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笔者以《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为例,谈谈我对语文有效教学的理解。一、理解词语方法有效“穿梭”一词的理解是个难点,有位老师在处理这个难点时,做得非常巧妙。采用了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动作表演”,让学生在快乐中轻松获得了知识。师:瞧,美丽的夏姐姐把我们带到了花丛中,看看这些蝴蝶在干什么?(指名说)师:这就是书上所描绘的——(出示词语:穿梭)师:你们能用动作来表演你对“穿梭”的理解吗?  相似文献   

2.
学生在预习课文、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很可能遇到陌生的词语,这就需要教师解释。为使学生快速地掌握生词,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利用直观教具或借助教师的表情、动作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如:解释“横断面”时,可以借助黑板画来说明;解释“倾听”一类的词语时可以借助表情、动作帮助学生理解。 二、用解释加举例的方法来说明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如:“动员”的一种解释是发动人参加某  相似文献   

3.
词语是构建语言的基础,是语言大厦的基石。离开了词语的教学,是无法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的。抓住字词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语是语文新课标的明确要求。因此,小学语文课堂要重视词语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当前的课堂实践对词语的教学还存在以词语解词语的现象。那怎样引导学生理解一个词语的意义呢?一、追本溯源—让词义理解更实在 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现在,很多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对词义往往是讲解给学生听,或者让学生去查词典。这样,学生无疑是在被动地接受一个词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对词语进行追本溯源,从而让词义教学更实在。例如,对《推敲》一文中的“推敲”一词教学,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师:这一篇课文的题目是“推敲”。谁来说一说“推”和“敲”各是什么意思?生:“推”和“敲”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师:也就是说这一篇课文写的是关于“推门”或者“敲门”的事情了?生:不是的。师:那是什么意思呢?“推”和“敲”就是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呀?生:“推敲”是表示一个人对文字的再三斟酌的意思。师:是吗?那么和“推”“敲”原来的意思完全不相同了呀。生:我听爸爸讲过贾岛在作一首诗时的故事。贾岛对“僧推月下门”一句想了很久,到底应该是“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总是想不通。这就是“推敲”这一个词语的来历,表示的是人们对文字的再三斟酌的意思。师:你知道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课文。  相似文献   

4.
“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我想用这句佛家禅语来形容语言文字的博大精妙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所以,我觉得做一名语文老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应该不是按词典的意思简单照搬,而是要让文字有情趣,有意思,生动形象起来,这样才会为孩子们所接受并喜欢。请看下面几个词语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5.
[案例]前几天听一位教师讲《剪枝的学问》一课 ,学生初读课文后 ,教师检查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再读课文 ,让学生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尔后 ,他分别请5位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课文共5个自然段) ,在学生读到相应的自然段时 ,教师把“满怀好奇”一词板书在黑板上 ,并告诉学生这是文章中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又提醒学生下文还有一些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在听其他同学读课文时注意把它们找出来。课文读完 ,学生也分别找到了其他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教师也一一把它们板书在黑…  相似文献   

6.
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培养释词、用词的能力呢?我采用了如下方法。一、直观演示法有的词语,本身具有直观的特点,如表颜色、动作、物体的词语。教师可利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或教师的表情、动作等帮助学生理解。如释“彩虹”,我用彩色图片演释;释“蹲”,我用动作表示;释“鸡冠花”,我拿实物给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2006,(1):1-1
每个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一位阿姨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手里。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快乐交在孩子手中。男人说:“上司不赏识我,所以我情绪低落!”这把快乐钥匙被塞在老板手里。年轻人从文具店走出来说:“那位老板服务态度恶劣,把我气炸了!”一个孩子说:“我每天很不快乐,爸妈总是逼着我写作业,从来不让我好好玩一玩。”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他的心情。  相似文献   

8.
一、词语解析词语解析不是简单地解释词语,而是对每个造句用词都尽量把词的语素意义讲清楚,把词语解释得通俗易懂,并列出近义词和反义词。学生通过词语辨析,对造句用词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造句就有了把握。比如用“欢呼”一词造句,先给学生分析“欢”是。“高兴快乐”,“呼”  相似文献   

9.
当前教育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令家长和老师们普遍感到困惑:小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过那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接触了那么多词语,为什么许多学生说话、作文却“词汇贫乏”?仔细想之,原因很多,但我以为,学生所学仅停留在朦胧的理解和简单机械的记忆层面,未内化所学知识,是一条主要原因。作为教师,如何帮助、引导学生“内化”所学词语呢?我想教师必须下功夫“看”教材,千方百计地“钻”到教材中去,一句话一句话地去读,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去看……看出词语的形象,听出词语的声音,并想方设法与学生一道把词语的形象、声音以有效的方法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阅读课文,障碍大多在不能正确、深入理解词语和句子上。因此,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让学生理解词语呢? 一、从弄懂词素入手学生对词语不理解,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对其中某个词素的意思搞不清楚.我便引导学生从弄懂词素入手,琢磨、意会整个词语的意思。教《翠鸟》一文,我问学生:“疾飞”是什么意思?一位学生回答:“疾飞就是很快地飞”我肯定了他的回答,  相似文献   

11.
美丽公告     
《小学生》2006,(5):42-42
亲爱的“把烦恼搞丢”栏目: 你们好! 我是一位深爱《小学生》杂志的四年级学生。我很早就看“心理成长”了。我很想解答2/3期合刊里面“烦恼侦察兵最新报告”,也想加入到“快乐反应小分队”里面,更想获得“助人为乐”奖。  相似文献   

12.
换词理解,就是把甲词换成乙词,然后进行比较理解。这是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好方法。例如《燕子飞回来了》一课的最后一段有这么一句:“小燕子高兴地说:‘妈妈,京生也爱学习了。”’怎样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呢?可以把这句话中的“也”字换成“很”字,变成“京生很爱学习了”,然后让学生把它与原句比较。学生思考比较后,  相似文献   

13.
教学案例片断一原文:“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赶海》师:你们知道什么叫“束手就擒”吗?生:就是被抓住了。师:在影视作品中也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动作吗?(学生有的举手做投降状,有的把双臂反背于身后,有的还两人合作,做扭送状,真可谓各有千秋)师: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是否准确呢?大家的动作说明你们已经很好地理解了“就擒”的含义,但“束手”如何理解呢,请翻开字典查一查“束”的意思,你们就会明白。  相似文献   

14.
二年级上学期,在一堂语文课上陈老师严肃地对我们说“:明天要听写词语,请同学们做好充分的准备。”我放学回家,就拿起语文书认真地看起来,但还是有几个词语不会默写,我就把词语抄了几遍。第二天,陈老师报词语时我认真地听着、写着。报着报着我有几个词语不会写,我很想看同桌的,但同桌用一只手紧紧地捂住本子。我很着急。突然,我想起这几个不会写的词语昨天晚上抄过,趁老师不注意,我神偷似地拿出昨天抄过的词语,闪电般瞟了一眼。我明显感觉到心跳速度加快,脸上火辣辣的,双手甚至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这一切老师没有发现,同学也没有看到。第二…  相似文献   

15.
上《土地的誓言》的时候,我正津津有味地和学生一起赏析第二自然段“怀念故乡”的精彩部分。我们朗读,我们比较,我们琢磨细节,我们想象点评,教室里的气氛很是温暖而热烈。突然,一个学生举手站起来。生:老师,你看这个句子,“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埋葬”这个词语给我感觉不对。师:哦,能具体说说你的感觉吗?生:反正就是觉得不美。师:这个感觉很重要。因为从刚才大家的分析来看,这整段文字都是很愉悦美丽的。如果有了不美的感觉,我们可一定要…  相似文献   

16.
宋嘉 《当代教育论坛》2003,(11):128-128
我有机会接触到学校颁发的一些布告、通告、决定之类的东西。每当讨论学生处分问题时,我的心情总是沉重的,很不情愿处分,又不得不处分;而当我看到一些处分决定的文字时,就更沉重了,此时,我不情愿看到的东西就不是“不得不”去看了。 只要我看到“勒令退学”这四个字时,我就断然地把“勒令”两字划掉了。我们文字起草人员:这个“勒令退学”与那个“退学”是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17.
一、游戏"展望",记"传真" 一日语文课,玩动作"传真"游戏.让十个学生站在过道,成一列背对我.我拍打队列右侧第一个学生肩膀,待他转身面对我后,向他示范一套"展望"动作让他模仿.之后他向身边的同学展示我的动作,大家依次把这套动作传递下去. 1."展望"要领 十个学生背对我站在过道,我向第一个学生展示我的"展望"动作:向右转身,举右手做孙猴子手搭凉棚瞭望状;再向左转身,举左手仍做孙猴子手搭凉棚瞭望状;回正身子,双手向前摆动,示意第一位同学开始"传真"动作.  相似文献   

18.
讲解词语,重要的是要把词语的含义讲准确,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词语用法的基础。所谓把词语讲准确,就是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讲清讲准词语在具体课文里的真正含义,让学生对这个词语的意义和感情色彩都有正确的理解。在学生的作业中,由于他们对词义理解片面而造成词语运用上的毛病并不是少见的。譬如,我在学生的作业中看到这样的句子:“天汾小学是举世闻名的。”“下课了,老师溜出教室。”显然,句中“举世闻名”、“溜”两词都用错了。“举世闻名”就是名闻全世界,用它来说明—个小学是大词小用;“溜”,是偷偷地跑开的意思,含有贬义,用它来说明老师走出教室就不恰当。学生这种运用词语的毛病,是与教师没有真正讲清楚这些词语的意思有关的。怎样把词语讲解准确呢?我认为,认真备课,教师先弄懂课文里词语的含义,是讲清讲准词语的先决条件。在备课时,教学参考书上的词语解释可以参考,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因为在一篇课文里,  相似文献   

19.
比较的方法是理解语言文字极其重要的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理解体味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真正达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目的。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常用的比较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换词比较把句子中一些词语换成另一些意思相近的词,让学生通过比较,领略这个词语将具的情味。如《麻雀》一课中有一个句子“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这句话写出了小麻雀处境很危险。教学时,我把“走”字换成“逼”字,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理解。通过比较,使学生领会到:把“走”换成“逼”表面看来,能使气氛更紧张…  相似文献   

20.
关于长大     
似乎现在看的很多文章,作者都常说那四个字——不想长大。他们总是喜欢用忧郁的文字渲染一大片一大片的浪漫,总是喜欢把自己当作孩子,喜欢用很华丽的词藻砌成许多人无法理解的梦境,总说像小时候那样无忧无虑该有多好多好。而我,却在盼望长大。我很想快点度过中考,上高中,然后上大学,变成一个可以让才人把“亭亭玉立”之类美丽的词语用在身上的大人。这样的话,就可以轻松一点,有时间睡觉,可以去赚钱买喜欢的东西而不被老爸老妈唠叨,还可以穿上很有气质的,就像很多韩剧女主角的那种高贵的公主裙,穿上鞋上镶有珠子或者有蝴蝶结的高跟鞋了。可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