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可能找得出一百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八十五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  相似文献   

2.
对传统的回归与认同,使白先勇的作品日趋成熟。白先勇曾信心十足地说道:“对西方文化的追寻、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与认同,这两种思潮融合,我想就会有一个新的文学局面出来。”本文就白先勇的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台北人》,来探讨他是如何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3.
王峰 《大学时代》2006,(4):40-41
在台湾一周,书店逛了近十家,其中“诚品”就占了三家。我原以为作为连锁的诚品多半就像“塞文伊莱温”,布局、产品高度格式化,可其实不是。作为台北著名文化地标之一,已有四十五家分店的诚品每家分店各不相同——用诚品老板的话说,这叫“连锁但不复制”。  相似文献   

4.
关于演讲题目的说明 先跟大家讲一下题目——“中国人的生命气象”,其实这题目很空泛.事先不知道要说什么,所以就定了这个题目.定这个题目的意思,就是随便说.早先,这个题目也曾于2014年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各讲过一场,那两场讲座跟今天的内容一不一样呢?老实说,我不知道.因为题目只是一个大方向,到底会讲成什么样,都得看当下的情况;中国的东西,向来都是这样的.我在2013年,有一次在台北书院做讲座,题目叫做“文化基因与生命安顿”,一星期之后,我到台湾大学又讲了一场题目一模一样的讲座,有一个台北建国中学的老师两场都听了,听完之后,很诧异地问我,怎么两场讲座的内容完全不一样?!我说,因为两场的听众完全不一样;除此之外,我那两天的心情也不一样,所以,自然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相似文献   

5.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鹤发童颜的余光中在接受来自祖国大陆的记者采访时,又一次忘情地吟唱起他作于30年前的《乡愁》。由于余光中15年前从香港返台后“背弃台北”而“转居高雄”,记者初抵台北欲寻访这位名播两岸的诗人的计划受到困扰。幸好报载他要到台北出席一个文学翻泽界的笔会,我们便通过电话与他相约,没想到诗人竟是那样的爽快,答应在会议结束后与记者相谈。  相似文献   

6.
你从哪里来     
《中学生天地》2011,(10):12-19
坐在桌子前端的一位同学盯得我特别锐利。她用英文问我:“你从哪里来?”我说:“中国。”她说:“中国什么地方?”我说:“台北”她说:“台北什么地方?”我说:“南京东路四段。”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一百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八十五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  相似文献   

8.
今年的“师陶杯”是在镇江实验小学举行的,我有幸参加。为期两天的“四个一”活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个讲座——探索学校文化自觉之路,一朵“茉莉”——品味特级教师的“茉莉”清香;一次沙龙——采摘教师发展的累累硕果;一次谈话——理解草根研究的智慧选择。活动很精彩,从中品味到的“师陶”精神与内涵让我难忘。我突然感觉到,“师陶”本身也是文化,是学校文化自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一、“师陶”尚学崇尚学习应该成为“师陶”的价值取向。在学校层面开展“师陶”活动,就是要营造学习型文化。翻阅获奖论文有一个感受:篇篇有文化底…  相似文献   

9.
李姗姗 《少年科学》2012,(10):10-11
去台北学习时,朋友对我说台北附近有一个著名的珍宝——野柳“女王”,而且极有可能在20年以后就会掉“脑袋”。我实在好奇,也怕错过亲眼目睹的机会,于是决定专门去觐见一下这位“女王”。  相似文献   

10.
吴举宏 《师道》2009,(9):25-26
现在言必谈“文化”,什么企业文化、学校文化、餐饮文化、旅游文化,等等,“文化”一词成为现在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仿佛不谈“文化”,就觉得自己没有文化。为了说明自己也有点文化,我今天就凑凑热闹,也来说说“文化”。  相似文献   

11.
“四书”或称“四子”,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直到今天,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任何一个社会,一个族群,作为其文化土壤或社会化背景的有两个东西,一个叫“伦理共识”,一个叫“文化认同”。所谓“文化认同”解决的是“我是谁”“我来自哪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位年轻人说要带我去看飞机。“飞机有什么好看呢?”我说。他说:“去了就知道。”我坐上他的机车后座,在台北的大街小巷穿行,好不容易来到“看飞机的地点”。虽然是黄昏了,草地上却有许多青年聚集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高中毕业那一年我没有考上大学,爸爸让我到台北补习。台北?这是一个我向往着却非常陌生的城市,我只在小学三年级和六年级各去过一次,每一次只停留两天,对台北毫无印象。爸爸说:“你如果不敢去台北,在高雄补习也可以。”我想:台北有什么可怕呢?我为什么心里感到惶恐?我还是决定到台北。出发的那一天是黄昏,爸爸妈妈送我到客运车站,然后他们靠着车站的栏杆,向我挥手。客运车逐渐开向夜色,在乡间的柏油路奔驰。虽然已是夜晚,我从灰蒙的暗影中,还是看得出这是香蕉园,那是槟榔树和甘蔗园,我从小就在这些园林中奔跑。在故乡的时候,因为熟悉,即使半…  相似文献   

14.
白先勇的所有作品都饱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浓乡愁,从早期作品中表现出的对故乡人、事的怀念,到赴美留学期间创作的“纽约客”系列小说中对处于异质文化笼罩下的华人内心文化冲突的关照,再到《台北人》中对故园的眷念,对传统文化式微的惋惜,到现在对重现昆曲繁荣的热衷,文化乡愁一直伴随着他的生命旅程。  相似文献   

15.
孙展 《今日教育》2009,(10):42-42
1986年6月9日,92岁高龄的钱穆在外双溪素书楼家中,为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班的学生讲授了告别杏坛的最后一堂课。课毕,老人寄语后学,“你们是中国人,不要忘了中国。”  相似文献   

16.
作为“剪纸课”的教师,结合一学期以来的教学实 践及问卷调查,我对“剪纸”课程的改进有以下几点思考:“妙趣 横生“玩剪纸””“;一本正经”学剪纸;剪纸文化,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17.
国内美学界对“审美文化”这一概念的具代表性的解释有两种:①专指当代文化或特指当代的大众文化。③与大众文化对立的自觉追求审美的文化。我认为:“审美文化是以文学艺术为核心的、具有一定审美特性和价值的文化形态或产品。它不仅包括当代文化(或大众文化)中的审美部分,也可涵盖中西乃至全世界大众文化中的有审美价值的部分。对“审美文化”一词的理解不应只从概念出发,而应从它的实际使用来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新课改的文化底蕴:思维范式的视角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改革遵循着文化理路的嬗变而实现发展,文化的变革则给课程改革带来震荡。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博弈中,课程改革呈现出失调性“钟摆”。当下我国的新课程改革要在东西方文化中由“游移”转变为“前行”,需要有突破陈规旧俗的勇气,更需要有物我通达的灵气。  相似文献   

19.
吴蓉蓉 《考试周刊》2011,(59):142-143
本文分析了纪录片《台北故宫》在政治课《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化纪录片,《台北故宫》可以为政治课教学增添亮色。  相似文献   

20.
"废都意识"是一种文化黄昏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废都》之所以是贾平凹的一部“安神之作”、“止心慌之作”、或者“安妥我灵魂的一本书”,是因为其中浸淫着浓烈的文化黄昏意识。作为描述废都人废都文化心态的总结性文字,“自卑性自尊”、“无奈性放达”和“尴尬性焦虑”三句话,真实、准确地描绘和揭示出了废都文化人普遍遭遇到的文化境遇。正是文化黄昏意识孕育着“废都文化”,预言了“废都文化”的末日,预言着一种新的、更加辉煌的现代都市文化的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