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积极探索政校企"三位一体"合作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继续教育模式,可以使政府、高校、企业的资源得以整合,加快企业人才培养的步伐,满足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目前,"三位一体"合作培养人才的继续教育模式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进一步探索以政府为主体,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发挥人才培养的中坚作用,在培养过程中三方形成合力,优势互补,对多角度探寻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途径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要得到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及地方继续教育需求同步,这是我们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体会.我院为了开创继续教育的新局面,深入社会,了解需求,主动服务,采取“外调”、“内查”、“送货”、“参与” 的作法,凭借高校的高新技术实力、以推广新技术为突破口,急企业之所急,从而促进继续教育与人才培训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校企合作为导向的继续教育培训,在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输出的同时,能够满足企业定向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文章针对当前高校继续教育现状,探索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4.
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摇篮。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是指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共识下,开展高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良性互动且有效的合作机制,是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的现状与共性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分析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的任务和目标,结合地方企业人才培训的需求,运用高校与地方等各方面资源优势,提出共建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的发展路径,完善合作机制,协助提高地方企业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邓菲 《考试周刊》2013,(76):134-135
本文围绕“工学结合”、“课证融通”的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以高职人才培养同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为最佳结合点,探索“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的难题,确立“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采取相应的模式培养这样的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思路,才能保证和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更好地发挥此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矛盾是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数量、结构、规格、质量上的匹配.作为劳动力的供给方,职业教育体系的功能是满足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通过行业“订单培养”和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解决了供求矛盾问题.行业“培训包”是行业人才“订单包”,培训机构照单培养人才,解决了一般性、大众化行业人才需求;对于部分企业的专业化的需求,是通过灵活的在职培训来满足的.澳大利亚三点经验值得学习:全国统一的培训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以及市场化的财政拨款机制.  相似文献   

8.
现今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相关行业发展的需求矛盾依然严峻,面对当前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的局面,高校应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新型的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能有教解决高校、企业、地方经济建设、学生就业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继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式,为提升继续教育的适应性,培育具备较强综合素养的复合人才,教育主体应当应用“岗课赛证”育人模式增强教育实效,体现新时代继续教育特征。在继续教育背景下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现实意义,提出这一育人模式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合理应用“岗课赛证”模式的不同教学模块、设计课程体系,通过对接行业标准强化证课融通,提升教师队伍教学能力等打造“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策略,为提升继续教育育人效果提供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行业更新换代加快,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要求也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以职业为导向继续教育校企合作能够根据企业发展目标,整合高校和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建共享"的深度合作模式,坚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应用人才、复合人才,为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11.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6.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18.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20.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