,历史知识及方法就成了理解人、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之所以为人,除了历史成就的人文文化外,还因我们有推进自己的历史不断文明且更具智慧、更有道德、更为人道主义的愿望和能力。公民教育正是依靠这种愿望和能力养成有知识、有道德、负责任的公民。因此,与其说社会科教育需要包含历史教育——作为人的基本的知识素养,不如说公民教育要求社会科必备良好的历史教育——作为现代公民所必需的、与现代意识养成密切关联的一整套观念体系的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14.
绝大部分中小学生在公民意识方面有较强的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独立自主意识和公德意识,但缺乏付诸实践,存在知与行的脱节。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教育缺乏对公民意识养成的落实,家庭教育缺乏公民意识养成的氛围,社会教育缺乏对公民意识养成的责任担当。只有扭转以升学率为主导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创建公民意识养成的良好社会环境,让公民意识在家庭中奠基、在学校中强化、在社会中升华,才能确保中小学公民意识养成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5.
社会的变革呼吁新公民的产生。各种公民教育的主张也层出不穷,就其基本哲学立场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个人权利向度的公民教育与公共责任向度的公民教育这样两种类型.前者重在培养权利公民.而后者要培养的是责任公民。虽然权利与责任是辩证统一的.但是当前的基本现实是,出于一种矫枉过正的冲动,权利向度的公民教育在我国学界得到了极大地认可和张扬.而公共责任向度的公民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阐发,这种理论导向的偏颇必然带来公民教育实践的种种弊端.导致一种无道德的公民教育。文章将从分析责任公民的概念着手,阐述公民教育为何要培养责任公民.如何培养责任公民等问题.以期对公民教育在我国的蓬勃、健康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培养公民成为时代对教育的要求。通过分析中学《思想政治》教材,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中学生进行公民教育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4年),突破"文革"思想的禁锢,重视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秩序的意义。第二阶段(1985-1994年),我国首次开设"公民"课,深入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民主制度、政党制度等思想。第三个阶段(1995年至今),从深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明确提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较为全面地说明我国公民和国家的关系。现阶段公民教育在结合中学生的学校生活,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上,以及倡导以契约为基础的人的自由和独立个体的成长等方面,还有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7.
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它的迅速成长改变了企业的生存环境。同时,传统的企业价值观念和责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家们更加关注生态环境、劳动者权益和商业伦理,更多地承担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而非营利组织恰好在确定企业公民身份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协同发展成为必需关注的问题。从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角度出发,分析了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契合性,非营利组织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历史进程等,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旰飞 《学科教育》2013,(6):52-57
“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当前获得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治理”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治理权利的共享,引导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商、对话、合作以及公民伙伴关系等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扩大和提升学校的公共利益,培育学生的更为健全的公民品质。因此,学校“治理”与公民教育之间所形成的是一种有机联结的关系,学校组织的治理型建构可以为公民教育提供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制度保障,而公民教育则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治理意识,提升他们的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治理的发展。基于“治理”理念而建构起来的公民教育,不再是灌输式、概念式的公民教育,而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的公民教育,它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使学生成长为治理型的公民。  相似文献   

19.
公民教育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真正强大的必要条件,这已经得到世界发达国家的实践检验。但是在中国,公民观念是舶来品,深植于国民意识之中的是臣民观念。由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变,是中国近现代政治观念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极为复杂和困难的过程。本文从我国公民教育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谈起,对公民教育的理论与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建立我国的公民学,要目标明确地按照步骤和阶段培育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20.
While there is a wealth of literature on young people and politics, most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ir interest, trust and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as well as their attitudes toward and knowledge about formal politics. Little is known, however, about young people and the concept of politics.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16‐year‐old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concept of politics and their concep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politics. This knowledge is valuable for citizenship and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as an increasingly polarised political climate poses challenges to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consequently, to young people's political engagement and participation. In this stud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nine students at five Norwegian upper secondary schools. The students varied in their interest and involvement in politics. A main finding is that the students perceived politics as processes related to shaping society, as decisions and activities related to ruling a country, and as the activities of discussion and debate. Three concep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politics are presented: engagement, passivity, and detachment. In addition, while the 16‐year‐olds participated in political discussions privately and at school, they stated that they did not participate in political discussions in social media. Implications for citizenship and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include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bottom‐up perspective on politics and focus o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political processes and tools and methods of social‐scientific enquiry, as well as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opportunities for and practice with handling opposition in political discussions onl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